“媽媽都是為了你好,你怎麼會變成這樣?”

作者:janeleee

“爸爸還能害你?聽我的!”

“爸爸這麼做是為了你好,等你長大就知道了!”

“媽媽為你犧牲了這麼多,你怎麼能這樣對我?”

“媽媽都是為了你好,你怎麼會變成這樣?”

大家常說父母的愛,是最無私、最美好的愛。

為什麼這樣的愛讓父母產生了焦慮,成為了孩子的負擔?


你的孩子是你的孩子嗎?

正如《父母:挑戰》中所說:

“沒有哪種生物會像新生兒那樣需要如此多的愛。但是過度的愛又會導致孩子壓抑,阻礙甚至損害孩子的發展。我們必須認識到,很多被人們稱為“愛”的情感都是名不副實的。日常生活中的掙扎和飄搖不定導致他們形成了錯誤的觀念和態度,從而喪失了真正去愛的能力。對於他們而言,愛的唯一目標是佔有,其本質是恐懼,其意圖是索取,其過程則往往充滿嫉妒。這種愛自負且不可靠,它只考慮到了給予愛的這一方——他的願望和需要。”

你的孩子與你一起生活,在你的愛中長大,但並不屬於你。

“媽媽都是為了你好,你怎麼會變成這樣?”

“媽媽都是為了你好,你怎麼會變成這樣?”

孩子的思想

“小孩懂什麼,我說不行就不行。”

“我就要!”

孩子自我意識萌發後,聽誰的就成為了親子戰爭中反覆出現的主題。

父母會自動帶入成人思維分析利弊,做出合理的選擇,然後要求孩子照辦。孩子就忙著維護自己的權利,不聽、拒絕——越說不行越想要。


在孩子學習走路時,父母會鼓勵他們自己嘗試,失敗了就再來。因為孩子小才不會,不會才會犯錯,練習才能學會。父母都懂,自己無法代替孩子學會走路。那思考呢?

“父母沒給我買房,我咋娶媳婦”

“36歲啃老族要錢遭拒,肆意辱罵父母還拳腳相加”

“找女朋友,就是巨嬰找媽”

上面的巨嬰小孩,他們的身體發育成為了大人,但心理卻沒有斷奶。

因為父母也無法代替孩子思考。沒有機會自己思考、計劃、選擇、決定、承擔結果,小孩只需要聽話,不需要思考,也不用負責。慢慢的,他會習慣活在你的思想裡,忘記原本自己也可以思考。


你們可把愛給予他們,卻不能給予他們思想。

因為他們有他們的思想。

你們能夠庇護他們的身體,卻不能庇護他們的靈魂。

——論孩子”

“媽媽都是為了你好,你怎麼會變成這樣?”

“媽媽都是為了你好,你怎麼會變成這樣?”

孩子的未來

“學什麼滑冰,好好做作業”

“畫得再好有什麼用,不如多背幾個單詞”

這個又不考學了沒用,那個專業畢業好找工作,某某職位是金飯碗一生不愁。父母用過來人的經驗,一步步幫孩子圈定未來的方向。


請你往回倒幾十年,是不是也曾經聽過類似的話?而現在逢年過節,和家裡的長輩解釋自己的工作是什麼,一般也挺不容易。

就像喬布斯曾說過的:“我不知道我想要在生命中做什麼,我也不知道大學能幫助我找到怎樣的答案。你在向前展望的時候不可能將這些片段串連起來;你只能在回顧的時候將點點滴滴串連起來。”

請父母多點勇氣,給孩子自由追求未來的權力。因為我們都不知道未來會是什麼樣的,而孩子註定要去更遠的地方。


你們可以努力以求像他們,但不要試圖讓他們像你們。

因為生命不能退步,它不可能滯留在昨天。

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則是從你們的弓弦上射出的實箭。

——論孩子”

“媽媽都是為了你好,你怎麼會變成這樣?”

“媽媽都是為了你好,你怎麼會變成這樣?”

更好的父母

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唉,要是真的需要考試,恐怕就沒有人有資格做父母了,人類就要毀滅了。”

上面是伊坂幸太郎在《一首小夜曲》中的名句,可能和書的主題無關,卻值得我們思考。

我們當了父母,就能做好父母嗎?


回憶下新手父母時的手忙腳亂、焦頭爛額,就能記起我們也是在學著做父母。

每個孩子都如此的與眾不同,對父母對環境都會有自己的回應方式。父母沒有萬用法則,我們都得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我們的相處之道。

隨著孩子對世界的不斷探尋,我們也需要不斷的學習做更好的父母。


“射手看見豎立在無盡頭路上的目標,

他會用自己的神力將你們的弓引滿,以便讓他的箭快速射至最遠。

就讓你們的弓在射手的手中甘願曲彎;

因為他既愛那飛快的箭,也愛那靜止的弓。

——論孩子”


結語

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我不能代替孩子成長,但可以和孩子一起成長。

在這段並肩的旅程中,父母用愛用耐心給予孩子成長的動力,也勇敢的承擔必要的風險——放手讓孩子去成長為他們想要的樣子,迎接屬於他們的未來;孩子用自己的成長成就了為人父母的樂趣,也創造了機會和父母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文中的論孩子出自紀伯倫的散文詩集《先知》。梁文道在《一千零一夜》節目中稱其為違反傳統智慧的好的心靈雞湯。大家可以去讀一讀,品品這碗雞湯好不好​。


你認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嗎?歡迎留言討論。

三餘讀思,多讀書,讀好書,思考致用。如果你也喜歡讀書,歡迎關注我一起讀思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