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盡感傷的離愁,高潔清白的品格——《芙蓉樓送辛漸》賞析

《芙蓉樓送辛漸》——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無盡感傷的離愁,高潔清白的品格——《芙蓉樓送辛漸》賞析

王昌齡(公元698——756),字少伯,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詩人。唐開元年間進士,初授汜水縣尉,再遷江寧丞。晚年貶龍標尉。因世亂還鄉,路過亳州,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唐玄宗開元29年,即公元七四一年前後,當時王昌齡擔任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縣丞,,也就是江寧縣一個副職的小官。他為什麼會在江寧當縣丞呢?據《唐才子傳》記載因其“不護細行”,用現代的話說就是王昌齡這個人為人不拘小節,個性比較豪放,言行舉止比較隨意,很容易得罪人,所以遭人誹謗,在唐玄宗開元25年(公元737年)的時候,第一次被貶到嶺南地區。三年之後,從嶺南歸來,改任江寧丞。

唐玄宗天寶六年(公元747年),他第二次又被貶謫,而且這次被貶到更遠的龍標(今湖南省洪江)。所以他任江寧縣丞,在芙蓉樓送辛漸也是他在仕途上比較困頓的時候。這詩原題一共是兩首,其中有一首是這麼寫的: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

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這是寫頭一天晚上,王昌齡在潤州芙蓉樓為辛漸餞別,我們今天講的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上起來,倆人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無盡感傷的離愁,高潔清白的品格——《芙蓉樓送辛漸》賞析

鎮江芙蓉樓

解詩:題目中的芙蓉樓原名西北樓,遺址在潤州(今江蘇鎮江)西北。登臨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唐開元二十九年,王昌齡當時為江寧縣丞,他的朋友辛漸打算從鎮江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是一直陪著辛漸,從江寧(南京)走到潤州(鎮江),最後在潤州芙蓉樓跟他分手。

我們發現在文學史上有很多的人,我們雖然不熟悉,但這些人其實往往在詩人的生命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就像我們講到李白的詩,他許多詩裡經常出現元丹丘和岑勳兩個名字,大家可能都不知道這兩個人是誰,他們兩個人呢,也並不以詩歌創作著名,但是我們發現他們在詩歌創作當中,在詩人的生命體驗當中卻扮演著一個重要的,傾聽者的角色,那麼這個辛漸看來也是這樣的人。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通過詩歌可以看出來王昌齡和他的關係很密切,王昌齡一次就給他寫了兩首送別詩,其中一首還成為了千古名篇。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秋季的雨非常的寒冷,迷濛的煙雨籠罩著吳越大地,寒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平添了詩人離別的愁緒。“寒雨連江”寫出了雨勢的迅疾和連綿,江雨鋪天蓋地,分不清什麼是雨什麼是江。詩人懷著孤冷的不平常的心情徹夜未眠。為什麼不平常呢?為什麼感覺孤冷?一方面是天氣確實冷,另外一方面是朋友要跟自己分別了。

古人寫詩很講究煉詞,一個詞煉的好,用的精當,立刻全篇都活躍起來了。“寒雨連江夜入吳”這一句讓我們想到了杜甫的詩,杜甫說:“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詩裡的是春雨,是好雨還是個及時雨,是來幫老百姓解決問題的雨。王昌齡卻不一樣,他不寫秋雨來臨的細節,只是將視覺和聽覺感知概括成“寒雨連江夜入吳”的雨勢,運用宏大的氣勢烘托“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

清晨,天色微明,送別我親愛的友人。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好友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心情不好看什麼都不順眼,連山都是孤山,其實不可能是孤山,因為江浙一帶多是連綿的丘陵,楚山就是其中比較大的丘陵。“楚山孤”只是一種比喻,和王昌齡當時的心境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越之地的詩人,卻只能像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

王昌齡的政治才能也許沒多大,但他的志向很高遠。所以他並不是單純寫景的,而是借景抒情,他要借這個機會跟辛漸說點兒心裡話,這就自然而然的引出了主題“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無盡感傷的離愁,高潔清白的品格——《芙蓉樓送辛漸》賞析

一片冰心在玉壺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託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普通的報平安,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人們常說人言可畏,李白當初因為永王李璘的事件,在江西九江被捕入獄。杜甫聽說這個消息之後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兩句說:“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意思是很多人聽說李白給抓起來了,都說這個人太狂該殺,而我卻覺得他是世間難得的良才,不忍心就這樣被埋沒。所以像李白、杜甫、王昌齡包括白居易等等,在當時這些時代的驕子,這些詩人當中的翹楚,他們因為才華卓著,因為他們的言行特立獨行,不免招人的嫉妒,不免招人的嫉恨,也不免遭人誹謗,你想這樣的嫉恨誹謗已經到了什麼程度呢?就是王昌齡,現在在江寧做官都不得不讓辛漸回到洛陽之後要給老朋友們好好解釋解釋,不要讓這些老朋友誤會我,誤解我,我雖然現在仕途受阻,但我的志向,我跟朋友們的友情從來沒有變化,最重要的是我要讓你告訴我的朋友們,我始終是一個道德品質高潔的人。

“一片冰心在玉壺”,這個比喻用的非常好,非常貼切。冰心玉壺這樣的一個比喻,來比喻人的內心的道德,內心的情操,最早出現在南朝時期,詩人鮑照就用

“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來形容人純潔的心靈。唐初詩人駱賓王也說:“離心何以贈,自有玉壺冰。”李白也屢屢用這樣的意象,他說:“烈士擊玉壺,壯心惜暮年。白玉壺冰水,壺中見底清。”王維也用過“藏冰玉壺裡,冰水立方儲。”岑參說:“聊以玉壺贈,置之君子堂”等等。可見,冰心玉壺在南北朝和唐代都是形容人品高潔的這樣一種印象,但是隻有王昌齡這一句永久的鐫刻在歷史的卷軸中。詩人用晶瑩剔透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於他與洛陽親朋之間的真正瞭解和信任,這不是洗刷汙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誹謗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透明、潔白無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純潔真摯的冰心來告慰友人,這比任何思念的語言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朋的深情。

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事實證明王昌齡的朋友是同樣有著玉壺冰心品格的人,比如李白聽到好朋友王昌齡被貶龍標之後,他寫了一首非常著名的詩,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在詩裡明確表示他要跟著風隨著王昌齡一起到龍標去,以他的孤傲的才情不是對誰都能這樣表態的,說明他對王昌齡是一往情深。孟浩然和王昌齡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包括大詩人王維、裴迪、岑參、常建等等。在當時,凡是在詩壇上卓有成就的詩人,都和王昌齡保持著非常深厚的友情。


無盡感傷的離愁,高潔清白的品格——《芙蓉樓送辛漸》賞析

冰心堂

王昌齡在後世名氣可能沒有李白那麼大,但我們幾乎可以肯定的說,在盛唐的詩壇上,王昌齡的成就一點兒也不比李白小。王昌齡特別擅長創作七言絕句,後人稱他為七絕聖手。他創作的一系列的邊塞詩篇,我們大家都非常的熟悉,比如說“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二首·其一》)可見,他不僅擅長寫友情,也擅長寫豪情,總而言之,王昌齡這樣一位詩人在盛唐詩壇上,可以說朋友很多,友情很重,成就很高。特別是這首《芙蓉樓送辛漸》成為了千古以來表達友情的一篇佳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