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父,御者和信使的傳奇經歷

《姓纂》記載:“帝顓頊伯益嬴姓之後,益十三代至造父,善御,事周穆王,受封趙城,因以為氏。”

造父,御者和信使的傳奇經歷

造父學御

造父,御者和信使的傳奇經歷

造父是古代的駕車能手,他在剛開始向泰豆氏學習駕車時,對老師十分謙恭有禮貌。可是3年過去了,泰豆氏卻連什麼技術也沒教給他,造父仍然執弟子禮,絲毫不怠。

這時,泰豆氏才對造父說:“古詩中說過:擅長造弓的巧匠,一定要先學會編織簸箕;擅長冶金鍊鐵的能人,一定要先學會縫接皮襖。你要學駕車的技術,首先要跟我學快步走。如果你走路能像我這樣快了,你才可以手執6根韁繩,駕馭6匹馬拉的大車。”造父趕緊說:“我保證一切按老師的教導去做。”

泰豆氏在地上豎起了一根根的木樁,鋪成了一條窄窄的僅可立足的道路。首先踩在這些木樁上,來回疾走,快步如飛,從不失足跌下。造父照著老師的示範去刻苦練習,僅用了3天時間,就掌握了快步走的全部技巧要領。泰豆氏檢查了造父的學習成績後,不禁讚歎道:“你是多麼機敏靈活啊,竟能這樣快地掌握快行技巧!凡是想學習駕車的人都應當像你這樣。

從前你走路是得力於腳,同時受著心的支配;現在你要用這個原理去駕車,為了使6匹馬走得整齊劃一,就必須掌握好韁繩和嚼口,使馬走得緩急適度,互相配合,恰到好處。你只有在內心真正領會和掌握了這個原理,同時通過調試適應了馬的脾性,才能做到在駕車時進退合乎標準,轉彎合乎規矩,即使跑很遠的路也尚有餘力。

真正掌握了駕車技術的人,應當是雙手熟練地握緊韁繩,全靠心的指揮,上路後既不用眼睛看,也不用鞭子趕;內心悠閒放鬆,身體端坐正直,6根韁繩不亂,24只馬蹄落地不差分毫,進退旋轉樣樣合於節拍,如果駕車達到了這樣的境界,車道的寬窄只要能容下車輪和馬蹄也就夠了,無論道路險峻與平坦,對駕車人來說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這些,就是我的全部駕車技術,你可要好好地記住它!”

信使造父

造父,御者和信使的傳奇經歷

周穆王繼位時,已五十歲了。他的江山並不穩固,總有人,尤其是殷商遺民,覬覦周朝。

造父以信使的身份,和“西王母之邦”建立了密切的聯繫,並在周穆王和西王母之間,為二者互通款曲。因此,即使周穆王和西王母素未謀面,但通過造父為中介,彼此想必早已瞭解、熟悉而傾心。

一方是中原大國權傾天下的父系男王,一方是西陲存國一千多年、神秘的母系女王,英雄美女,惺惺相惜,雖然周穆王時已六十餘歲,西王母也未必明眸皓齒。

於是周穆王大喜,以為善策,遂於十六年(前992年)封造父於趙地,轉年十七年(前993年),命造父駕八駿之車,西征崑崙丘,見西王母。

西王母知道今生相聚無望,於是硬下心腸。我所居住的西土,雖然虎豹為群,烏鵲與處,可我是天帝的女兒,要守住這天帝賜予的土地,不能隨便遷移。

如今為了你的人民,你又要離開了,雖然吹笙鼓簧,可是我的心卻像空了一樣,飄飄蕩蕩,沒有定所。你的使命是上天的瞻望,也好自為之吧。

造父,以其御者和信使的傳奇經歷,變成了一顆明亮的恆星:中國天文學界以“造父一”命名著名的仙王座δ星,與類似的脈動變星一起,因此統稱為造父變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