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國粹君
1995年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每年的4月23日確定為“世界讀書日”。
在多數人意識裡,閱讀是件私人化且不可或缺的事情。想閱讀時,不分晝夜、場合也要去讀個半卷。
不想閱讀時,4月23日也只是一個普通的日子。
我們並不把讀書列為一項儀式,到了某個特定的時間,就呼籲眾人靜坐以讀。
畢竟,讀書是一種藝術,而不是義務。
這個被從日曆上圈定並命名的日子,不止是用來讀書的日子,更是對書籍、閱讀、人類智慧的禮讚。
對於被書籍餵養的人來說,閱讀本就該成為一種日常,如同吃飯和睡覺一樣。
閱讀也不僅僅是讀書,還包括讀自然、讀森林、讀人、讀心情、讀思考。
因此,當我們不想讀書的時候,還可以走進自然,讀風、讀雨、讀鳥叫、讀花香,讀自己,讀友人,這些都是一種“閱讀”。
人生所有的閱讀,都沉澱著你的氣質,也記錄著你走過的路、愛過的人。
越瞭解世界,越認識自己
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沉浸於閱讀的體驗,任何精妙的比喻都顯得乾癟而詞不達意。
《一本書 》
作者:艾米莉·狄金森[美國]
沒有一艘艦船
能像一本書
帶我們遨遊遠方
沒有一匹駿馬
能像一頁詩行
如此歡躍飛揚
即使一貧如洗
它也可以帶你走上
無須路費的旅程
這輛戰車,樸素無華
卻載著人類的靈魂
詩人艾米麗·狄金森才沒有直接把書籍比喻成什麼,而是連用了兩段“沒有……”,艦船即使再牢固,也都有它無法涉足的場域;駿馬縱然一躍千里,終究有無法超越的侷限。
而唯有書籍,能打破空間和時間的禁錮,拓寬靈魂的邊界,鋪展生命的廣度。
去年我國人均閱讀量達到7.99本,雖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但仍顯匱乏。
每當我們和朋友碰面,總會打招呼問:“最近在追什麼劇?”、“新發現了哪家餐館?”,或者:“去了哪裡旅遊?”
很少有人會問:“最近在讀什麼書?”
而當我們懷著真誠的好奇心時,“你在讀什麼書?”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這其實是在問“你現在是誰?你正在變成誰?”
“無書可讀”,不僅是個人的悲哀,也是整個時代的悲哀。
“有書不讀”,不僅是是現代一部分人的懶惰和貧乏,也是社會的一種病態和尷尬。
春日宜讀書,聞風坐相閱
春天正是讀書天。
“讀書是無處不可的,于山中可讀書,得其空靈;於海上可讀書,得其遼闊;於花蔭下可讀書,得其馨香;於月夜可讀書,得其靜謐。”
在世界讀書日,我們談論這些,並非在談閱讀之用,而是自省,也是喚醒。
“幾千年來,有人識字讀書,有人識字而不讀書,有人不識字不讀書,有人不上學讀書而跑書攤買書買畫報看,各得其所,並不都是書呆子。不是個個都那麼打算盤講眼前實用效益的。”
閱讀,也許不會教我們如何成材,如何育人,如何救援,如何護林……但在閱讀中,每個人都將有所遇見,尋覓到更加充實、豐富的自己。
讀書能夠幫助我們,讓我們不至於在一地雞毛的瑣事中沉淪,讀過的書能滌盡繁茂浮華的功利,淬鍊出寵辱不驚的胸懷。
你會知道,在你生活的這個世界之外,還有更大的世界,有很多人曾經走到那裡。
你會知道,你現在所有的情緒,好的、壞的,憤怒的、憂傷的、迷茫的,都有人經歷過。
多麼幸運,書給了時間
蘇珊·桑塔格曾說:書讓我們徹底成為人。
國粹君更願意把這句話理解為:
當我們像閱讀一樣去投入、包容、體認,才有了打破自身的侷限和狹隘的可能性,也便有了打量自身和人類的眼光,於是開始懂得真正的謙卑和哀矜。
一本書就是一株花卉,花兒們在原野中相逢,你與我,在世界相逢。
無論我們是否會愛上閱讀,都希望閱讀這件事,能讓我們在這個世界相逢更多有趣的靈魂,能讓我們在沮喪、迷茫、精神貧乏時,握住一束不會消失的光。
“書”給了時間,
遇見了你,這是多麼幸運的事。
人生而不同,但因為讀書,
凡目光所及之處,皆為征途。
那麼,請讓我再早一點,
“書”給時間,遇見你!
國粹讀書
世界讀書日,一起分享閱讀瞬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