鍼灸效果好不好,選對穴位是關鍵!怎麼取穴呢?記住這5點!

穴位是針灸施術的部位。最初可能是從“按之快然”和“以痛為腧”的形式出現,隨著臨床經驗的積累,才逐漸地把它確定下來。每個穴位都有其固定位置和治療效能,取穴正確與否,直接關係到治療效果。穴位一般都在骨旁陷處,皮膚橫紋上,兩骨、兩肌或骨肌之間,並可以依據指壓的反應來檢驗穴位定得是否準確。一般說來,穴位對指壓反應要比非穴位來得強,就是壓痛的感覺來得大。關於取穴要點,在這裡特別指出五點供同道參考。

針灸效果好不好,選對穴位是關鍵!怎麼取穴呢?記住這5點!

(1)穴位在精不在多:曾有人統計過,經穴由《內經》的160個,《明堂孔穴》、《針灸甲乙經》的349個,發展到《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十四經發揮》的354個,《針灸資生經》、《針灸大成》的359個,以後人們在經穴以外又發現許多有效穴,就把他列為經外奇穴或新穴。到目前為止,穴位大約有一兩千個,真可謂之“人身分分寸寸皆是穴”。然而每一個穴位的發現,都有其一定的療效與理論根據,我們必須通過臨床實踐反覆篩選,找出性能較強的穴位來。一般熟練掌握常用的有效穴位100個左右就可以了,關鍵在於靈活應用。

(2)穴位是立體空間:由於經絡在體表分佈有深淺和大小的不同,所以它不僅僅是點或面的概念。更確切地說它是一個立體空間。這就不難理解經絡居深,穴位面大,其立體空間相對亦大;經絡居淺,穴位面小,其立體空間相對亦小。因此,不必拘泥在體表上取穴如何準確,可通過刺激穴位的深淺和方向來掌控它,並採用一種手法技巧,以提高中穴“氣至”(即得氣)的成功率。《內經》書上早就提出“刺五體”之說,即刺皮(包括皮下)、刺筋(包括深淺筋膜)、刺脈、刺肌、刺骨(指骨膜)。其實,這裡的脈應包括神經、血管(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和淋巴管。其中神經又可分神經幹、神經分支或神經末梢。而神經還可分軀體性神經傳入或傳出纖維和內臟性(自主性)神經傳入或傳出纖維。它們總是像樹一樣從裡及表、從粗到細有規律地分佈於全身。所以上面所說皮、筋、骨、肉都離不開所謂的脈。正由於針刺穴位下有不同組織(即五體),機體才可能產生不同的針感,如酸、脹、麻、重、冷、熱、痛等,甚至在有些穴位上還可以出現向一定方向傳導的觸電感或肌肉跳動與抽動感。一般淺刺絡脈,很容易出現局部針感;深刺經脈,卻需要花功夫去尋找它。如果有人問我經絡是什麼?我的回答是神經+血管+淋巴管+X。

針灸效果好不好,選對穴位是關鍵!怎麼取穴呢?記住這5點!


(3)寧可錯穴不錯經:正如《針灸大成》所說:“寧失其穴,勿失其經”,這裡特別強調循經取穴的重要性。如六陽經用以治療軀殼和六腑病;六陰經用以治療五臟病。臨床上可以把經絡與神經,特別是與神經幹和神經分支結合起來思考與運用。在同一條經脈或神經幹上的任何一點或一穴,一般都具有同一個主治效能,如“痿症獨取陽明”就是一個很好例子,當面神經炎急性期的時候,我們常取足陽明胃經上的足三里、上巨虛或下巨虛穴;手陽明大腸經上的合谷、手三里或曲池穴。但是經找對了,在經上的穴卻沒找好也會影響療效的。如足陽明胃經,它是主治消化系統病症的,不等於說扎準足三里就能治療整個消化系統病症,它主要是用來治胃;治小腸宜取上巨虛;治大腸宜取下巨虛,如果出現嘔吐、腹脹、洩瀉,還得取內關、陽陵泉、三陰交等其他經的穴位來幫忙。在這裡,我們還要在足陽明胃經上查出陽性反應點(區),包括按壓有明顯的壓痛點,觸摸皮下有結節,或條索狀物,或肌肉張力異常,還可以測定出有皮膚導電量改變等。這些做法都是讓取穴更具有特異性和有效性。

(4)遠近配穴相結合:現代配穴,離不開經絡學說的指導,一般多采用遠近配穴法。由於經絡的相互聯繫多種多樣,因此穴位的配穴方法亦非常靈活。從古到今,大約有以下幾種:

①前後配穴法,這是經絡前後聯繫規律在臨床上的運用。如胃脘痛取中脘、胃俞穴。膀胱炎取關元、膀胱俞穴。腰脊痛取水溝、風府穴。

②上下配穴法,這是經絡手足上下聯繫規律在臨床上的運用,如牙痛取合谷、內庭穴。偏頭痛取外關、足臨泣穴。脫肛取百會、長強穴等。

③表裡配穴法,這是經絡表裡聯繫規律在臨床上的運用,如咽喉炎取合谷、列缺穴。肺部手術取三陽絡透郄門穴等。

④左右配穴法,這是經絡左右聯繫規律在臨床上的運用,如眼病取左右養老或光明穴。局部肢痛取對側相應的阿是穴等。

針灸效果好不好,選對穴位是關鍵!怎麼取穴呢?記住這5點!


臨床上常常將這幾種配穴法熔成一爐,一般急性病症以遠道穴位為主,多采用四肢經穴分經主治,多選取肘、膝以下的特定穴和八脈交會穴;慢性病症取鄰近或局部穴位為主,多采用軀幹經穴分部主治,多選取軀幹背腹的特定穴;慢性病症急性發作多以遠近配穴法相結合的原則加以應用。任何配穴法,如按部位配穴法,或按作用配穴法,或按系統配穴法,或按壓痛配穴法,或按病種配穴法等,都必須遵守這一原則。

(5)不斷尋找有效穴:我們應當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要有所突破、創新,以臨床療效和各種理論為依據,不斷尋找新穴,如臂中穴、膽囊穴、闌尾穴、腰痛穴、提胃穴、治嗆1穴、治嗆2穴等皆是。特別要發現某些穴位的新用途。古代的根結理論,突出四肢穴位在遠道治療作用方面的重要性,這固然是極其可貴的取穴經驗,但不能因此束縛手足,不去根據其他理論尋找穴位。如根據神經分佈規律,針刺天鼎穴,其下有頸、臂叢神經,可以治療胸脅、上肢病症。針刺大腸俞,其下有腰、骶叢神經,可以治療腰背、下肢病症,只要病症適應,手法得當,一般就能取得較好的療效。也可以參考生物全息論,根據“上病取下,下病取上”和“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原則,選取止痛較好的穴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