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兩江新區建創客之區 成大學生創客樂園

作為國務院賦予的長江上游創新中心,重慶兩江新區依託作為國家互聯網直連點的通訊樞紐優勢和創新平臺優勢,積極營造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氛圍和平臺,正形成大學生喜愛的創客樂園。

今年24歲的重慶郵電大學2015屆畢業生黃建,儘管剛剛畢業,但已是一家網絡企業的老闆了,記者在其公司看到,20多名員工正在辦公區專注地設計各類網頁。

“我的創業成功,應該說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兩江新區企業孵化平臺的推動。”黃建坦言,藉助兩江文化創意產業園豬八戒網站的平臺,開啟互聯網營銷,工作室業務量得到很大程度提升,訂單甚至漂洋過海到了國外。

在這片創新創業的熱土上,包括豬八戒網所在的兩江文化創意產業園在內,還有不少創客孵化平臺。平臺的搭建只是基礎,一系列的政策、資金成為保障。一大批大學生創客們,正藉助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迎著互聯網+的浪潮,站在兩江新區的熱土上,完成著從夢想到現實的拼搏歷程。

創業去哪兒——

創業氛圍“風帆正勁”,集聚重慶兩江

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允許在校大學生保留學籍休學創新創業。國務院這一《意見》的印發,無疑是給廣大有創業夢想的在校大學生吹來了一陣春風。

鼓勵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重慶早已走在路上。2013年6月,重慶市政府出臺的渝府辦發〔2013〕158號文件,就曾通過加強就業創業教育和創業實踐培訓,設立創新創業獎勵資金,鼓勵高校畢業生創辦小微企業。

近日,市委、市政府又正式印發實施了《重慶市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5-2020年)》,推出十條人才激勵政策。這十條政策,可謂條條“乾貨”,大致可分為收入獎勵、職稱評定、大學生創新創業鼓勵等方面。縱覽“行動計劃”全文,直接提到“高校”或者“高等院校”字眼的共有39處,包括高等院校在校學生休學創業的,可以保留學籍3年。

移動互聯網蓬勃興起,大學生創業“黃金時代”到來。可創業去哪兒?成為大學生普遍思考的問題。

在《重慶市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5—2020年)》中明確指出,建設創新驅動核心區:按照一區多園模式,以兩江新區為核心,高新區、經開區、璧山高新區為載體,加快申報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作為全市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區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主戰場,兩江新區和北部新區儼然已經成為創新政策的導向中心和創新要素的集聚地區,各種創新創業的載體不斷完善——

在兩江新區,位於水土片區兩江國際雲計算服務中心的兩江新區科技創新中心,依託兩江科創中心及兩江創新成果信息服務平臺,大力發展眾創空間、虛擬產業園、創新城邦等多種育成模式,截止2015年6月30日,華數機器人、富碩科技、達特科技等9個優質項目已入駐科創中心;賽蒙科技、管窺生物技術、長嘉智通等15個企業已註冊到科創中心。

在北部新區,登頂照母山森林公園,整個公園以南的4平方公里,已經成為一座“照母山科技創新城”。優良的城市環境,為高科技產業和高技術人才匯聚創造了環境要求,也為科技企業的集聚提供了充足的載體和平臺。目前,400多萬平方米產業樓宇、5000畝生態公園、1000多家科技型企業、10多萬商務辦公人群正在“照母山科技創新城”形成。這裡不僅是北部新區打造創新創業的新名片,也是重慶新科技的集中地、科技創新的示範田。

通過建設產業樓宇、打造創新平臺、建設孵化載體、完善城市功能等硬件設施,完善政策扶持、科技金融、知識產權保護、人才激勵機制等軟件配套,兩江新區已為大學生群體、創業者們提供了栽培夢想的土壤。

缺經驗怎麼辦——

企業家當“導師”,面對面傳授經驗

目前,很多即將踏入社會的大學生雄心勃勃,想開創自己的一番事業天空,但創業之初常常受困於政策、資金、項目這三大要素,如何瞭解創業政策、籌集創業資金、尋找創業項目成了創業道路上的難點。

“不知去哪兒註冊公司、不知在哪兒交稅……從資金、人才到管理等多個方面,都是一片茫然。”和大多數創業團隊的起步階段一樣,不少大學生創業者有幹勁、有憧憬,卻總在現實前“折腰”。

“大學生勢單力薄,實力有限。因此,在創業旅程上,除大學生自身努力之外,社會亦需要將學生‘扶上馬兒送一程’,認真為學生出謀劃策,擔負起學生創業征途上的引路人角色,使得創業教育與創業實踐有機地融合。”在北部新區賽伯樂移動孵化園,賽伯樂品推服務部經理李旻昱告訴記者,在該孵化園在首批聘請10位創業導師中,不乏賽伯樂(中國)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李東總經理等國內知名的互聯網創投企業家,也有重慶中聯信息產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鬍濤先生、豬八戒網創始人、CEO朱明躍先生等本土IT領域成功企業家。“他們在孵化園區的運行過程中,全程指導創業的發展困惑,細緻到申請創業基金、在各個場合對公司進行推介和宣傳,以及來自專業渠道的信息引導,幫助大學生創客們逐步走上軌道。” 李旻昱說。

據悉,北部新區還通過搭建 “創業咖啡”、 “創業孵化營”、“專業孵化器”、“企業加速器”和“產業園區”,對所服務的創業對象發展週期進行劃分和培育。通過“母雞帶小雞”、“導師帶徒弟”、“眾籌和眾幫模式”的“投資+輔導+創業導師”制度,邀請業界名人作為創業導師,不僅在每週例會上給予小微企業在管理、訂單、研發、市場等方面的意見,也充當投資人的角色。

場所怎麼找——

創業園外有氛圍,創業園內有補貼

事實上,除了採取創業幫扶模式,積極營造創客空間也是大學生創業築巢引鳳的關鍵。

在兩江新區科創中心水土基地,通過鼓勵各類科技創新型企業在此集聚發展,加快形成示範帶動效應,對入駐科創中心水土基地租用房屋的企業,按照規模大小和稅收貢獻,享用不同程度的房屋租金補貼。

“除了享受房屋租金的場地補貼,我們還對入駐的企業給予稅收、食宿交通、風險補償、風險代償、貸款貼保貼息和研發經費的支持。”兩江新區科技創新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良好的硬件配套設施加專業的軟性孵化服務,創客們都能在此享受,這裡是“東風俱備”,就等你來!

海王星科技大廈內,4600多平方米的生態大廳、透明的金字塔式建築為廣告類企業提供了生態辦公的優美環境,並常年舉辦各類廣告、創意、文化藝術展示活動。隨著目前已入駐各類企業近150家,這裡儼然已經形成了一定氛圍的集聚規模。

“重慶兩江廣告產業園作為重慶廣告產業園區的重要組成部份,彙集動漫、創意、設計、製作、傳媒等廣告相關企業,將逐步形成重慶廣告產業推進和帶動的示範效應。”兩江廣告創意孵化園相關負責人李經告訴記者,園區配套設施體系一應俱全,為建設適合於廣告創意企業要求的物理空間,且園區還委託一流的創意園區設計團隊對硬環境進行提升,並對部分物業進行改造,確保園區煥發出濃厚的廣告創意氛圍。入駐企業可根據自身情況享受北部新區科技創新、現代服務業和小微企業相關優惠政策。

據瞭解,北部新區共有7家這樣的創客空間,這種創新孵化培育模式,正是新區孵化園“2.0升級版”。政府從幕前退到幕後,引入專業機構負責小微科技企業孵化培育:引入中國知名創業投資公司賽伯樂投資集團建設了移動互聯網孵化園,引入中國最大在線服務交易平臺豬八戒網建設了中西部地區唯一的、虛實結合的互聯網產業集群——“文化創意虛擬產業園”,引入隆訊科技建設了移動遊戲孵化園,與騰訊公司合作進行騰訊(重慶)眾創空間的建設,與博恩集團聯合打造互聯網金融孵化園,與市工商局合作建設兩江廣告創意孵化園和兩江IT微企孵化園。借用專業孵化機構的資源、資金、知識來指導小微科技企業的扶持、指導、風投。

“每個創客空間主題並不一致,有的是移動遊戲、有的是創意設計、有的是互聯網金融,還有移動互聯網。”北部新區相關負責人說,但無一例外,每一個創客孵化園都擁有自己的“殺手鐧”。此外,新入駐各特色產業園的微型企業,從入駐年度起可享受3年的租金扶持。製造業企業給予連續3年享受20元/平方米•月的租金扶持,補助面積不超過500㎡;非製造業微企給予第一年20元/平方米•月,第二年25元/平方米•月,第三年30元/平方米•月的租金扶持,補助面積不超過200㎡。

錢從哪裡來——

該給則給能免則免 給予金融扶持政策

如果你問一個滿腦子創意點子、滿身創業激情的大學生“創客”,你最需要的是什麼,他會回答一個字“錢”,這個錢不是用來買車買房的,而是創立公司、租用場地、研發產品、推廣產品的資金。

“大多數大學生創客們的創業,必須要解決融資難題,才能幫扶他們實現從‘0’到‘1’的助推。”北部新區創新局楊春林說,如何讓大學生創業別因為缺錢而停下腳步?我們的原則是,該給則給,能免則免。

說到“給”,北部新區管委會出資設立的10億元“兩江科技創新專項資金”,並形成N支股權投資基金扶持企業。最終形成了10+N億元的格局,被這些基金相中的小微科技企業和項目,將得到他們的融資。

在整個兩江新區層面,則通過發揮金融創新對技術創新的助推作用,探索通過銀行信貸、股權投資、風險補償等多種方式,支持各類科技型企業健康的融資發展。兩江新區創新局局長葉興國表示,兩江新區充分發揮財政性資金槓桿作用,協調各類科技型創新企業及銀行等金融機構,建立並完善“助保貸”制度,探索設立貸款風險補償金,努力實現科技型創新企業貸款“低門檻、低成本。通過市場化方式,形成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務鏈和投融資機制,幫助中小微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生力軍,讓更多的科技創新成果儘快產業化,成為全市高技術產業的創新創業平臺,帶頭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

再說“免”。在兩江新區、北部新區範圍內,大學生在創辦企業過程中允許工商註冊資本零首付,只要是微企,就不會收組織機構代賬證的費用。對於月銷售額或月營業額不超過3萬元的微型企業,暫免徵收增值稅或營業稅。

通過政策、資金等滲透式的幫扶,截至目前,兩江新區(含北部新區)累計發展微型企業16420戶,帶動和解決就業120507人,對符合條件的811戶微型企業發放財政補助資金2591萬元。

需要“孵化器”還需“加速器”

今年三月,重慶市長黃奇帆在2015年正和島創新大集(重慶站)作主旨演講時說,“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站在互聯網+風口浪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及未來則成為兩江新區關注的焦點。

根據目標,兩江新區作為全市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區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主戰場,到2020年,R&D經費投入佔比達到5%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全市的比重達到4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比重達到2%以上。

“我認為還有發展的餘地。”重慶大學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蒲勇健認為:重慶目前的創新氛圍與全國持恆,金融、稅收等手段是政府大力推動大眾創業的必要前提,此外,地方政府更應該思考如何搭建平臺,幫助創新者實現信息的發佈、產品的營銷。“創新是否成功在於市場是否認可。政府可思考更多方式,讓市場知道新的創新產品的出現,讓消費者和創新者之間有快速的對接。同時,也讓市場來檢驗這些創新項目是否真的有市場需要。這方面我認為很有必要。”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再次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在被寫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同時,也正式升級成為中國經濟增長“雙引擎”之一。

大學生創業如今正面臨著難得的機遇,作為創新創業的熱土,兩江新區正以資金、政策、平臺,營造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張開懷抱迎接大學生這一創新創業主體。

(記者 張雅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