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農桑輯要》到《授時歷》,元朝不僅僅只剩下戲曲?

科學發展觀:《農桑輯要》到《授時歷》,元朝不僅僅只剩下戲曲?

元曲代表人——馬致遠,圖片為其故居遺址

在許多人的心目中,包括在不少學者的心目中,元代似乎都是一個文化凋敝的時代。相對於唐宋時期文化領域百花齊放的情況,元代的文化領域確實可以說是比較冷清的,除了元曲之外似乎也很難找出其他在文化藝術領域極具成就的造詣。加之元代的統治者對於漢人以及儒生群體採取歧視與打壓的政策,更是加強了後人對於元代的印象。

實際上,雖然元代在文化藝術領域似乎確實不如前代那麼亮眼,但元代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上還是取得了相當的成就的,並且,主導元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基本上是漢人群體。在這些人的領導下,元代在農學、天文、 數學等許多方面都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

然而,很可惜的是,這種科學技術上的閃光與發展並未能持續太長的時間,很快元代在科技領域的發展就陷於凋零,這與元代的政治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繫。本文希望通過簡單的介紹,使讀者對元代科學技術發展與凋零的過程有一個簡單的瞭解,並且對元代科學技術發展與隨後凋零的原因也有一個更深的認識。

科學發展觀:《農桑輯要》到《授時歷》,元朝不僅僅只剩下戲曲?

成吉思汗建立的帝國——蒙古元朝

元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可謂“百家齊放”

元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幾乎可以說是全方位的,在如農學、天文、數學、水利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發展。

首先,從農學來說,相信讀者們應該都聽說過《農桑輯要》這部書。《農桑輯要》作為一部農書,全面地涵蓋了農作物的種植和栽培以及家畜飼養等各方面的內容,對於我國在元代以前農業的發展進行了很好的總結。這部書雖然成書於元處,但是在明代的《永樂大典》以及清代的《四庫全書》之中都有著詳細的記載,可見《農桑輯要》在農學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庫全書》中曾對《農桑輯要》這部書作過相當高的評價:"博採經史及諸子雜家,益以實驗之法,考核詳瞻,而一一切於實用,當時絕貴重之"。《農桑輯要》之所以在歷史上只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除了因為其內容的精闢與翔實之外,還因為這部書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官修農書,雖然此前在唐代和宋代時都曾有過官修農書,但均已失傳,這也就使得《農桑輯要》顯得更加具有價值。這實際上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元代政府不僅對於農業發展十分重視,對於更加科學、規範地進行農業管理和種植亦是十分重視的。

科學發展觀:《農桑輯要》到《授時歷》,元朝不僅僅只剩下戲曲?

《農桑輯要》封面圖

其次,在天文學方面,元代也取得了重要的發展與突破。元代天文學中最為突出的成就,便是《授時歷》這本書。《授時歷》是由郭守敬、王恂等人主導完成的,這部書的編制者們通過研製全新的觀測儀器,創造性地採用了全新的方法來對太陽和月球的運動速度進行推算,同時也用了新的方法推算了赤道的經緯度,使得這些數據比前人所計算和推測的更加準確。

通過使用全新的觀測儀器,人們已經可以對各種天文數據進行更加準確的實際測量,而不僅是在紙上進行推演,也正因如此,使得《授時歷》成為了我國古代最為精良的歷法,在隨後的明清兩朝中也沒有能過超越它的。

再次,在數學方面,元代同樣取得了新的發展,其中的代表作便是《算學啟蒙》和《四元玉鑑》兩部書。這兩部書分別總結了元代以前我國南方和北方的數學運算方法,並在此基礎上都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我國南方在數學上發展的比較好的主要是商用算術以及籌算等,而在北方發展的比較好的則是求解一元高次方程的各種方法,這兩部書在此基礎上進行的發展,使得我國的數學在古代的基礎上得到了長足的進步。

科學發展觀:《農桑輯要》到《授時歷》,元朝不僅僅只剩下戲曲?

《算學啟蒙》部分內容

清代學者羅士琳曾對《算學啟蒙》及其作者朱世傑進行過極高的評價:"漢卿在宋元之間,......,充類儘量,神而明之,尤超越乎秦李之上",指出朱世傑是在總結前人經驗和吸取前人優點的基礎上對算學進行了創新和發展,其成就要高於前人。

最後,元代在水利工程上也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參與編寫《授時歷》的著名天文學家郭守敬,同時也是一位水利工程方面的專家。郭守敬一共主持過上百處河渠及提拔的工程,而其中最為有名的,也是對後世貢獻最為巨大的則是大運河北段的工程。這段工程令大運河在日後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不僅使元代的都城大都空前繁華,而且也造福了明清兩代,明清兩代的京杭大運河實際上就是以元代的運河為基礎的,而郭守敬在其中則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除此之外,元代還在其它許多方面取得了科技上的進步,比如在瓷器、製鹽、火器、航海等方面,元代都在前代發展的基礎上,取得了更大的進步。

科學發展觀:《農桑輯要》到《授時歷》,元朝不僅僅只剩下戲曲?

郭守敬紀念圖

元代科學技術發展與停滯的原因,你是否也有同感?

如果我們將以上這些在元代作出突出科學技術成就的人的名字放在一起,並且對他們的人生經歷進行一個整理,便會發現,他們之間的許多人不僅是相互認識的,而且是相互十分熟悉的。比如,編寫《授時歷》的郭守敬和王恂,實際上早在編寫《授時歷》之前就已經熟識,他們都是劉秉忠的學生,曾經在紫金山書院進行學習。

那麼,這位劉秉忠是什麼人物?紫金山書院又是個什麼地方呢?這位劉秉忠,可以說是當時一位十分有名且十分重要的人物。首先,他是一位學者,對於儒、釋、道三家的學說都進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不僅如此,他還可以將三家的學說融會貫通,為自己所用,因此,當時有人說他是"鑿開三室,混為一家"。

除了孺、釋、道三家的學說之外,劉秉忠對於算學、天文曆法等其它科目亦有著相當深入的研究,可以說是一位相當博學的人物。劉秉忠為了躲避南宋末年的戰亂,隱居在了紫金山,並在此處創辦了紫金山書院,收了一批學生,其中就包括了郭守敬等人在內的一批後來在元代發光發熱的人物。

科學發展觀:《農桑輯要》到《授時歷》,元朝不僅僅只剩下戲曲?

劉秉忠影視劇形象

其次,劉秉忠還是忽必烈的智囊,早在忽必烈還是藩王的時候,劉秉忠就經人推薦進入了忽必烈的王府,並迅速成為了忽必烈身邊最為重要的人物,為忽必烈提出了許多建議。劉秉忠在獲得了忽必烈的信任之後,也將自己學生中的許多人推薦給了忽必烈,比如王恂、郭守敬、張文謙等人,劉秉忠以及他的學生都在元初的政壇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

以劉秉忠為首的這一批人物能夠在忽必烈的朝廷中佔據重要地位,使得他們能夠獲取相當的權力以及自由進行科學技術方面的研究,這也就成為了他們在科技上作出成就的第一個條件。除了這一個條件之外,以劉秉忠為首的這一批能貫穿各個學科的學識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前文已經說過,劉秉忠個人便是一個對多個學科都有相當造詣的人物,在他指導下的學生自然許多也是這樣的人物,比如郭守敬,就是一個在天文和水利上都作出了卓越成就的人物。

科學發展觀:《農桑輯要》到《授時歷》,元朝不僅僅只剩下戲曲?

劉秉忠與郭守敬的雕像

這一點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古代的封建王朝時期,科舉在讀書人中佔據了絕對統治性的地位,幾乎所有的讀書人讀書的最終目的便是通過科舉進入官場,這就驅使大量讀書人學習科舉考試要求的內容,而忽視科舉不考的內容。諸如算學、天文、水利等學科實際上都是科舉考試不會涉及的,這也就意味著許多讀書人並不會專門學習這方面的內容,因此,唯有如郭守敬、劉秉忠等人這樣的全才的存在,才能使這些學科得到發展。

然而,這樣的科技發展並沒能持續太長的時間,這主要是因為在忽必烈統治期間,朝中的兩位漢人重臣李璮與王文統發動叛亂,雖然最後被忽必烈成功撲滅,但這卻引起了忽必烈對於漢人大臣的嚴重不信任。忽必烈一方面開始削減漢人大臣的權力,加強對漢人大臣的防範另一方面開始在朝廷中引入色目人分掌權力,以此來限制漢人大臣。雖然劉秉忠和他的學生們並沒有參與到此次的政變中,但自然也是受到了影響,自此之後,便再難作出什麼更大的成就了。

科學發展觀:《農桑輯要》到《授時歷》,元朝不僅僅只剩下戲曲?

科學技術發展下的元朝部隊

結語

通過上文的介紹,讀者們應該可以發現,在元代的早期的確是出現了不少科學技術上的進步的,而且這種進步許多都是由一批相互之間有聯繫的學者所創造出來的,他們大多都師從劉秉忠,並且通曉多門學科的知識。

然而,很可惜的是,這種科學技術上的進步並沒能持續太長的時間,隨著忽必烈對於漢人大臣的防範以及元初這一代學者的凋零,在元朝剩餘的時間裡便再難有這樣突出的科技上的成就。

從元代科學技術的進步與隨後的停滯便可以發現,科學技術上的進步最關鍵的還是需要人才,只有源源不斷的人才補充才能持續地推動一個國家的科技進步與發展。

很可惜的是,元代以及我國古代的大多數封建王朝所奉行的教育方式和準則並不能持續地培養出能夠在科學技術上進行創新的人才,這造成的後果便是,雖然我國的每一個朝代似乎都能在科學技術上作出創新,但這種創新與進步是難以持續的。今日的我們同樣應該吸取這一教訓,大力培養各方面的科技人才,如此才能推動我國的科學技術持續進步。

參考資料:《元史》、《元朝名臣事略》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