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典中看孝的意義

  “百善孝為先”,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人類的行為,沒有比孝道更為重大的了。古人的經典已經充分地給予了說明。

從經典中看孝的意義

  《弟子行》說:“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也就是說,孝敬父母是道德的開始,敬愛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誠是道德的方向。有了孝敬父母的道德,才會敬愛哥哥,才會堅守信用,才會對國家忠誠。如果一個人對父母不孝順,他又如何真正做到敬愛、守信、忠誠呢?那麼,怎樣做到孝呢?

  盡孝要講孝心。孟子說:“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這就是說,要保障父母的物質生活。充足的物質保障才能讓父母安心生活下來,而父母需要做的事情,子女要能兼顧,不能讓父母憂慮勞累。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子路就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米來滿足父母的要求。

從經典中看孝的意義

  盡孝要講孝敬。孔子說:“養而不敬何謂孝?”子女對父母,要有發自內心的敬重。孟子也說:“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父母要是不高興了,那就是說,子女沒有盡到孝。

  盡孝要講孝順。孔子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子女勸導父母,要婉轉。即使父母不聽從,也不能生氣,還是要恭敬地對待,不違揹他們的意願。當然,不能說是一味地百依百順。如果父母做得確實不合理,也要恰當的對待。  

  在家對父母要盡孝,外出的話長兄如父。《論語》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能盡孝,就有感恩已心,就可以仁者愛人了。就如孟子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能夠尊敬自己的父母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所有人的父母長輩,愛護自己的孩子,從而推廣到愛護所有人的孩子。

從經典中看孝的意義

  既能孝,又愛人,自然可體察百姓當官了。“孝者,所以事君也。”在統治者眼中,能孝順的人,必定忠君。漢代就有了舉孝廉的為官制度,讓孝子成為廉吏,並能夠不斷地升遷。並且歷代以孝治國。

從經典中看孝的意義

  可見,一個人知道孝敬父母,才能尊敬別人關愛他人,才能熱愛自己的國家。孝是一切道德的根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