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媽媽,千萬不能被花樣“育兒家教術語”給拖入深坑

關注“真心爸媽”,一起做不焦慮、有方法的爸爸媽媽。

做媽媽,千萬不能被花樣“育兒家教術語”給拖入深坑

跟媽媽們交流,我經常被普及各種育兒、家教“術語”。

比如“睡訓”。

一位媽媽問我怎麼和3歲的孩子分房睡,她說“一直擔心心理損傷才沒有做睡訓”。睡訓是啥?腦補了一下,哦,睡眠訓練。

比如“聽讀”。

好幾位媽媽說一直給孩子做聽讀,感覺孩子閱讀能力進步不大。聽就是聽,讀就是讀,聽讀又是啥呢?想了想,應該是讓孩子通過聽來閱讀,或通過聽有聲書來培養孩子閱讀吧。

再比如“聽覺性孩子”(或者是“聽覺型孩子”?)。

一位媽媽說,孩子三年級,對文字比較排斥,上網課時也不怎麼看屏幕,以聽為主,老師佈置的在手機裡讀英語的作業,也是聽著跟讀,不會看著屏幕讀,英語書上的句子都背得很熟了,但單詞換個地方卻不認識,寫作業時讀題經常會有看錯看漏的情況。好像關注點都在聽上面,平時很喜歡聽音頻故事和我給講書,這樣是不是聽覺性的孩子?

恕我孤陋寡聞,讀了不少家庭教育和兒童心理學方面的著作,還真沒遇到過“聽覺性孩子”這個說法。有聽覺性孩子,莫非還有視覺性孩子?


做媽媽,千萬不能被花樣“育兒家教術語”給拖入深坑

像前面說的那樣,這些新術語,都和媽媽們與此相關的疑問相伴而來。

這讓我有種感覺,就是不少媽媽都蠻喜歡把在孩子身上發現的新情況,或自己在對孩子做的某些家庭教育工作,裝入一個個看起來很“專業”的術語中,有時用它們來解釋現象,有時用它們指導行動,有時發現孩子的情況或者自己的行動,沒有達到術語指示的標準,又不免陷入自我懷疑和焦慮。

大家不會認為是術語本身或術語中包含的行動方法、提供的標準不對,而認為是自己不對,自己沒有做到位。

作為一位多少受過一些學術訓練,現在也經常讀家庭教育和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等方面的學術著作的兩孩媽,其實我自己寫文章很少用各種術語,也不覺得掌握充足的術語對於育兒成功有多重要。

與術語相比,我更關心常識、常理,也就是普通知識、基本知識、通常的道理、一般的規律。

比如父母和孩子分房睡、分床睡,我認為應該通過更自然的過程,而不是某種刻意的、專門的“睡眠訓練”來達成。

比如聽讀,我就不覺得培養孩子閱讀過程中應該有這回事,因為很明顯,閱讀是視覺活動,通過聽覺一定訓練不出閱讀能力。

再比如聽覺性孩子,我堅信,孩子要有效學習,既需要有通過聽覺獲取信息的能力,也需要有通過視覺獲取信息的能力,而且學校也不會因為你孩子是所謂的“聽覺性孩子”,就特許他上課不用看黑板,只聽老師說話就行。

一對普通的父母即便不懂任何術語,只要具備關於孩子的常識,懂得尊重常理,育兒上就不會遇到太大問題。

而如果太注重術語,被各種花樣術語給“框住”,就很可能做出違背常理的事,甚至掉入某個育兒深坑。

做媽媽,千萬不能被花樣“育兒家教術語”給拖入深坑

這倒不是說,術語都沒用、都不好。科學的術語可以清晰有效地表達某個概念,當然非常有價值,也非常重要。

但我們得理解,並不是任何以“術語”面貌出現的詞,都是科學的概念,都有足夠堅實可靠的理論支撐,有些術語,可能只是某種商業“話術”的一部分,不但談不上科學,甚至都違背常識。

比如前陣子火爆一時的量子閱讀。量子當然是科學概念,但量子閱讀又是什麼東東?一個具備關於閱讀的基本常識的人,能相信真的有這種10分鐘讀多少萬字的閱讀方法存在嗎?但遺憾的是,確實有不少父母相信。

所以,識別術語的來源及可靠程度就變得特別重要,當我們遇到某個術語,一定要弄清楚是誰在說,出於什麼目的在說,這個術語背後的理論依據是否可信。如果不加區分,盲目接受,很可能不知不覺中被人給洗了腦。


做媽媽,千萬不能被花樣“育兒家教術語”給拖入深坑

當然,如果不做學術研究,也不會為教育孩子而大量閱讀,普通父母識別某個術語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可能並不容易。

不過我覺得也不必為此糾結,因為至少在育兒上,識別術語時我們還可以把握一個基本的判斷標準:它是否違背常理、常識。

比如,孩子困了就需要睡覺,孩子情緒穩定平和,內心沒什麼煩惱,就會睡得香甜,不擔心他睡著時,爸爸媽媽會把他丟在那兒自己跑掉,孩子就不太可能一定要跟大人睡在一個被窩。把握到這個常理,再加上父母安撫孩子的耐心,每個孩子都能或快或慢、或遲或早、不太痛苦地實現和父母分床、分房。如果忘了這個常理,就可能執著於“睡訓”這樣的“術語”,把孩子當成小貓小狗來訓練。

比如聽讀。如果父母尊重“聽不是讀”這個常識,就會通過讀的方法來培養孩子閱讀,而不會輕易相信通過“多聽”能達到“會讀”。

還有那個“聽覺性孩子”。無論這個術語出自哪裡,至少每個父母都知道,孩子學習,既需要用到聽覺,也需要用到視覺,即便孩子聽覺更發達,我們也不能用“聽覺性孩子”來掩蓋孩子不喜歡通過“看”“讀”來學東西的事實,不能就此給孩子貼上個“聽覺性孩子”的標籤,而放棄培養孩子“看”和“讀”的努力。

總而言之,帶孩子,爸媽可以不會術語,但不能不懂常理,忽視常理,只執著於術語,很可能被花樣“術語”給拖入育兒深坑。

和孩子相處,不把事情搞擰巴,是做父母的格局

幼稚的父母和孩子“硬槓”,成熟的父母懂得“調適”

想要孩子怕,父母就每天究對錯;想讓孩子服,父母得事事看緣由

父母學會支持,孩子越變越好;父母執著管教,孩子越變越壞

2020,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好好工作





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

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生於2002年,一個生於2006年。

已出版《育兒基本:找到好方法,輕鬆做爸媽》、《育兒基本2:與孩子合作》,即將出版《閱讀手冊——成就孩子一生的閱讀培養法》。

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