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又見“微創新” 首隻定期贖回產品出爐

基金行業積極創新,為了帶給投資者更好的投資體驗,基金公司還嘗試在產品細節上做一些“微創新”。日前,業內首隻採用“開放申購、定期開放贖回”運作方式的公募基金產品獲批。

據證券時報記者瞭解,這隻採取“開放申購、定期開放贖回”的新基金為博時健康成長主題雙週定期可贖回混合型基金。該產品屬於開放式基金,但只能在特定的可贖回日贖回基金份額。投資者需要在購買時瞭解產品特點,仔細閱讀基金合同,結合自身的投資需求和流動性要求配置申購。

實際上,之前不少基金公司都在申購贖回上做過文章。比如定期開放基金,間隔固定時間開放申購。而定期贖回基金則是間隔一個固定時間進行開放贖回。這類產品在海外市場也有類似品種,名為“間隔基金”。在國內,定期可贖回產品在銀行理財和券商資管產品已有試點經驗,得到了投資人的認可。

博時基金表示,推出全市場首隻定期可贖回公募基金,主要目的是想從不同方面改善投資者的投資體驗。首先,努力打破“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怪圈,幫助投資者實現更好的投資收益,促進長期投資;第二,減少非理性交易頻次帶來的申購費、贖回費等成本,降低投資者持有基金的費用;第三,有助於在極端市場情況下減少投資者的不理性申購贖回行為,改善投資體驗,穩定金融市場。

歷史數據顯示,偏股型基金整體年化收益率平均為16.5%,超過同期上證綜指平均漲幅8.8個百分點。但是,許多基金投資者的盈利體驗卻大相徑庭,一個重要原因是“追漲殺跌”的跟風操作,快進快出、短線操作,投資體驗不佳。定期可贖回基金通過適當控制贖回窗口,拉長持有時間,力爭幫助投資者獲取公募基金的長期投資收益,形成賺錢效應,走出長期困擾投資者的“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怪圈。

近兩年,基金公司在產品申購贖回方面“微創新”不斷,比如,有些債券基金採取“每日開放+單筆鎖定90天”的設計,有利於基金規模穩定以及基金經理進行更好的資產配置;有些債券基金嘗試“T+1”贖回模式,流動性得到提高,同時提升了投資者體驗。

深圳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產品部人士表示,目前行業不少“微創新”的激發因素都是來自客戶的實際需求,圍繞著提升投資者體驗,有的放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