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縣麻虎鎮十里村:從農民到股東,從產品到市場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白河縣累計減貧6.6萬人,貧困發生率從36.9%降至1.24%,目前僅剩1177戶2311名貧困人口尚未脫貧,距離最後的勝利越來越近。

從農民到股東

“我種了一輩子地,從沒想過有一天成了股東,不僅能在園區務工掙錢,入股的土地每年還能分到錢。”麻虎鎮十里村村民何忠順邊挖紅薯邊樂呵道。

何忠順口中的園區,是由陝西白河江榮食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在村上發展的紅薯產業基地,2017年該企業在村上流轉土地500畝,高標準、規範化建設紅薯園區,同時為貧困戶無償發放紅薯種,簽訂紅薯種植訂單,通過土地流轉、農產品回收、直接務工、入股分紅等方式,帶動108戶446個貧困戶增收96.63萬元。

近些年,為給脫貧攻堅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白河縣改變傳統小而雜的產業發展模式,積極探索“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盤活村級資產。

目前,全縣113個村均已完成了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界定、股權量化,頒發了集體經濟組織證明書,實現了集體經濟組織全覆蓋。通過建立村集體經濟扶貧機制,出臺各類制度和政策,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實力,使入股貧困戶戶均分紅增收達500元。

從田間到工廠

城關鎮安坪社區的阮仕英如今有了新身份——安康匯美思工藝品有限公司的正式員工。公司開在社區,每天既能就近上班掙錢,還能照顧家人,日子過得十分愜意。

像她一樣在家門口就業的人還有很多。僅社區工廠就帶動了200餘人就業,其中貧困勞動力107人。

白河是全省自然條件最差的縣區之一,歷史上自然災害多發。自陝南移民搬遷和易地扶貧搬遷實施以來,全縣有10.4萬群眾從山上搬到了山下社區,幾乎佔到了全縣總人口的二分之一。

離開了土地,收入從哪裡來?該縣堅持“產業、就業、創業”三業並重,一方面鼓勵群眾發展長、中、短產業項目,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一方面大力實施創業人才工程,動員引導外出能人返鄉創業,興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此同時,充分利用社區閒置的門面房和日益增加的富餘勞動力資源,大力發展新社區工廠,讓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可致富”的目標。

目前,全縣在集鎮、社區及集中安置點累計培育建設新社區工廠81家,吸納就業5000餘人,3700戶貧困戶就地就業脫貧,實現了搬遷群眾“樓上居住、樓下上班,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

從“線下”到“線上”

天剛亮,白河縣希望農產品加工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勇一早就收到惠農淘商城傳來的發貨提醒。一箱箱產自建檔立卡貧困戶和合作社社員深加工生產的粉條,在他的精心包裝下,通過電商平臺和微信微店賣到了全國各地。

“自從加入了電商平臺,訂單量暴增,銷售成本在降低,營業額不斷增長。”劉勇說,利用電商把銷路解決了,公司陸續通過農產品收購、土地流轉、勞務用工、入股分紅等多種方式,輻射帶動8個鎮102個村的貧困戶約3000餘名群眾脫貧。

為推進電商銷售,近年來,該縣投入400萬元,建成集產品展示、眾創空間、電商培訓、創業孵化等服務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同時全力扶持發展白河索越電子商貿有限公司、陝西佳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等網絡銷售平臺,推進線上線下同步銷售,千方百計幫助貧困戶增加收入。

全縣建成10個鎮級電商服務站、90個村級電商服務網點,為轄區居民提供代買代賣、代繳費、快遞代收發等服務。同時,全縣15家26款特色優質農產品入選國家級貧困縣重點扶貧產品供應商名錄,並引導入選企業入駐貧困地區農副產品網絡銷售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