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給媽媽:新生兒0-1歲專業育兒知識

提到媽媽,充滿的是一份感動,一份偉大,十月懷胎的辛苦,只為聽到孩子第一次開口叫出的媽媽;提到孩子,母親的心總是變的溫潤柔軟,眼神裡透出的精光,永遠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圖畫。

送給媽媽:新生兒0-1歲專業育兒知識

做一位好媽媽的一些基本的要求與需要:在孩子剛出生時,按時餵奶,照顧好他,多讓他聽聽音樂,給他講講故事,多陪她聊聊,儘管他可能不會說話,但可以培養他的語感多帶他出去呼吸新鮮空氣,讓他儘早對周圍環境有所認知。等到孩子上學了,每天必須聽他講講學校裡的故事,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因為這樣才能瞭解他的感受與想法,讓他多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議與意見,並從中幫助他,使他能感知社會感知他人。要努力去理解他,不要欺騙和打罵他,要做到以身作則,避免在她思想形成初期作出不好的榜樣,要把他當做你最好的朋友,要以對朋友的態度理解性去處理他所犯的小毛病與小錯誤。

送給媽媽:新生兒0-1歲專業育兒知識!

新生兒健康應具備的10個標準

1、新生兒降生後先啼哭數聲,後開始用肺呼吸。頭兩週每分鐘呼吸40-50次。

2、新生兒的脈搏以每分鐘120-140次為正常。

3、新生兒的正常體重為3000-4000克,低於2500克屬於未成熟兒。

4、新生兒頭兩天大便呈黑色綠粘笛狀,無氣味。餵奶後逐漸轉為黃色(金黃色或淺黃色)。

5、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內開始排尿,如超過或第一週內每日排尿達30次以上,則為異常。

6、新生兒體溫在37-37.5攝氏度之間為政治。如不注意保暖,體重會降低到36攝氏度以下。

7、多數新生兒出生後第2-3天皮膚輕微發黃,若在出生後黃疸不退或加深為病態。

8、新生兒出生後有覓食、吸允、伸舌、右咽及擁抱等反射。

9、給新生兒照射光可引起眼的反射。自第二個月開始起視線會追隨活動的玩具。

10、出生後3-7天新生兒的聽覺逐漸增強,聽見響聲可引起眨眼等動作

送給媽媽:新生兒0-1歲專業育兒知識

解析新生兒10大異常情況

1.產瘤

有的新生兒出生後,頭部可觸摸到一個隆起的“包”,用手摸感到柔軟,壓之有凹陷,這種“包”叫產瘤。產瘤的發生是由於新生兒的頭在通過母親產道時受到擠壓,局部的血液循環受阻,造成頭先通過產道的部位皮下水腫,這種情況無需特殊處理,幾天後會自然消失。產瘤與頭顱血腫有區別。

2.頭顱血腫

頭顱血腫是由於胎位不正,頭盆不稱,在分娩過程中胎頭受產道骨性突出壓迫或因產鉗助產牽引損傷所致。血腫部位多在頂部,常為一側。在出生後數小時至數天逐漸增大,血腫邊緣較清晰。血腫在數日後可變硬,數週或數月吸收。小的血腫不需治療,大的血腫可導致黃疸,需到醫院治療。

3.鞘摸積液

有些男嬰的陰囊,出生後一側或兩側可見腫大,觸摸有脹實感,這是因為在嬰兒 睪丸外面的鞘狀突內含有較多液體及鞘狀突尚未完全閉合的緣故,這種情況在孩子1歲內完全有愈全合的可能。

4.斜頸

有些新生兒出生後頭偏向一側,臉斜向對側,且下巴有些抬高,這極可能是先天性斜頸,需及早治療,否則將會影響孩子面部的發育,導致面部不對稱畸形。先天性斜頸的發病與胎位不正、難產或胸鎖乳頭肌受到損傷有一定的關係。

5.臍疝

臍疝是臍窩處圓形或卵圓形的局部性隆起,這是因為腹部肌肉尚未完全長好,當腹內壓力增大時,臍窩就突出來,一般在孩子2歲內會自然好轉。如果臍疝較大時,應給予附帶治療,同時應儘量避免孩子哭鬧,導致腹內壓力增高。

送給媽媽:新生兒0-1歲專業育兒知識

6. 溼疹

溼疹是新生兒常見的皮膚異常情況,孩子出生後兩週開始,面部出現紅點,眉上、眉下及髮際處出痂,有的還可在四肢及軀幹上出現。由於皮疹處較癢,孩子有時會出現哭鬧。溼疹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孩子消化功能不成熟,不能夠完全消化所食奶中的蛋白質,而導致輕微 過敏反應,所以溼疹又叫奶癬,最多見於吃奶的嬰兒,人工餵養小兒較母乳餵養孩子病情重。一般情況下溼疹無需治療,隨著孩子輔食的逐漸添加會自然好轉,但嚴重的溼疹,或繼發細菌感染應到醫院就診。

溼疹的發生往往與孩子的體質有關。新生兒皮膚比較柔軟,皮下毛細血管比較豐富,當吃了某些致敏食物後也可能引起溼疹。患有溼疹的孩子不要用肥皂洗滌患處,以免刺激。可局部塗膚輕鬆,或0.1%地塞米松軟膏或0.5%強的鬆軟膏。

7.尿布疹

尿布疹也紅臀,是孩子在墊尿布的部位皮膚髮紅、輕度水腫,甚至皮膚糜爛。多由於大小便刺激皮膚後引起的,也有可能是洗尿布時肥皂水未完全沖洗乾淨,刺激皮膚後引起的。孩子每次大便後洗淨臀部,及時更換尿布,必要時可選用吸水性好的紙尿布。一旦發生尿布疹,應及時進行治療,否則由於新生兒皮膚嬌嫩,皮膚屏障功能差,細菌可以很容易通過皮膚進入血液,引起嚴重後果。

8.啼哭

啼哭是孩子與外界交流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啼哭能使呼吸加深,增加肺活量,加快全身血液循環,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對全身各個系統的健康發育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如果孩子日夜不停地啼哭,會影響孩子和母親的休息,有時候啼哭是孩子疾病的徵象,應加以區別。

(1)飢餓或口渴 可用乳頭去逗他,如果孩子張嘴,一含住乳頭立即可停止啼哭。

(2)腹痛或腹脹 觸摸孩子的腹部,如果很脹實,可把孩子抱起來輕輕地拍背,這樣可以幫助他將吃奶時吞進的空氣排出來。有時可讓他趴著睡,這對減輕腹痛很有好處。如經以上處理孩子啼哭未見減輕和改善應及時就診。

(3)尿布溼或衣著太多 可檢查一下孩子的尿布或觸摸孩子身上是否出汗。

(4)鼻痂堵塞 如果室內空氣太乾燥或溫度較高,在孩子的鼻中可形成鼻痂,使孩子感到不適啼哭。這時可以用溼棉籤輕輕地給孩子卷一下鼻孔,把鼻痂掏出來,以保持鼻腔通暢、溼潤。

(5)想睡覺 如果孩子房間較嘈雜,或家中來客人吵醒孩子,就會啼哭,這時應當設法讓孩子安靜下來,輕輕地拍拍孩子,讓孩子睡覺。

(6)要人抱 有的孩子特別喜歡讓人抱著他,一抱就停止啼哭,這時除了抱抱孩子,沒有其他辦法。

(7)疾病 有時孩子患病不適時也會不停地啼哭,要結合看孩子的其他表現,如流涕、 腹瀉、發熱、嘔吐等情況,發現孩子是因為疾病而致的啼哭時,應儘快到醫院檢查治療。

9.發熱

發熱是孩子最常見的症狀之一,也是疾病的信號,正常孩子的體溫一天內有一定的波動,由於進食、活動等所致的代謝會影響孩子的體溫。一般測量體溫的部位有腋下、舌下、肛門3種,其中以肛門表所測有體溫最高,日表次之、腋下所測的體溫最低,其差異範圍依次為0.3度-0.5度。正常小兒舌下體溫為36.5度-37.5度。新生兒由於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成熟,身體的溫度易受環境溫度變化的影響,有時可表現出發熱。如果孩子溫度僅是升高,而又無其他異常表現,可能是室內溫度過高或衣著過多所致,這時只需要減少衣服或降低環境溫度即可。如果孩子發熱的同時伴有不吃奶、精神差、面色灰暗等,則表明是疾病所致,且病情較重,需要到醫院就診。值得提醒的是新生兒發熱,一般不宜使用退熱藥,因為目前的退熱藥都為解熱鎮痛類藥物,可影響新生兒血小板的凝血活性,有時使用後會導致新生兒出血。

10.體重不增

正常新生兒出生時體重一般在2500-4000克之間。孩子出生後3-5天,體重會有所下降,一般減少140-240克,不超過250克。到出生第10天應恢復到出生前的體重。以後孩子會每天增加30-40克。如果在應該體重增的時候出現體重不增,甚至下降,應積極尋找原因。孩子體重不增的原因最常見的是餵養不當和疾病影響。對於人工餵養的孩子,由於父母擔心牛奶過稠會導致孩子消化不良,給孩子餵奶時,加水太多,使孩子長期處於飢餓狀態,影響體重增加。在孩子患病期間出現體重不增表明疾病沒有控制,特別是感染性疾病。

送給媽媽:新生兒0-1歲專業育兒知識

新生兒的危險信號全面大解析

紅通通的初生嬰兒,真的好可愛喔!不過小嬰兒的身體還相當脆弱,若發生呼吸急促、前囟門凸起或凹陷等新生兒危險訊號時,媽咪就得仔細觀察,不可放過任何一個小細節!

危險訊號:呼吸急促

新生兒若呼吸急促,在排除先天性肺部沒有發展成熟的因素之外,就可懷疑是否有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

1.上呼吸道感染:

寶寶上呼吸道的疾病有可能是因為喉頭、喉骨發育不完整(即軟喉);或是上呼吸道狹窄、阻塞及異物吸入等因素所造成;另外也有可能是病毒性感染,如哮吼等。

再來也有可能是喉頭水腫,喉頭水腫是一種急性過敏,即一種急性、過敏性的聲帶水腫,多半是因海鮮、藥物或是蜜蜂叮咬引起的,與體質沒什麼關聯,且多合併有呼吸道水腫。

2.下呼吸道感染:

造成新生兒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很多,常見的原因有:早產兒呼吸道窘迫症,如果寶寶於34周以內出生,那麼肺部的發育可能尚未成熟,就有可能有早產兒呼吸道窘迫症。再來也有可能是新生兒肺炎引起敗血症,使呼吸窘迫;或是胎便吸入症候群、先天性心臟病等,使氧氣無法正常供給,寶寶只好靠喘氣來增加含氧量。

追查新生兒呼吸窘迫的原因

專家表示,1歲以下的新生兒若有呼吸急促,除了感染性的原因之外,過敏也是原因之一,此外,其它可能的因素還有:

1.呼吸道融合病毒:如細支氣管炎。

2.過敏:如寶寶於新生兒期就常有氣喘或是喘鳴聲就可能為過敏。

3.先天性結構異常:如因血管結構異常,壓迫到呼吸道,使食道阻塞;或是氣管先天性異常。

4.橫隔膜疾病:如肺部發育不良引起的橫隔膜疝氣。

更長遠來看,成長至幼兒期的大寶寶如果呼吸急促,則原因多半為:

1.感染:如異位性體質產生的肺炎,使筋膜積水。

2.過敏:寶寶可能會常有過敏反應,如氣喘、過敏性支氣管炎等。

送給媽媽:新生兒0-1歲專業育兒知識

新生兒五官護理完全手冊

新生的寶寶看上去那麼弱小,媽媽給洗個澡可能還有些戰戰兢兢,更何況寶寶的小鼻子小耳朵,還有可愛的眼睛與嘴巴,該怎麼保持它們的清潔與健康呢?

很多媽媽不知道該怎麼清潔寶寶的五官,用什麼,怎麼做,都是第一次,不做不行,做錯了更不行。還有,寶寶面對並不適應的新環境,難免出點小麻煩,若是小小的嘴巴和眼睛出了問題,媽媽僅僅心疼是不夠的,此時你的小寶寶需要你更精心的照料。

一、新生兒頭面部、五官的生理特點

1、頭面部

頭部相對較大,約為身長的1/4,出生時頭圍33-34釐米,前囟斜徑為2-2.5釐米,(前囟約在12-18個月時閉合),後囟已閉或尚開放,(後囟於2-4個月時閉合)。可隱約辨認骨縫,頭皮可由於局部水腫而形成產瘤,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自行吸收。面部皮膚與全身皮膚一樣十分嬌嫩,其上覆以多少不等的灰白色胎脂,以後逐漸吸收。胎脂吸收後,由於表皮薄,皮膚富於血管而呈淺紅色。多數新生兒在生後2-3天可出現黃疸,約在生後10-14天消退。

2、五官

眼睛:眼瞼處可見到微小的出血點,此時新生兒的眼發育尚不成熟,有一個生理性遠視過程。大部分新生兒眼運動不協調,常有生理性斜視,一般在2-4周時消失,故不能在嬰兒床上方掛固定的玩具,否則就會有內斜(俗稱對眼)的可能。鼻:鼻尖部可見到粟粒疹,鼻腔較狹窄,鼻粘膜柔軟而富有血管,遇到輕微刺激就容易充血、水腫而發生鼻塞現象。

嘴:口腔內牙齦和硬顎上有小白點,俗稱“馬牙”,屬正常現象,一般在生後2-3周逐漸消失。

耳:耳軟骨發育良好,已形成耳廓。出生2-7天后開始有聽覺,2-4周時能較專注地聽外界聲音。

送給媽媽:新生兒0-1歲專業育兒知識

二、如何護理新生寶寶的頭面部及五官

1、臉及面部的一般護理與清潔

(1)準備用物:嬰兒專用臉盆一個(內置半盆溫水,水溫38-43℃)。護理籃內放柔軟棉質小毛巾兩條、嬰兒洗髮香波一瓶、消毒棉棒一包、茶壺一把(內置溫水)、盛汙物的小盤一個、小剪子一把、乾淨上衣若干。

(2)操作方法:用左臂抱起新生兒,並用左肘部和腰部夾住孩子的臀部和雙下肢,左手托住頭頸部,用拇指和中指壓住嬰兒雙耳,使耳廓蓋住外耳道,防止洗臉水進入耳道引起炎症。右手將一塊小毛巾沾溼後略擠一下,先洗雙眼。注意小毛巾擦過一隻眼後要換一面擦另一隻眼,然後將毛巾在水中清洗一下,再擦前額、面頰部及嘴角,擰乾毛巾擦乾面部。

接著洗頭。先將嬰兒洗髮香波倒少許於手中,輕輕在頭上揉洗,注意勿流進眼睛裡及耳道內,最後請另一人幫助用小茶壺的溫水衝淨頭髮並擦乾。接著擦洗頸部、腋下、前臂及手。新生兒雙手大多緊緊握拳,如不洗淨擦乾,掌心皮膚易糜爛。

洗閉換上乾淨衣服後,將嬰兒抱起,用消毒棉棒擦淨嬰兒鼻腔分泌物及外耳道的水漬。注意動作一定要輕柔,棉棒不可探入鼻腔和耳道深處,只在外圍處理一下即可。

由於新生兒皮膚特別嬌嫩,其體內免疫機制的建立尚不完善,皮膚稍有破損即可感染,如處理不當,嚴重者可致敗血症,因此用毛巾擦體時,一定要輕柔,最好用乾毛巾吸乾水份。

2、新生兒五官的特殊護理

(1)眼部護理

如不慎將浴液或肥皂水流入嬰兒眼內要進行眼部沖洗。

準備用物:護理籃內放細頸小茶壺一把,內盛適量溫開水,消毒棉棒一包,盛汙物小盤一個,接水臉盆一個,0.25%氯黴素眼藥水一支。

操作步驟:需兩人協同,一人將嬰兒抱好,如沖洗左眼則將嬰兒頭偏向左側,頭下方地上放置臉盆,右手將嬰兒左眼上下眼瞼分開,另一人將細頸小壺壺嘴離嬰兒頭部約1-2釐米時,將小壺略傾斜,使水緩緩衝向嬰兒眼睛。注意衝時勿將水流入耳道,水溫不可過高,沖洗時水壓不可過大,以免損傷嬰兒眼部組織。沖洗完畢用消毒棉棒吸淨眼周水漬。需要時如法沖洗對側眼睛,衝畢雙眼各滴0.25%氯黴素眼藥水1-2滴。

新生兒如患眼角膜炎時,則需按時點眼藥。

準備用物:護理籃內放消毒棉棒一包,小毛巾一塊,眼藥水利福平或0.25%氯黴素、盛汙物小盤一個。

操作步驟:操作者先沖洗雙手,將小毛巾放於患眼外側,用左手拇指、食指輕輕分開嬰兒的上下眼瞼,右手持藥瓶至離眼2釐米處時滴藥1~2滴後放開手,用消毒棉棒輕擦眼周藥液。如雙眼發炎,則先滴患病較輕的眼睛。

注意,用藥前先將藥瓶對著光線仔細觀察,如有絮狀物或藥液混濁均不可用。藥液用完放置冰箱中冷藏。如系利福平,開瓶使用24小時後即不可再用。滴藥時勿使藥液流入同側耳道。

送給媽媽:新生兒0-1歲專業育兒知識

(2)鼻部護理:

新生嬰兒鼻粘膜柔軟而富有血管,遇到輕微刺激就容易充血、水腫,使原來較狹窄的鼻腔更加狹窄而致呼吸不暢,煩躁不安。另外,鼻腔分泌物也是造成新生兒鼻堵的重要原因。

準備用物:護理籃內放消毒棉棒一包,清水一碗

操作步驟:清理鼻腔分泌物時,切勿用鑷子強力夾出,要先軟化鼻痂,用棉棒沾清水往鼻腔內各滴1-2滴,或用母乳、牛奶滴入亦可,經1~2分鐘待鼻痂軟化後再用幹棉棒將其拔出,或用軟物刺激鼻粘膜引起噴嚏,鼻腔的分泌物即可隨之排除,從而使新生兒鼻腔通暢。

送給媽媽:新生兒0-1歲專業育兒知識

(3)耳部護理:

足月新生兒耳殼已完全成型,但外耳道相對較狹窄,一旦汙水流入耳道深處,極易引起發炎,嚴重者可致外耳道癤腫。由於新生兒的骨骼未發育完全,外耳道幾乎是一條縫隙,發生炎症後,對神經的壓迫和刺激也很重,所以疼痛就較劇烈,新生兒就表現為哭鬧不安,夜間也難安睡,抱哄均無效。總之,如果新生兒常常哭鬧不安,外耳道的炎症也是原因之一。因此,無論是給新生兒洗頭、洗澡或滴眼藥時,一定注意勿使汙水、藥液等流入耳道深處。一旦發生外耳道炎症時,應及時去醫院就醫,按時服藥、滴藥,局部熱敷,只要治療得當,此症愈後良好。準備用物:護理籃內放所需藥水,消毒棉棒1包、盛汙物小盤一個,3%雙氧水或生理鹽水一瓶。

操作步驟:操作者洗手後,將新生兒側臥,患耳朝上,用無菌棉棒輕擦外耳道分泌物,必需時用生理鹽水或3%雙氧水清洗外耳道,左手牽引耳殼,右手以滴瓶或滴管將藥液滴入耳道後壁3~5滴,輕壓耳屏,使藥液沿耳道壁緩緩流入耳內,嬰兒保持原位5分鐘左右。注意滴耳藥的溫度應接近體溫,(37.7℃為宜),以免刺激迷路神經引起眩暈噁心等不良反應,注意滴藥時一手拉住耳殼向後下方牽引,使外耳道成垂直方向,使藥液順利進入外耳道深部。

送給媽媽:新生兒0-1歲專業育兒知識

(4)口腔護理:

正常新生兒無需做口腔護理,只需奶後擦淨口唇、嘴角、頜下的奶漬,保持皮膚粘膜乾淨清爽即可。如患了口炎或其他口腔疾病則需做口腔護理。準備用物:護理籃內放治療碗一個,內放生理鹽水浸泡的大棉球6個,消毒液體石蠟油1瓶,或煮沸過的食用植物油也可以,小鑷子1把,棉棒1包,小茶壺1個(內放溫水),小毛巾兩塊。

操作步驟:做口腔護理前,先洗淨雙手,將新生兒側臥,用毛巾圍在頦下及枕上,防止沾溼衣服及枕頭。用鑷子夾住鹽水棉球1個,先擦兩頰內部及齒齦外面,再擦齒齦內面及舌部,每擦一個部位,至少更換一個棉球。注意勿觸及咽部,以免引起噁心。擦洗之後用毛巾擦淨面部及嘴角,口唇乾燥者塗以石蠟油或食用植物油,口腔內根據需要塗藥。注意做口腔護理時使用的物品一定要清潔衛生,經過消毒方可使用。棉球蘸取的溶液不可過多,防止嬰兒將溶液吸入呼吸道,操作時動作要輕,棉球要夾緊,防止棉球掉到口腔後部,堵住咽喉部造成窒息。

另外前文中說到新生兒口腔內長“馬牙”,“馬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胎兒在6周時,就形成了牙的原始組織,叫牙板,而牙胚則是在牙板上形成的,以後牙胚脫離牙板生長牙齒,斷離的牙板被吸收而消失,有時這些斷離的牙板形成一些上皮細胞團,其中央角化成上皮珠,有些上皮珠長期留在頜骨內,有的被排出而出現在牙床黏膜上,即為“馬牙”,馬牙一般沒有不適感,個別嬰兒可出現愛搖頭、煩躁、咬奶頭,甚至拒食,這是由於局部發癢、發脹等不適感引起的,一般不需做任何處理,隨牙齒的生長髮育,“馬牙”或被吸收或自動脫落。

“馬牙”切忌用未消毒的物品去處理,曾經有一位老奶奶看孫子長了“馬牙”,用布蘸水去擦,結果擦破造成口腔糜爛,高燒不退,後經醫院搶救才轉危為安,媽媽們切勿重蹈覆轍,尤其要說服家中老人正確對待“馬牙”問題。

送給媽媽:新生兒0-1歲專業育兒知識

新生兒安全知識手冊

3個月以內的寶寶,連翻身都不會。只要出事故,百分之百是大人的責任。也就是說,他的安全全系在你的身上!

剛剛離開媽媽子宮的庇護,新生寶寶顯得那麼柔弱無助。在生命最初的幾個月,寶寶的一切都得依賴養育者的照顧。我們蒐集了生活中一些細微的安全常識,讓你的寶寶能平安度過他的人之初。

1、睡眠的安全

剛出生的寶寶一天要睡十幾二十個小時,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睡眠的安全也是父母最需要了解的。

2、寶寶睡覺時家長不能長時間離開

不要以為寶寶不會翻身,就放心地幹自己的事去了。即使寶寶睡得很踏實,也要時不時地過去看看他是不是一切正常。

3、同屋分床睡

寶寶半歲以內,最好讓他和你們睡在一個房間裡,但不能同睡一張床。因為如果大人睡得過熟,壓住寶寶,或大人的被子不小心堵住寶寶口鼻,會引起窒息。大一點兒的寶寶呼吸困難時能下意識地反抗,但一兩個月的小寶寶是沒有這種能力的。

4、嬰兒床也有安全指標

嬰兒床的欄杆要高於60釐米,以防寶寶摔下來。欄杆的空隙應該在2。5~6釐米之間,間隙過小容易困住寶寶的胳膊和腿,空隙過大寶寶的小腳容易滑出來。

5、床墊不要太軟

最好使用棉質毯子和被子,不要使用羽絨被,也不要用太軟太大的枕頭。不要在床上,尤其是寶寶的頭部周圍堆衣物和玩具,以免堵住寶寶口鼻,引起窒息。

6、在床頭放緩衝墊

這樣既可以保護寶寶的頭部,又可以擋風。注意不要用枕頭、毛毯等代替專用的床圍,如果這些東西放不穩,會倒下來壓住寶寶。

3個月以內的寶寶,連翻身都不會。只要出事故,百分之百是大人的責任。也就是說,他的安全全系在你的身上!

剛剛離開媽媽子宮的庇護,新生寶寶顯得那麼柔弱無助。在生命最初的幾個月,寶寶的一切都得依賴養育者的照顧。我們蒐集了生活中一些細微的安全常識,讓你的寶寶能平安度過他的人之初。

送給媽媽:新生兒0-1歲專業育兒知識

解析新生兒表情“暗語”

若您有機會從現在開始接觸您的寶寶,您即可發現您的小寶寶有他自己的肢體語言,透過表情、動作來與您“說話”。

您將從中得到相當高的樂趣,也可幫助寶寶智能、情緒的發展,增進親子的互動,減低照顧寶寶的挫折感。

1.寧靜睡眠期:

雙眼閉著,呼吸平穩、規則,沒有自發性運動,外觀一看便知在睡覺。該階段不易叫醒寶寶。

2.活動型睡眠期

雙眼閉著,呼吸快、不規則,偶爾手腳會動或眼睛微睜開、笑或作出表情,照顧者常以為寶寶並未睡著,該階段不易叫醒寶寶。

3.昏昏欲睡期:

想睡的樣子,眼睛半睜、目光遲滯,呈迷糊狀態,通常有反應,給予刺激時,容易改變動態,此時期可叫醒寶寶。

4.寧靜警覺狀態:

嬰兒清醒、目光炯炯有神、沒有自發性活動、注意力提高,最容易有反應的狀態,是為餵食、說話、互動最佳時機。

5.活動型警覺期:

睜開眼,有自發運動,臉部及身體活動多,對刺激敏感,較易哭吵、情緒激昂不安,需先安撫情緒,才易餵食及互動。

6.哭泣:

大聲哭叫、情緒不安。不宜進行任何活動,照顧者需先安撫。

以上六個狀態,在任何時候,將交互出現,您可以依寶寶的情況需要,而給予適當的照顧。

要怎樣依寶寶的需要,而給予照顧呢?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護理系教授KathrynBarrnard所倡導的理論,寶寶肢體語言將可透露信息。

7.我餓了要吃奶了:

寶寶飢餓時會以表情或動作來告訴您。如臉轉向照顧者,嘴巴有吸吮動作,手緊抓住不放,輕觸嘴角會勳章食物或吮吸手。

若餵奶時間到,但寶寶仍在睡覺,表示他不會餓,請勿打擾。根據研究發現,餵食母乳的寶寶其睡眠時間比餵食嬰兒奶粉者長,睡醒的時間短,比較少哭。

*我吃飽了:

寶寶的表情及肢體動作,讓您覺得“我很滿足了”,將母親奶頭或是奶瓶推開、把頭轉開,四肢呈現鬆弛、舒服的樣子,此時應讓寶寶休息,不宜再強迫餵食。

8.我要您跟我說話、玩耍:

表情微笑,頭轉向照顧者,眼睛睜開,臉部及身體活動多。照顧者可與寶寶面對面,予以視覺刺激、聽覺刺激,如將包裹的毛巾打開、將嬰兒直立起來、和嬰兒說話、給嬰兒一些東西吸吮。

9.我要休息了

累了、想睡覺,頭轉向他側,不注視照顧者,打哈欠、打呃......在此狀態,請將寶寶安置於舒適的位置讓他休息,請勿打擾,將會長得更快些。

10.哭泣時如何使其停止

將寶寶改變一個舒適的位置,一隻手放在寶寶腹部,輕輕搖一搖他、拍一拍他,用很輕柔、平穩的聲音和他說話;這些活動需很慢有韻律,且不具變化,則嬰兒就可以停止哭泣。

此安撫寶寶的情緒調節狀態,將可使嬰兒與周遭的關係更和諧,使親子關係更美滿。

當您掌握了寶寶情緒、表情與動作,相信您定能在照顧上獲得樂趣及回饋,增進您和寶寶親密感覺,寶寶可得到較多的安全感及滿足感,對其日後的情緒和智能發展將有莫大的幫助。

送給媽媽:新生兒0-1歲專業育兒知識

新生兒餵養的常見問題

新生兒嬌嬌柔柔的,他的餵養可有不少講究,新生兒的消化代謝器官的發育和功能尚不成熟,比較嫩弱,但是從出生的一刻起就具備了消化和代謝母乳的能力。隨著年齡增長,寶寶的消化代謝功能趨於成熟。因此,我們需要根據寶寶消化代謝的特點,進行合理的營養餵養,這樣才能滿足寶寶生長髮育的需要。

1、為什麼吃母乳的寶寶更容易餓?

探原:胃排空時間隨食物種類不同各異,例如,水的排空時間為1~1.5小時,母乳2~3小時,牛奶3~4小時,並且母乳所含的各種營養物質最易於消化吸收,所以母乳餵養的寶寶餓得快。

這樣做:母乳餵養寶寶的餵奶間隔比奶粉餵養要短些。

2、衝調配方奶為什麼不是越濃越好?

探原:食物在腸道吸收後,大部分代謝廢物要經過腎臟排出體外,而嬰幼兒期腎臟的發育和功能尚不成熟,對營養物質代謝的調節能力有限。如果食物的滲透壓和腎臟溶質負荷太高,則會引起嘔吐、腹瀉、脫水等表現。

這樣做:為寶寶衝調配方奶時,應嚴格按照說明衝調,不能為了增加營養而衝配太濃,因為濃度越大,水分就越少,奶的腎臟溶質負荷就越高,使腎臟負擔更重。另外,鮮牛奶因蛋白質和礦物質含量較高,會加重腎臟溶質負荷,一般2歲以內不要讓寶寶食用。

3、新生寶寶為什麼吃不了多少就不吃了?

探原:嬰幼兒的胃容量小,新生嬰兒為30~35 毫升,3個月時為100 毫升,1歲為250毫升,3歲增加到500~600毫升。

這樣做:餵養寶寶時,每次喂的奶量和食物量不宜過多。判斷寶寶吃的量夠不夠的最好方法是看身高和體重的增長情況,是不是持續的增長,是否在正常範圍之內。

4、新生寶寶為什麼愛溢奶?

探原:嬰兒期食管壁肌肉及彈力纖維發育差,胃呈水平位,食管和胃交界處賁門括約肌發育亦不完善,吃奶後容易發生溢乳和嘔吐,尤其是吃奶過程中寶寶吞下較多空氣時。

這樣做:為了避免溢乳和嘔吐,通常餵奶後可將寶寶豎抱起來,讓他趴在媽媽肩膀上,然後輕輕拍孩子的背部,使吞入的空氣排出。

送給媽媽:新生兒0-1歲專業育兒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