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3K,副業1W,沒有安全感”:決定你能走多遠...

文/亦天 編輯/MBA智庫琉琉


副業,曾渴望是抵抗風險的避風港,一不小心卻成了消耗時間的拖油瓶。

副業,是一種時間消耗


2019年初,我的朋友周偉迷上了搞副業。


說是副業,其實就是把他的本職工作——設計PPT——拿到下班時間接私活而已。


原本,周偉下班後,有時間跑步、做料理、看書,偶爾還能和朋友約頓小酒、侃侃大山,放鬆放鬆。


可開始副業後,周偉每天都在家裡接良莠不齊的單,期待著有一天副業收入幹過主業,直接辭職出來單幹。


可,事情遠沒有他想的這麼簡單:


做不完的活要熬夜,做不好的活要返工,忙完了私活忙公活,累!


白嫖甲方層出不窮,剽竊創意比比皆是,不籤合同無法維權,煩!


因為總是在同樣的事情上消耗時間和精力,周偉的上班狀態當然也受到了影響,讓領導有了意見。


本職工作經常出錯,副業那邊也壓力山大,還沒掙到多少錢,周偉就不堪重負,搞到一團亂麻。


最後,不止丟了副業,還影響了漲薪。


按理說,他的副業是主業的延伸,看起來穩定沒風險,但為什麼結果卻如此糟糕?


其實,副業消耗時間多,影響到了主業,就是最大的風險。


搞副業最初的目的,是給自己多些選擇、多些收入,想要通過副業賺錢,先發展好自身主業很關鍵。


我們每個人的精力都有限,在自己本職還沒有做好的情況下,分身副業,容易兩頭都顧不了,最後寥寥收場。


周偉也曾相信同事們,“拿著三千的工資,做著上萬的副業”。


可他嘗試過才明白,主業三千副業卻上萬的背後,要麼是想象不到的艱辛,要麼是一場脆弱的泡沫。


副業,曾渴望是抵抗風險的避風港,一不小心卻成了消耗時間的拖油瓶。



“月薪3K,副業1W,沒有安全感”:決定你能走多遠...


賺快錢的心態,毀掉的是未來


試試在網上搜索副業,出來最多的就是:


什麼樣的副業賺錢快?

上班族做什麼副業賺錢?

月入過萬的副業哪裡找?


副業這個詞,很自然就跟賺錢聯繫在一起,而且大多是賺快錢。


市面上教怎樣副業的資料也非常多:


1.能夠真正實現快速賺到錢的有:送外賣,跑滴滴,服務員,流水線,跑腿……


2.需要一些技術含量的有:付費講課,設計圖紙,編輯程序,翻譯文件……


3.需要時間加上技術含量的有:微商,自媒體運營,直播賣貨,寫作投稿……


副業,除了第一類沒有什麼門檻,其他的要求都不低。而這類副業,沒有門檻,但是有代價,那就是時間。


這些即時回報率高的副業,大多是在消耗時間,而一味的切割時間,會更無法在自己原有領域做的更好。


有人這樣形容搞副業:樣樣不精通拿著樣樣不多的錢,販賣自己的零碎時間換零花錢。


樣樣不精,如何高薪?


有句話說的好:你所賺的每一分錢都是你對這個世界認知的變現。


賺快錢,其實跳過了認知這一步,沒有在嘗試新事物的過程中感受到求知的渴望、學習的重要、成功的歡喜,只是以時間的消耗換取金錢。


這樣的方式會使我們成長的更緩慢,也無法更好的發展。


有些副業,不管幹多久,幹多好,也沒有以後。


雖然短時間賺到了錢,長遠來看卻虧了未來。


如果不願紮實的走,跑起來就容易摔。把眼光放在未來,踏實的走好當下的路吧。



“月薪3K,副業1W,沒有安全感”:決定你能走多遠...


比起副業,你更需要的是跨界


同樣都是做PPT,阿生的選擇要比周偉高明得多。


阿生做的PPT,簡約又精確,重要會議裡一定會出現。


同時他有很棒的口才和舉一反三能力,他在網絡上教授PPT實用技巧,不僅有了自己的固定收入,還在知乎積累了粉絲。


同時,因為教學本身,他還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能力和培訓能力。


最後,不但副業風生水起,在公司裡的口碑也越來越好。


阿生很好的利用自己本身優勢,在這個知識付費的時代,實現了彎道超車。


就像作者Spenser說的:跨界,並不是說漫無目的四處投機,而是藉助一個專業的方法、思維或資源去做好另一個專業領域的事情。


跨界的前提便是,在自己本身的領域做到很好,但不必做到最好。


羅振宇曾說過:你不必在一個領域內成為1%,你只要在一個領域成為前20%,同時在另外一個領域成為20%就夠了。


我的文友小白,在無數次嘗試與失敗中,找到了自己的“跨界優勢”。


小白是一名醫學生,而擅長寫作的他,很容易把一個艱澀難懂的醫學知識傳達給讀者,於是,他找到了醫學科普寫作這條路徑,從此大顯身手。


現在,他已經成為了一位醫學科普平臺的主編,有著自己的工作室和團隊,經常受邀去各個機構講課,成長也突飛猛進。


他說:“在醫學圈裡,我是更懂自媒體的人;在自媒體圈子裡,我是更懂醫學的人,我是兩個圈子的稀有物種,這就是我的價值所在。”


將自己的專業領域做為跳板,向另一個領域延伸,競爭力也會大幅提升。


跨界,可以讓你本身的光芒,十倍百倍地綻放。


馬雲曾說:“經常有人說,阿里為什麼什麼都參與,因為互聯網是一場技術革命,不應有界,而是要融入各行各業……只有敢跨界,我們才能更成功。”


互聯網的興起,讓競爭不再侷限於實體,門店逐漸被網店代替。有很多素人成為網紅,也有更多的職業被時代拋棄,遠遠的甩在後頭。


可能有人努力了幾年甚至幾十年,才成為自己本身領域的佼佼者,而時代卻告訴我們這遠遠不夠。


其實當我們有了自身領域的優勢,去突破更多可能的時候,對於成長我們邁出了一大步,對於世界我們有了新的認知。


跨界本身是一個資源整合、融合的過程,只有學習更多的知識,突破更多思維限制,才能攆上潮流的更替。


跨界也是一個改變思維的過程,向外突破,向外學習,沒有不擅長的領域,只要不斷攻克。



“月薪3K,副業1W,沒有安全感”:決定你能走多遠...


學會打造多維競爭力


跨界的方向可以是興趣,也可以是本職往外延伸。走出舒適圈,每次跨界都是在給自己拓展一個新的維度。


李笑來的《財富自由之路》中提到一個概念:多維度競爭力。


在單個維度上,比的是長度;

在兩個維度上,比的是面積;

在三個維度上,比的是體積。


生活從來就不是單一的,而是立體的,多面的。如果我們只有一個維度有競爭力,那麼很容易被別人比下去。


什麼是多維度競爭力呢?


比如,李笑來有一本考託福必背單詞書,常年銷量第一。他寫的時候,就是用了統計、編程等等方法寫出來的,顯然,和別的單詞書都不一樣。


比如兩個男生同時追一個女生,其中一個會寫詩,會變魔術,會說情話;另一個只會說多喝熱水、早點睡。你說誰會贏?


又比如部門裡升遷,一個工作能力強、人緣好、有領導力、情商高,一個矇頭做事說話還直。誰又會贏?


這就是多維度競爭力。


你的稀有程度,取決於你能力的強度;你的競爭力度,取決於多個維度。


跨越維度的競爭,是強者的競爭。


良大師曾說:“每一項能力的加持,競爭對手就會消失一大部分,最終你也自成翹首了。”


在拓展能力的同時,我們還會收穫認知提升、眼界開闊、思維突破等多方面的提升。


所以才會說,競爭過程中,每個維度的資源越多,優勢就越大,勝利的可能也越大。


主動出擊永遠都比坐以待斃強的多。


職場是個不斷做比較的地方,也許今天比的是薪水的多少,可能明天比的就是多行業的通曉。


在不同的領域裡,尋找到互通的點,不斷探索各個維度的內在規則,整理各項資源,將其融合,成為自己的利器。


當你去觸及別的領域時,會發現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發展趨勢,而時代也有趨勢,跨界已然是個大趨勢。


不將自己侷限在副業的小天地裡,不急切才能不盲目,最重要的,是學會成長的方式。


-THE END-

●作者:亦天。小眼睛裡有大世界,願以文字帶給你溫暖。個人公眾號:如期而至m(ruqierzhim)。MBA智庫——管理者專業學習成長平臺,兼具熱點與乾貨,頂尖管理知識、進階職場指南。APP、頭條號、微博@MBA智庫。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