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脾胃是後天之本,如何健脾補脾?教你小妙招!

脾胃是後天之本,對於慢性病患者,如何健脾補脾十分重要。

中醫脾胃是後天之本,如何健脾補脾?教你小妙招!


在中醫理論中,脾的功能非常巨大,被稱為是"後天之本"和"氣血生化之源"。運用健脾的方法,可以迅速增長人體的氣血,為防病治病儲備了能量。當新鮮的血液源源不斷地生成,並供應到全身各處,疾病便無藏身之地。在治癒疾病的過程,要將新鮮血液引到病灶的過程。脾具備生成氣血和運送氣血兩大功效。此外,脾還可以調控人體水液的代謝,如果人體水液代謝失常,體內就會有溼濁生成,而溼濁正是許多疾病滋生的土壤。

那麼,如何健脾呢?

1.飲食調節

1)健脾最快的是山藥薏米芡實粥、紅棗、牛肉、四季豆。

2)“四寶粥”:蓮子肉、山藥、薏米和芡實。將這四樣東西按1:1:1:1的比例配好,打成粉,每次熬粥的時候放上幾勺即可。也可以先把這四樣東西一起煮熟,然後放在料理機中打碎後食用。

中醫脾胃是後天之本,如何健脾補脾?教你小妙招!

2. 中藥調節

中成藥參苓白朮丸、補中益氣丸、人參健脾丸。

3.經絡調節


中醫脾胃是後天之本,如何健脾補脾?教你小妙招!


脾經有許多非常有用的穴位,有的增長氣血,有的善祛溼濁,有的專除腹脹,有的開胃消食,有的調經止痛,有的祛風止癢。脾經起於大腳趾端隱白穴,止於腋下側肋大包穴,左右各21個穴。

1)隱白(井木穴): 在足大趾趾甲根的內側角。此穴最善止血。像子宮出血、月經過多、崩漏等,都可選用此穴。通常可用艾條或香菸灸一灸,在穴位上距皮膚1~2釐米處,灸至皮膚髮紅為度。此法還可治療小兒因肚子不舒服引起的夜啼不止,但要注意灸的時間要短些,以免起泡。常揉此處還可防止流鼻血,對過敏性鼻炎也有輔助療效。

2) 大都(滎火穴):在足大趾本節後內側陷中,善治脾虛大便無力,心中有火不欲食,以及缺鈣引起的腰痛、腿抽筋等。太白穴(俞土穴):此穴為健脾要穴,能治各種原因引起的脾虛如先天脾虛,肝旺脾虛,心脾兩虛,脾肺氣虛,病後脾虛等等;並有雙向調節作用,如揉此穴腹瀉可止,便秘可通;另外點揉太白穴還可調控血糖指數,高者可降,低者可升。

3)公孫穴(脾經絡穴):此穴為八脈交會穴,通於衝脈,衝脈為婦科主脈,所以公孫是治療婦科諸症的要穴,如痛經,不孕,崩漏。此穴是脾經絡穴,脾胃相表裡,所以一穴可治脾胃兩經之病。所以胃痛、胃脹、胃下垂,都可按公孫取效。就連胃經頭痛(眉稜骨痛),揉此穴也有很好的效果。此穴還能治高血壓、手麻、腰痛,真是無微不至,若配以心包經內關穴同時使用,效果更佳。

4)血海穴:屈膝,在髕骨內上緣2寸。男子以氣為根,女子以血為本,血海穴是婦科最常用穴位之一,能通治各種與血有關的疾病,不管是出血,瘀血,還是貧血,血不下行,都可選用此穴。此穴還有一特殊功效,專能止癢,取艾條或香菸灸此穴2分鐘,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5)三陰交是生殖病專穴,地機穴是糖尿病必選,陰陵泉專祛溼毒,商丘穴最善消炎。

6)捏脊。捏脊就是捏脊樑骨。從尾椎骨一直捏到脖子。捏的時候,不必拘泥於穴位,因為脊柱兩側正是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的行走路線,捏脊可以刺激到兩條經絡,可以健益脾胃,督一身之氣;還可以調理臟腑、疏通經絡、升降氣機。捏脊還有滋陰補血、平抑心火的作用。捏脊的方法特別簡單,捏起皮肉,放開,再捏起皮肉,旋即放開,不斷重複。

4. 控制自己的心情,儘量減少發火

這是調理肝氣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脾屬土,肝屬木,木克土。要讓脾健康,就要養肝柔肝,順暢肝的氣機,讓肝氣可以正常疏洩,這樣肝木與脾土處於和諧關係,肝不鬱,脾不虛。

中醫脾胃是後天之本,如何健脾補脾?教你小妙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