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衣服一定要買大幾號,正是典型的窮人思維

1

給孩子衣服一定要買大幾號,正是典型的窮人思維

有一天逛街,看到一十來歲的小姑娘,穿了一套粉色的運動套裝,扎著馬尾巴,本應青春洋溢。

可是因為她的運動套裝實在太大了,鬆鬆垮垮的套在身上,毫無活力。她甚至需要經常去提褲子,大概褲頭也大了,經常容易掉下去,衣服袖子也長,還要卷一點。這耗費了她大半的精力,以至於對逛街也沒了熱情,面無表情的走著而已,跟在她奶奶後面。

很多人覺得孩子是沒有審美的,甚至覺得就算有審美也是錯誤的,不應該有的,必須要制止的。

所以很多家長才不管孩子喜歡什麼,適合什麼,從來都是買自己覺得滿意的,比如說耐髒,方便啊等等。

而比這些所有選擇服裝的理由最令人可恨的就是一定要選擇大一號的。

理由很簡單,就是孩子長得快,如果買了剛好合身的,穿了當季兩三個月,明年就穿不上了,浪費。所以需要選擇大一號,然後今年穿了明年還可以接著再穿一年。

這種典型的窮人思維在很多人身上都體現的淋漓盡致,不管有錢的還是真的沒錢的人家,一貫以此行事。

所以,你看大街上,多的是小孩穿著鬆鬆垮垮的新衣服,沒有美感,沒有氣質,沒有昂首挺胸的自信。

2

給孩子衣服一定要買大幾號,正是典型的窮人思維

其實在我看來,衣服買大一號,就是浪費錢。

首先,新衣服買回來穿著大了,不好看,沒精神氣。而放到來年,穿著剛好合適了,又是一件舊衣服了,不好乾淨的甚至上面還有零星的髒跡是洗不掉的。

所以,你買的大一號衣服,除了裹身體遮羞,沒有任何含義。

而對於孩子來講,他是有愛美之心的。有研究表明,三歲的孩子就開始有了自己的審美意識,對穿著打扮,喜愛的玩具等等,都有了自己的觀點。

而無形之中,家長在孩子審美觀形成的最開始,就把它扼殺在了搖籃裡。

而且,家長們扼殺的不僅是孩子的審美觀,更是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我媽媽就是典型的窮人思維,每次給我買衣服除了買大一號的,還必須是選最便宜的,最耐髒的,所以是什麼樣的款式大家可想而知了。

本來就灰頭土臉的年紀,配上難看的鞍,整個少年時代都是默默無聞甚至好不起眼的。

因為我自卑,我害怕別人關注我的著裝,然後進行置評。特別是面對那些穿著光鮮亮麗的女孩子,更加是不敢走到一起去玩,反差對比太明顯了。

漂亮的女孩子大家都喜歡,越是受歡迎,孩子越容易自信,越敢在人群中表現,社交能力就會越來越好。

而那些少年時就自卑,不敢在人群中露臉的孩子,會逐漸喪失掉自信心,此後永遠都找不回來。

我曾成績優異,並代表學校在縣裡參加詩歌默寫比賽第一名,在當場公佈結果的時候,監考老師喊半天我的名字,我都悶聲不出,不敢露面。直到周圍同學告訴老師我就是,老師意味深長的看了我一眼,搖了搖頭。

後來頒獎典禮,並要求獲獎者發言的時候,選擇第二名,因為她自信活潑,上的了檯面,而我,在老師們心目中,大概就是個死讀書的孩子罷了。

3

給孩子衣服一定要買大幾號,正是典型的窮人思維

現在,我自己有了孩子,卻為了買衣服鞋子的事,跟孩子爸吵了不少架。

原因就是他覺得衣服要買大一號的,連鞋子也是。他覺得孩子就是長得快,穿兩三個月就穿不了多浪費。他最引以為自豪的就是去年的衣服拿出來,孩子還能穿,然後再告訴我,“你看,要是像你一樣衣服買合身的,這些就只能浪費了”。

正因為如此,他頑固不化,各種嫌棄我買的衣服。

甚至鞋子,一定買大一號的,孩子穿了特別容易摔跤,甚至抱著的時候不知不覺的就掉了,還要各種花費時間找。

不過,因為是我主要帶娃,所以現在買衣服鞋子我都不召喚他,都是自作主張就買了。

我寧願少買,也不會選擇大一號的衣服。

每個季節買三套換洗,如果不夠最多四套。平常勤洗,不堆積衣服,完全夠用。

所以其實算下來,有可能花費的錢是一樣的,而且不一樣的是孩子穿著合體,這比什麼都重要。

對於孩子來講,拋開格外好看的,大部分都差不多的模樣,能突出的大概就是衣著了,好看的衣著能提升一個人的氣質,獲得更好的關注度,自信心更高,久而久之,逐漸變得更優秀。

給孩子衣服一定要買大幾號,正是典型的窮人思維

人靠衣裝,馬靠鞍,是有絕對道理的。

所以給孩子選合身的衣服吧,別為了並不省錢的省錢法,而耽誤了孩子愛美的青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