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危機時,德國那支幾十萬人的庫爾蘭集團軍,為何不回來救援

庫爾斯克戰役之後,蘇聯扭轉了戰爭初期的不利局面,開始一路向西推進。

1945年4月,蘇軍集結了三個方面軍共260萬部隊向柏林發起進攻。為了抵禦蘇聯,希特勒在柏林實施了焦土政策,同時還發動了幾十萬民兵參戰。

不過,這點兵力,卻根本就不能抵擋住蘇聯的鋼鐵洪流。最終,柏林被蘇軍攻破,希特勒也只能飲恨自盡。

柏林危機時,德國那支幾十萬人的庫爾蘭集團軍,為何不回來救援

(庫爾斯克戰役)

值得一說的是,當時德軍在波羅的海地區還有一支幾十萬人的集團軍群。這支軍隊原本屬於北方集團軍群,後根據作戰地域,改名為“庫爾蘭集團軍群”,是一支戰鬥力非常強悍的部隊。然而在柏林的危局出現後,希特勒卻拒絕召回這支部隊,仍讓他們駐守原地,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北方集團軍群,是德國在東線蘇德戰場上部署的三個主要集團軍群之一。自1941年6月成立以來,北方集團軍群在列寧格勒同蘇軍打了近三年的圍城戰。

1944年8月,德軍中央集團軍群遭到慘敗,傷亡和被俘總人數接近40萬。而隨著中央集團軍群的失敗,北方集團軍群與德國本土的後路就被蘇軍切斷了。絕境之中,北方集團軍群開始在德國海軍的配合下,向里加灣突圍。

突圍成功後,希特勒重新整合出了一支90萬人的部隊,改名為“庫爾蘭集團軍群”。這支部隊牢牢佔據著波羅的海沿岸,並且大部分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戰鬥力極其強悍。

1944年9月,蘇軍為了解放波羅的海沿岸的加盟國,出動90萬大軍發動了“庫爾蘭戰役”。同樣是90萬部隊,庫爾蘭集團軍群在戰鬥中並沒有落入下風。在一個多月的戰鬥中,庫爾蘭集團軍群共殲滅了近6萬蘇軍,而他們自身僅僅損失了3萬多人。

不過,雖然德軍的戰爭數據依舊亮眼,但他們卻被蘇軍又一次切斷了同德國本土的聯繫,並完全遭到了圍困。

柏林危機時,德國那支幾十萬人的庫爾蘭集團軍,為何不回來救援

(庫爾蘭集團軍群)

到了1945年初,德國陸軍參謀長古德里安向希特勒建議:可以通過海路撤出庫爾蘭集團軍群,以此來增強柏林的守備力量。

在提出建議之前,古德里安曾專門和海軍元帥鄧尼茨進行過交流。鄧尼茨向古德里安擔保:雖然德國海軍不如陸軍那般出類拔萃,但憑藉海軍艦艇穿越波羅的海,再轉移幾十萬人是肯定沒有問題的。

鄧尼茨並沒有吹牛。因為同樣是在1945年,德軍就發起了著名的“漢尼拔行動”。在15周的時間裡,德軍通過海軍轉移了80多萬難民和30多萬士兵。轉移規模甚至達到了敦刻爾克撤退的3倍。所以德軍想要將庫爾蘭集團軍群撤回來,也並非是天方夜譚。

有了鄧尼茨的擔保,古德里安才放心地向希特勒提出建議。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希特勒不僅沒有采納這一建議,反而還打算派兵對庫爾蘭集團軍群進行增援。

柏林危機時,德國那支幾十萬人的庫爾蘭集團軍,為何不回來救援

(柏林戰役)

那麼,希特勒到底有怎樣的考慮呢?

實際上,希特勒不召回庫爾蘭集團軍群,更像是一次破釜沉舟的賭博。

我們知道,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蘇聯人都用他們頑強的意志力贏得了戰爭的勝利。這兩場勝利給了蘇聯人希望,不過,這也給了希特勒一種啟發。

在希特勒看來,蘇聯人能夠堅壁清野,孤注一擲地坐守孤城。那麼強大的德意志陸軍,同樣能夠辦到。只要德軍能將蘇聯人阻擋在柏林城外,那麼庫爾蘭集團軍群就可以成為捅進蘇軍背後的一把尖刀。這樣一來,百萬蘇軍會在腹背受敵中潰敗,而德軍也由此獲得了東線反攻的機會。

在柏林戰役開始之前,庫爾蘭集團軍群更加不能提前撤離。在庫爾蘭戰役中,德軍雖然遭到了包圍,但卻將蘇軍重創。只要庫爾蘭集團軍群仍處於包圍之中,蘇軍就不得不採取大軍合圍。這樣一來,蘇軍的兵力就被牽扯開,柏林的壓力就會相對小一些。

並且,庫爾蘭集團軍群的位置臨近蘇聯後方,一旦蘇軍沒能攻下柏林,那麼庫爾蘭集團軍群就能夠作為反攻的先鋒,給蘇聯以沉痛的打擊。

還有一些人認為,希特勒不撤回庫爾蘭集團軍群,其實是一種威懾瑞典不參加作戰的手段。不過瑞典是一個出了名的中立國,這一觀點顯然並不太能站得住腳。

總而言之,希特勒高估了柏林的城防的力量,沒有撤回庫爾蘭集團軍群。而這直接導致了柏林被蘇軍攻陷,希特勒也在無盡的懊悔中,自殺身亡。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