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考古詩命題軌跡:以近年上海高考古詩賞析題為例 (原創)

探析高考古詩命題軌跡:以近年上海高考古詩賞析題為例 (原創)

古詩詞閱讀理解是語文教與學之重要內容,也是鑄就語文能力與核心素養的"根基"之一。其中既涉及"審美鑑賞",又關聯"文化傳承",是構建語文核心素養不可或缺的部分。隨著新課程標準(2017版)的頒佈和新高考的實施,對古詩詞鑑賞的考查也有了新變化。研析2017年以來上海卷古詩鑑賞試題,依稀可辨新變化的軌跡,或可對2019年秋考古詩鑑賞題備考有所借鑑。

一、解析高考真題(為突出要點,本文只就鑑賞題中的末題來說事

1. 2017春考

雜詩 (明)豐坊

孤松挺穹壁①,下臨萬里波。

激湍齧其根,驚飈撼其柯。

紛紛穴赤蟻,嫋嫋纏青蘿。

群攻未雲已,生意當如何。

嚴霜一夕墜,高標復嵯峨②。

君子固窮節,感慨成悲歌。

【註釋】①穹壁:高高的崖壁。②嵯峨:高聳的樣子。

【問題】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析】這首五古詠物詩,結構上可分兩層。前五聯敘事,尾聯抒情。敘事部分主要寫"孤松"身處險境,且遭"群攻"(激湍、驚飈、赤蟻、青蘿、嚴霜),卻依然"高標復嵯峨"。尾聯直抒胸臆,讚美其孤傲精神和堅貞品格。

探析高考古詩命題軌跡:以近年上海高考古詩賞析題為例 (原創)

詠物詩最顯著的特點是託物言志,借物喻人(己)。學生接觸過的同類詩詞文有:于謙的《石灰吟》,陸游的《卜算子·詠梅》和龔自珍的《病梅館記》等。詠物詩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指對所詠之物(孤松)的本質特點或其所代之人(君子)精神品格的概括和態度等。就本詩而言,所喻之人即指詩中"君子",喻己則是作者自己。所以,答案有二:

【答案】示例一:本詩託物言志,表達了對君子身處困厄仍然堅守氣節、孤高傲世的讚美,以及對奸佞小人的憤慨和蔑視。

示例二:作者以孤松自比,表達了對奸佞小人的蔑視和對遭受打擊的憤慨,表現了自己孤高傲世的精神和堅守節操的意志。

2. 2017秋考

廣陵贈別 (唐)李白

玉瓶沽美酒,數里送君還。

繫馬垂楊下,銜杯大道間。

天邊看淥水,海上見青山。

興罷各分袂,何須醉別顏。

【問題】本詩是怎樣抒寫臨別情感的?請結合具體內容加以賞析。

【解析】這是首五律送別詩。前兩聯敘寫送別情況:相送"數里"外,暗蘊別情依依;餞別"大道間",卻含開闊暢達。第三聯通過想象友人"看(見)"壯景,寄寓豪情。尾聯直接抒情,風調俊爽,昂揚灑脫。頗有王勃"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味道,也有幾分高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和詩人另一首《送友人》中"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以"馬鳴"襯別緒離愁,有明顯不同。一改傷感憂鬱的贈別詩基調,惜別而不傷別,開闊疏朗,豁達樂觀,令人耳目一新。明乎此,解答問題就輕而易舉。

探析高考古詩命題軌跡:以近年上海高考古詩賞析題為例 (原創)

【答案】本詩前兩聯寫飲酒送別,"數里送君還"中的"數里",寫出別情的深厚。第三聯借景抒情,以壯闊的景色寫出送別時的灑脫。尾聯直接抒情,表達不須因離別而醉酒,也體現了灑脫的情懷。


3. 2018春考

少年行 (唐)王昌齡

西陵俠少年,送客短長亭。

青槐夾兩道,白馬如流星。

聞道羽書急,單于寇井陘。

氣高輕赴難,誰顧燕山銘。

【問題】結合作品,對作者塑造的少年形象加以賞析。

【解析】 這首五古,雖有"送客"場面,但更具昂揚奮發的邊塞詩風。全詩也分兩層,前三聯為一層,主要以敘述筆調介紹少年身份、送別場面、矯健身姿和出征原因;尾聯為一層,直抒胸臆,讚美少年。前一層寫少年氣質形象,後一層頌少年精神境界。"燕山銘"是一著名典故,寫漢朝大將竇憲於稽落山大破單于,"遂登燕然山,刻石以紀漢功"。此後,"勒石燕然"便成了後世人"平邊患、建功業"的代名詞。如范仲淹的壯詞《漁家傲》就有"燕然未勒歸無計"的名句。而"誰顧燕山銘",卻突出了少年"重國難","輕功名"的高風亮節。題目"對塑造的少年形象加以賞析",其實就是分析全詩是從哪些方面來刻畫少年的。

探析高考古詩命題軌跡:以近年上海高考古詩賞析題為例 (原創)

【答案】 全詩塑造了一人奔赴國難、不計功名的熱血少年的形象。第一句以"西陵"和"俠"點明少年的身份和俠義情懷;第二句寫送別場面,烘托少年此行的豪壯;"青槐"兩句,色彩鮮明,一靜一動,運用襯托和比喻,刻畫少年的勃勃英姿;五六兩句交代出徵的原因是敵寇入侵,七八兩句直接讚美少年的氣節。

4. 2018年秋考

從軍行 (唐)崔國輔

塞北胡霜下,營州索兵救。

夜裡偷道行,將軍馬亦瘦。

刀光照塞月,陣色明如晝。

傳聞賊滿山,已共前鋒鬥。

【問題】扣住"傳聞"二字,賞析"傳聞賊滿山,已共前鋒鬥"兩句。

【解析】這首五古,通篇敘事,主要寫了援軍夜行所見所聞。首聯總起全詩,點出軍隊夜行的環境、原因。接下來的三聯實寫了行軍途中的見和聞。其中尾聯通過實寫"傳聞",虛寫前方的激戰和軍心的複雜。以"看得見""聽得到"(急行情形)渲染"看不見""聽不到"(交鋒廝殺),以虛促實,極具感染力。扣"傳聞"賞析,除對字面意思闡釋清楚外,關鍵寫出"看不見""聽不到"的內涵。

【答案】"傳聞賊滿山,已共前鋒鬥"兩句寫行軍途中得到消息,說賊兵人多勢眾,已與我軍前鋒交戰。"傳聞"二字,點出消息的來源。以聽聞的方式側面虛寫,讓人感受到行軍者聽到消息時緊張、擔憂、關切的複雜情感,很有感染力。

探析高考古詩命題軌跡:以近年上海高考古詩賞析題為例 (原創)

二、探尋命題軌跡

1.2017年上海卷古詩鑑賞試題選材及命題對照表

探析高考古詩命題軌跡:以近年上海高考古詩賞析題為例 (原創)

【說明】1.七項類別的前五項針對試題選詩特點,後兩項針對命題特點。即前者針對"考什麼",後者針對"怎麼考"。2.表格中所列的各項具體特點,僅指所選詩對應類別的主要特點。3.下文表格說明同此。

從2017年的春、秋考對照表中不難看出,春考和秋考從選材來看,關聯明顯,相互承接;從命題來看,春考題幹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別無要求,考生多說無益,"直接表達"即可;秋考卻不然,增加"結合作品",這就必須結合具體內容來賞析。

一言以蔽之,2017春、秋考題,關聯明顯,但秋考難度加大。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學生對其中的"託物言志"、"借景抒情"和"思想感情"、"臨別情感"兩組概念含混不清,有必要做一分辨。

先說"感情"和"情感",兩詞雖只是語序調換,但意思有別。都有"受外界刺激而產生的心理反應"之義,區別在於:感情是種強烈的心理活動,相對穩定持久;情感則是喜、怒、哀、樂、愁等情緒,波動而短暫。感情往往和人的思想、信仰等關聯,輕易不會改變,如愛國等;喜、怒、哀、樂、愁等情緒則往往會事過情遷。

再說"託物言志"和"借景抒情"。二者之所以混淆,是由於都有"借外物表達內心"之義。但"託物言志"重在"言志","借景抒情"重在"抒情"。同時,"景"與"物"有區別,"志"和"情"也不同。借景抒情之"景",主要指自然風景,而非某種物品;而託物言志之"物",常具象徵意味,突出的是該物之"特性"。詩人借"物性"明"心志",是為"言志"。借景抒情(也叫寓情於景),是詩人藉助對客觀景物的描寫,抒發的是詩人含蓄的感受(情感),表現出的只是一種情緒。託物言志,言的志是"感情"等;借景抒情抒的情則是"情感"。託物言志的"志"主要指感情、志向、情操、愛好、願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專指喜愛、憎惡、讚美、快樂、悲哀、驚恐等情緒。

明乎此,回過頭來再品析17年春考、秋考的問題與答案,就會更有所得。

2. 2018年上海卷古詩鑑賞試題選材及命題對照表

探析高考古詩命題軌跡:以近年上海高考古詩賞析題為例 (原創)

從這一對照表中明顯看出,2018年的春秋考選詩關聯度比去年更高。春考"結合作品"賞析"塑造形象",相對寬泛;而秋考"扣字(傳聞)分析"重點語句,限制性高自由度低。所以秋考賞析難度更大。

需要指出的是,從賞析角度看,春考的賞析"形象塑造"和秋考賞析"語句內涵"看似賞析方向改變,實則二者依然相關。因為分析語句,指向的還是人----行軍者的心理活動。如果說春考賞析"形象"體現的是"一個士兵"的颯爽英姿,那麼,秋考賞析"語句"則是在展現"一群士兵"的精神風貌。

綜上所述,從年度(2017—2018)視角看,上海卷古詩鑑賞試題從選題到命制有以下特點:選詩格式穩定(均為五言,古體為主),題材有變(先後有詠物、送別和邊塞);表達方式側重敘述;考查角度,都圍繞人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且以結合內容,具體賞析為主。

概言之:春秋有關聯,年度有延續,難度在提升。

為什麼兩年四考都圍繞"人"做文章呢?我以為,這恰恰說明,命題者正向新課標提出的"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等核心內涵靠攏。從而對語文教與學起引領、導向作用。

三、聚焦19春考

和程員外春日東郊即事 (唐)包何

郎官休浣①憐遲日,野老歡娛為有年。

幾處折花驚蝶夢,數家留葉待蠶眠。

藤垂宛地縈珠履,泉迸侵階浸綠錢②。

直到閉關朝謁去,鶯聲不散柳含煙。

【註釋】①亦作"休浣"。指官吏按例休假。②綠錢:青苔

【問題】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具體內容加以賞析。

【解析】這是一首以歌詠農家生活、親近自然美景為主要內容的山水田園詩。

探析高考古詩命題軌跡:以近年上海高考古詩賞析題為例 (原創)

詩人通過優美閒適的語言展現了傳統士人的日常風雅。一三句寫郎官感受,二四句寫農家(野老)生活。前者通過"憐遲日"寫郎官對春光的熱愛,通過"折花""驚"起"戀花蝶",細膩真切地表現了對春日美景的迷戀,凸顯出士大夫休沐時之閒情雅緻;後者寫野老豐年歡娛和蠶事操勞,以農人對生活的歡欣希冀映襯強化官員心情的愜意美好。前四句從詩人的視角寫來,顯得的真切、自然,如臨其境。

後四句以物切入,通過"藤縈珠履"、"泉浸綠錢"和"鶯聲不散""楊柳含煙",極寫東郊自然景物對詩人的眷戀。對面著筆,借物映己,倍增眷戀。尾句以景結情,含不盡之意於言中。

既然春秋考間在試題選材、命制上有關聯有延續,那麼,剛剛過去的19年春考詩歌鑑賞題對秋考同類複習備考之作用不言而喻。遺憾的是,由於相關部門所謂試題保密規定,我們無從獲知春考鑑賞題之"全貌"(高考對教學的導向作用和有關對試題的保密規定,是個悖論),本人曾讓多名考生和監考老師回憶,還是未能得到確切"真題"。最後在《專家點評2019年上海春考語文試卷》的報道中,由隻言片語,得知考了一首什麼詩,至於考了個什麼問題,仍未知(故上面的問題為本人所擬)。好在對一首詩而言,我們只要能通篇理解,整體把握,不管它考什麼,就都能一不變應萬變了。

從今年春考所選這首詩可看出,較之前兩年,考題難度又上一臺階:體裁變得更復雜:五古(五律)變成了七律;思想內涵也豐富了許多:涉及農家生活、自然美景和官員心態等。這似乎預示今年秋考卷的賞析題也會如此這般?從前面研析來看,不是沒有可能。

探析高考古詩命題軌跡:以近年上海高考古詩賞析題為例 (原創)

語文新思維原創(首發於《上海高招週刊》2019032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