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論語丨化危為機 看“一”望“三”

今天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065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下降6.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0186億元,下降3.2%;第二產業增加值73638億元,下降9.6%;第三產業增加值122680億元,下降5.2%。

“抗疫幾個月,正常。”“比想象的還好點。”數據顯示一季度經濟整體下滑比較大,但似乎並不出公眾所料。的確,對經濟相關數據還需要理性分析、正確看待。新冠肺炎疫情直接衝擊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防控不可避免地對經濟運行造成各種各樣的影響。但也要看到的是,下滑比較嚴重的工業,只是生產下降,基礎原材料產業和高技術製造業卻保持著增長。另外,本來公眾最擔心能承載就業量的服務業,現在看來比工業更抗壓,而且只是傳統服務業態受到影響,新興服務業態卻增勢良好。另外,抗疫期間物價、就業平穩,3月份以來經濟各項指標明顯改善,工業、服務業、進口業等的數據下滑明顯收窄,到4月份各項指標進一步好轉,應該說,接下來會有進一步向好的勢頭。

中國經濟增長保持韌性,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變。當下,全球範圍內抗疫壓力依然很大,中國防輸入、防反彈的壓力也不小。如何以安全的形式全面復工復產復市,這成為當下一個重大的課題。需要政府支持企業拿出危中尋機的勇氣,迎難而上。

上海最近發佈促進在線新經濟發展三年行動方案,扶持疫情倒逼催生出來的12大重點領域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就是上海企業的新機遇。自動化、智能化和無人化作業將成為用戶要逐漸適應的經濟新常態;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這“三化”如今大步向前,工業互聯網和人工智能進一步“聯姻”;疫情對市場消費有影響,但全國有約100位縣市長到拼多多當上了“主播”;智慧微菜場、智慧收貨機、無人回收站為社區商業增添新動能……面對危機,迎難而上,方有生機。

一季度很難“過”,我們過去了。看著一季度的數據,當佈局後三季度,甚至來年、往後幾年的經濟發展。把疫情帶來的內外壓力,轉化為我們調整經濟結構、優化產業佈局、提升產品質量的重要機遇。

秦丹/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