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和工作總感覺累睏乏?這八字箴言,讓你從繁忙中解脫出來

讀大學的時候,我曾迷上了賭術,對,就是如何在賭場和牌局中出老千。我花了半年時間搜遍網絡課程和名師,最終集齊了全網40多位老千,幾千個教學視頻,然後刻苦的練習。可惜最終一無所獲,原因有二:一是根本看不完,二是沒人教乾貨。如果按照我最後所練習的程度,出去就要被剁手。


學習和工作總感覺累睏乏?這八字箴言,讓你從繁忙中解脫出來


後來迷上了記憶術,也花了三個月收藏了十幾個網站,下載了幾百本書籍和軟件,結果記憶沒有提升,反而電腦卡了。


現在,知識付費浪潮湧來,我覺得我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於是手機裡保存了一千多本必看書籍,百度網盤裡還有2000多G的學習視頻。即使不吃不喝,我也需要兩三年才能學完,我徹底崩潰了。。。。。


你是否與我有相同的困惑?每天要學習,要工作,要帶小孩,還要社交,我們的時間總是被塞的滿滿的,比美國總統還忙。結果卻是頭昏腦漲,一地雞毛。


而這些問題的產生完全可以用八個字解決:少即是多,慢即是快!


一,少即是多


學苟知本,六經皆為我註腳。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學習的目標究竟是什麼?



學習和工作總感覺累睏乏?這八字箴言,讓你從繁忙中解脫出來


成甲說:“在我看來,一切的學習和努力無非三個目標:一是解釋問題,二是解決問題,三是預測問題。應該說,沒有哪一種學習會超過這個範疇,而評價學習是否有效的標準就很明確了,那就是:學習之後,你的行為或認知是否發生了改變。


如果你上了一年MBA(工商管理碩士)課程,可回到公司之後,自己的管理方式完全沒有改變,那麼你的學習顯然是無效的。


其次,到底什麼才是知識?



我們學了很多年的知識,我們說2020年是知識付費元年,可是好像對知識到底是什麼一下子說不大清楚。比如回字有四個寫法是不是知識?單詞記憶有五大方法是不是知識?


我們不敢確定,但是大家肯定有一個共識:以上都是信息。那怎樣的信息才是知識?


按照我們剛才對學習目標的闡述,學習是為了改變自己,那麼我們可以給知識下一個定義:能夠改變你的行動的信息就是知識。


所以知識是一個主觀的東西。如果你僅僅把單詞記憶五大方法記錄在筆記本上,那他不是你的知識;而如果你用這五大方法快速記住了四級考試的4000個詞彙,那對你來說,他就是知識。


但是,知識和知識又是不一樣的。



有些知識要比另一些知識能夠更加深刻地改變我們的行為。比如,你知道從山頂上滾下的石頭速度會越來越快,因此你懂得利用這一信息,當遇到泥石流的時候就會往山體兩側跑,而不是試圖順著山谷與石頭比賽。


學習和工作總感覺累睏乏?這八字箴言,讓你從繁忙中解脫出來


石頭會越滾越快,這對你便是一個有用的知識。

不過,如果你懂得牛頓第二定律F=ma,你就不僅僅能夠解釋為什麼下落的物體速度越來越快,你甚至有可能想辦法造出火箭。


像牛頓第二定律F=ma這樣能夠更廣泛、更普遍地指導我們行動的重要而基本的規律,就是“底層知識”


底層知識可以駕馭其他知識。就像僅用幾何學五大公理,就可以推理出龐大的歐幾里得幾何學體系。這五大公理就是底層知識。這樣,我們學習的正確姿勢應該是這樣的:


以少御多:用20%的底層知識去撬動80%的其它知識


2017年我決定在賽場上拿下記憶大師稱號,我沒有去花錢去讓記憶大師和最強大腦來教學,而是思考記憶的底層原理是什麼?我發現,記憶本質上就是以熟記新,記憶宮殿就是依據這個原理,讓你在大腦中存儲很多熟悉的地點,比如你的臥室,公司,然後把數字變成圖像放進地點就可以了。


這就是記憶術的核心原理,也是記憶訓練的過程,所有的課程無非是教你如何把這個過程如何做的更好。有了這條基本原理,我就可以堅信一點:實踐出真知。我馬上打印出幾萬個隨機數字開始訓練,每天進行總結和覆盤,一個月不到,我就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也積累了很多的經驗。三個月後參加比賽,我就輕鬆的拿下了記憶大師稱號。


學習和工作總感覺累睏乏?這八字箴言,讓你從繁忙中解脫出來


那一刻我感覺特別震驚,原來,找到最根本的原理,在訓練中始終不偏離它,就成功了。現在再回過頭看那些大師的課程,那幾百本記憶書籍,就不過是一些淺顯的內容。而我並不需要看那麼多,只需要深刻的理解那一條基本原理就可以了。


如果我們的學習是在不斷掌握應對具體工作場景和問題的方法,我們遇到每個新問題都要學習新知識。我們越努力,跑得越快,要學習的新知識就越多。而這,讓我們陷入了學習的“老鼠賽道”。在老鼠賽道中,我們看起來一直在努力,可是其實是在原地打轉。


如果我們的學習是在瞭解問題本質,瞭解解決方案的底層規律,能夠讓我們認清楚問題表象背後的實質,那我們就是在提升認知效率。

在這種模式下,我們會發現,很多看似全新的問題,其實只不過是狡猾的舊問題換了一身裝扮再次出現而已。


二,慢就是快。


積微者速成——《荀子》



生命有限,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浪費在那些“低水平勤奮陷阱”裡。


經常看到有人曬出“一年看了300本書”,很多快速閱讀老師打出“1分鐘看10000字”的口號。


過去,我也一年讀過100本書,可是這些書現在再拿出來看的時候,我發現基本是白讀了。今天能從書中看到的價值,過去看不到;過去在書中看到的東西,今天基本記不得。


事實上,大腦的記憶,靠的是將信息與舊經驗聯繫起來。


學習和工作總感覺累睏乏?這八字箴言,讓你從繁忙中解脫出來


我以往的閱讀方式:閱讀+畫線/摘抄的讀書方法,是把一本書拆分成了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在這種方法的引導下,我們讀書的目的,就成了理解和記住這些孤立的知識點。而理解和記憶一個個孤立的信息,可不是我們大腦擅長的高效行為。


因此,現在的我,在讀書時既不追求數量,也不要求讀完。我的做法是:當我要解決某個問題的時候,主動去尋找可能會討論這個問題的文章和書籍,去觀察——作者用什麼樣的思路解決問題?在這個解決方案背後,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識?我還能把這個解決方案的原理,應用在什麼領域?


當把這些問題想明白之後,可能我並沒有讀完一本書,但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認識,比讀完10遍書的人都要深入。這種狀態,呈現出來便是舉一反三的能力。在別人眼裡,你更容易用跨界的知識解決問題。因此讀書不在於多少,而在於你有沒有通過讀書重新認識這個世界,發現底層知識並把它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


所以,我們需要這樣一個心態:真正的快,是以慢為快。


用曾國藩的話就是:結硬寨,打呆仗。


學習和工作總感覺累睏乏?這八字箴言,讓你從繁忙中解脫出來


湘軍到了一個地方,並不與太平軍開打,而是先紮營,而且每駐紮一天就挖一天壕溝,把整個城市外圍全都用壕溝隔斷聯通,斷糧斷水,生生把敵人拖死。不受敵人誘惑,只紮營,然後湘軍與太平軍糾鬥13年,除了攻武昌等少數幾次有超過3000人的傷亡,其他時候,幾乎都是以極小的傷亡獲得勝利。


學習同理,真正高效的學習,其實是知識融會貫通的結果。有了對重要的、核心知識的深刻理解,我們才能運用起來遊刃有餘。然而,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阻礙我們融會貫通的原因,恰恰是我們在學習中遇到了一個“阻塞”,沒有“結硬寨,打呆仗”地把它攻克,導致我們一直有“自以為知道,其實不知道”的“知識阻塞”,也就沒辦法實現融會貫通的效果。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要學會: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


這其實就是二八原理。把80%的時間,花在20%的重要問題上面。重要的問題就是每一個系統背後的底層知識。如果把我們的時間平均地、慢慢地花在每一頁上,那才是真的效率很低。


趕著快的人,選擇的是同一條路;有勇氣慢下來的人,很少,反而在快速成長的路上不擁擠。


學習和工作總感覺累睏乏?這八字箴言,讓你從繁忙中解脫出來


【總結】


要想告別繁重的學習壓力,做到遊刃有餘,我們需要學會兩點:


1.少即是多



學習的目標是什麼?

是對自己的認知和行為有所改進。


什麼是知識?

能夠對自己的行為產生改變的信息。


如何輕鬆學習?

知識和知識不一樣,我們要找到最核心最有普遍意義的底層知識,以少御多。


2.慢即是快



一般人的誤區是什麼?

沒有找到底層知識,在所有信息上面平均用力。所謂的快,並沒有讓新知識和舊知識產生連接,違背記憶原理。


為什麼慢反而快?

慢是為了打通阻塞的地方,然後可以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真正掌握一個知識點=掌握一萬個知識點。


我是禾人,掌握方法,輕鬆學習,希望我的文字對你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