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要死了,還在乎隱私嗎?

撰稿 | 流蘇

編輯 | 圖圖


2020年,全人類似乎開啟了“最強地獄模式”,新冠疫情在全世界各個角落爆發,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與日俱增。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佈的數據顯示,截止到3月31日6時,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777286例,累計死亡37140例,其中,美國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60020例,確診數居全球首位。


除中國以外,意大利、美國、西班牙、德國、伊朗、法國確診病例過萬。歐洲、美洲相繼成為了這場疫情的“震中”,全球至少192個國家和地區受疫情波及。

人都要死了,還在乎隱私嗎?

人都要死了,還在乎隱私嗎?


至暗時刻


受此疫情影響,原定於7月24日舉行的東京奧運會於3月24日確定被迫延期一年,這是奧運歷史上鮮有的在和平年代延期的案例。


除此之外,全球超過50個國家宣佈進入緊急狀態,另有數十個國家採取了包括關閉學校、商業場所和停航在內的各類封城措施,數十億民眾被要求居家抗疫。


此外,全球至少71名政要被檢測出新冠病毒呈陽性,另有部分國家領導人因接觸過病毒攜帶者而進行了檢測或採取隔離措施。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更是不可估量,美股短短10天之內熔斷四次。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疫情,隱私二選一?

人都要死了,還在乎隱私嗎?


為了有效防控疫情,世界各國根據國情都採取了各種各樣的針對性措施,如封城、減少聚會、暫停營業等等。有意思的是,有一項措施全世界的政府都在使用,那就是大數據防控。


事實上疫情防控能取得目前的成績,其中大數據功不可沒。科技一直以來都是一把雙刃劍,帶來改變的同時必定會伴隨著新的問題出現。雖然大數據給疫情防控帶來了方便,但也將人們的隱私暴露在互聯網中。


這貌似是一個二選一的難題,全世界的網友在無數社交媒體引發了一個終極疑問:人都要死了,還要不要在乎個人隱私呢?


人都要死了,還在乎隱私嗎?

人都要死了,還在乎隱私嗎?

這得一分為二來看。倘若真的危及生命,人們大概率會捨棄隱私;現實情況是大多數人都沒有直接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但是隱私信息的收集和洩露卻是實實在在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這也是沒法子的事情,不是所有人都能真正地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大多數人都只是對身邊的事情“感同身受”。


這也就是一部分人認為些許隱私洩露無足輕重,但更多的人則表示難以接受的原因。


3月16日,天津市委網信辦在其官網發佈《天津市疫情防控App專項治理情況通報(第一期)》(下稱《通報》)。《通報》顯示,新冠通、門診大廳、今日校園等7款App存在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且逾期未填報相關信息。


讓筆者感到意外的是此次天津網信辦通報的7款App(或小程序)均為網民舉報,App(或小程序)的運營者主要是天津街道(鄉鎮)、高校和政府單位等。


這說明網民的個人隱私保護意識和以前想比已經有了質的提升,越來越多的網民非常在意自己的隱私信息保護,也意味著很多人都對隱私洩露無法接受,即便是在疫情期間也是如此。另外,這也證明隱私逐漸從“隱性價值”向“顯性價值”轉變,隱私不僅僅是一個附屬品,而是一項極其重要的競爭力,甚至可以左右消費者的選擇。


據瞭解,此次通報了新冠通、門診大廳、今日校園等3款App,以及泰平、雙港復工通、保疫防、復工人員每日健康登記表等4款小程序。在7款App(或小程序)中,無隱私政策、收集用戶身份信息未告知使用目的、以及未公佈投訴、舉報方式這三種違法違規收集個人信息的行為普遍存在。


人都要死了,還在乎隱私嗎?

人都要死了,還在乎隱私嗎?

目前,天津網信辦要求這7款App(或小程序)的運營者在3月21日前填報信息,並提交整改報告,否則將組織有關部門依法處理。


之前網上有個段子:一位北京的驢友實在是宅的無聊,於是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天氣裡去爬山。前後五百米都沒有人,於是摘下口罩呼吸新鮮空氣好不愜意。突然手機收到一條短信,“河北歡迎你。”他嚇了一跳趕緊返回北京,在小區門口掃碼顯示:外地返京,隔離14天。


雖然這個故事充滿黑色幽默,但也從側面說明了我們的個人隱私信息正在被實時採集、監控。這也是很多人詬病的地方,國內已經進入疫情防控下半場,人們紛紛開始擔心之前採集過的信息是否會洩露,甚至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


美國用手機位置追蹤疫情

人都要死了,還在乎隱私嗎?


和國內的健康碼相比,美國面對瘋狂肆虐的疫情同樣在考慮利用手機位置對疫情進行追蹤。


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政府正在與Facebook、谷歌等眾多科技公司和健康專家進行積極的對話,討論如何利用從美國人手機上收集的定位數據來應對新冠病毒疫情,包括追蹤人們是否相互間保持安全距離,甚至是預測下一個傳染熱點,以及作出更有效地調配本不充足的衛生資源的決策。


不少公共衛生專家也表示對於私營企業彙總匿名數據,藉此幫助繪製病毒擴散情況的可能性很感興趣。分析智能手機用戶的行蹤,可能會成為衛生當局追蹤冠狀病毒的有力工具。毫無疑問,此舉肯定會洩露美國公民的隱私信息,這已經無法避免。


人都要死了,還在乎隱私嗎?

人都要死了,還在乎隱私嗎?

但是Facebook發言人很快就否定這一合作,並表示“在美國,我們向CDC簡要介紹了我們與研究人員共同使用聚合匿名數據進行研究的情況,他們支持我們做更多的工作,但我們尚未收到美國政府要求提供用戶個人位置數據的請求。”


蘋果也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它不跟蹤用戶的位置,同時承認,該公司參加了白宮新型冠狀病毒工作組會議,但重點是在遠程醫療和遠程學習方面提供支持。


和Facebook、蘋果的否認截然相反,谷歌直接大大方方地承認了正嘗試與美國政府共享用戶手機位置數據,以便幫助減緩新型冠狀病毒傳播,例如確定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的方法是否有效。當然,谷歌也表示“這項工作將遵循我們嚴格制定的隱私協議,不會涉及分享任何個人的位置、運動或聯繫人的數據。”


隨著疫情確診人數與日俱增,美國政府開始以緊急情況為由,促使保護隱私的標準有所下降。近日,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表示,將免除對侵犯健康數據隱私行為的處罰。


但是很多美國民眾並不買賬,倘若保護隱私的標準下降,那麼民眾的隱私將無法得到有效保護。例如Facebook有著數十億的用戶,其中採集的信息包括個人基本信息(姓名、電話、地址等)、社交信息、活動軌跡,甚至是閱讀偏好和飲食習慣等。


這些信息對於疫情防控肯定有所幫助,但是如果這些沒能保護好,很有可能會造成另外一場災難,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美國和歐洲民眾都對此有著強烈的不滿和抗議。畢竟疫情終將會過去,但是信息洩露之後卻可能永久在互聯網上流轉。


斯坦福大學法學院互聯網與社會中心隱私主任Al Gidari曾表示,“隱私保護和流行病政策實施之間的平衡,是一個很微妙的問題。科技可以拯救生命,但如果實施不當,就會威脅到個人隱私,可能會給更多的人帶來生命危險。”


美國參議員Ed Markey也表示,政府與大型科技公司合作追蹤新型冠狀病毒應該保持謹慎。他認為政府必須要保證收集和處理的這些信息,哪怕是聚合和匿名的,所有的信息不會洩露個人隱私信息,並且政府需要詳細說明數據的收集、存儲和訪問,以及最終如何處理這些數據。


疫情和GDPR的衝突

人都要死了,還在乎隱私嗎?


作為疫情爆發的地區之一,歐洲各國目前已是焦頭爛額,其中以意大利為最,所幸我國已派遣醫療團隊前往救援。


為了有效防控疫情,歐洲各國政府、隱私監管機構、電信運營商和數字公司始終在考慮降低全球數據保護標準,這樣有利於政府機構能夠訪問大量媒體數據和位置數據,及時做好疫情防控。


人都要死了,還在乎隱私嗎?

人都要死了,還在乎隱私嗎?

例如德國主要公共衛生機構Robert Koch Institute就曾提出,可以利用智能手機的位置數據來追蹤人們,並以此作為控制疫情傳播的工具,類似的措施在整個歐洲幾乎都在實行。


但是根據歐盟於2018年年中生效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簡稱“GDPR”),此舉似乎違反了規定,因為數據收集必須要在用戶的允許下才能進行。


聯邦數據保護官員烏爾裡希·克爾伯(Ulrich Kelber)表示,任何基於跟蹤的系統都需要經過詳細的分析,以確保數據保護達到可接受的程度。通過智能手機追蹤用戶的位置可能需要獲得人們的統一,也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有效的法律依據。


和歐洲國家的政策相比,以色列的政策就直接的多。近日,以色列宣佈,由於新冠疫情的爆發,以色列國家安全局(NSA)將對已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的市民進行電話跟蹤,而且這一決定受到了以色列政府和司法部門的支持。


這樣的決定已經不僅僅是違反了GDPR,而且對於GDPR的監管權力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歐盟市民的權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這項措施的影響,尤其是有雙重國籍的歐盟市民以及公司在歐盟的以色列市民。


從歐洲的這些舉措來看,在這個特殊時期隱私權似乎並沒有那麼重要。為了有效防控疫情,就連號稱史上最嚴格的GDPR都已經讓步了。


但是在不少網絡安全人士看來,以疫情為由放任公民信息被任意收集,讓無數的隱私信息出現在互聯網上不見得是一件好事情,很有可能會因為一場疫情而引起另一場關於隱私、數據的災難。

人都要死了,還在乎隱私嗎?

人都要死了,還在乎隱私嗎?


正是因為如此,我國在疫情期間多次發佈通知和文件,要求各單位、機構不得隨意蒐集信息,切實保護好隱私信息。


1月30日,交通運輸部發布緊急通知,要求依法嚴格保護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安全,除因疫情防控需要,向衛生健康等部門提供乘客信息外,不得向其他機構、組織或者個人洩漏有關信息、不得擅自在互聯網散播。


2月9日,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發佈《關於做好個人信息保護利用大數據支撐聯防聯控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兩點要求:一是明確做好個人信息安全防護,二是充分發揮大數據在疫情中的作用。


由此可見,在全世界都在用智能手機、大數據追蹤新冠疫情時,我們更應該謹慎使用這把“雙刃劍”。疫情和隱私也不應該是二選一,而是應該想想如何魚和熊掌兼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