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之最-最有錢&任性篇!

中國高校之最-最有錢&任性篇!

人會被貼標籤,高校也一樣!當這些高校被貼上"之最"的標籤,想低調都難了~

中國建校最早的高校:天津大學(始建於1895年)

中國最具小資氣質的高校:復旦大學(自由而無用的靈魂)

中國最年輕的"985"高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中國學費最貴的高校:中央戲劇學院(平均每年學費139655元)

中國單體圖書館最大的高校:三峽大學

中國佔地面積最大的高校:中國民航飛行學院

中國人數最多的高校:鄭州大學

……

今天,我們來探究中國最有錢的高校排行榜,你的學校上榜了嗎?

誰是最有錢的大學?

無論是本年收入合計還是預算總收入,

清華大學都遠超其它國內高校,作為全國唯一一所預算總收入連續三年超過200億元的高校,"中國最有錢高校"實至名歸。

其他進入預算總收入榜Top10的高校,不是名氣與實力兼具的老牌綜合性985院校,就是在高校合併潮中迅速擴張的巨無霸型高校。

中國高校之最-最有錢&任性篇!

總體上看,榜單中多數高校的年度預算經費有5%-10%左右的增長,北京大學暴漲超過50%,在漲幅榜獨佔鰲頭的同時,也由去年的總收入榜第六來到第三。北京林業大學和華中農業大學兩所農林類院校的年增長幅度則都超過了40%。

由於普通高等教育領域實行"基本支出 + 項目支出"的財政支出模式。其中基本支出是為了維持高校正常運轉,而項目支出則是為了實現高校發展。儘管這一模式照顧了高等教育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但項目支出預算部分基本上被中央屬高校把持,地方屬高校能獲得的項目支出相當有限。而目前形成的"兩級投資,以省為主"的分級管理模式,往往使得財權過多集中在中央一級,地方政府事權責任過多。反映在普通高等教育財政支出上,則表現為各省高校之間、中央高校與地方屬高校之間財政經費差異巨大。

錢都哪來的?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的高等教育經費主要來自於財政撥款。

1992年,政府財政撥款佔到了高校經費來源的81.8%。自1999年到2007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從44億元上漲至1598億元,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教育經費總額的比例卻從62.53%降至43.95%。到目前,中國教育投入來源正在形成一個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方面、多渠道融資的格局。

換言之,儘管政府性財政投入仍然是高校經費來源的主要成分,但高校自身的營收能力也顯著影響了它們的收入。

中國高校之最-最有錢&任性篇!

除一般性政府撥款外,高校的另一大收入來源通常稱為事業收入。事業收入主要包括教育事業收入和科研事業收入兩類。前者主要指高校向學生個人或單位收取的學費、住宿費、委託培養費、考試費等收入,後者則包含了高校通過承接科研項目、開展科研合作、進行科技諮詢取得的收入。

如果將高校的年度收入預算按項目區分,清華大學並不是受政府資助最多的高校,一條馬路之隔的北大才是。但如果論及高校自身的收入能力,清華116億元的事業收入不僅冠絕全國,更是比位列第三的北大多了超過60億元。

如果將政府撥款佔本年收入的比例考慮在內,情況依舊。同為50億元高校,北大的政府撥款佔當年收入的比例超過了40%,而清華則不到25%。華中科技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兩者政府撥款數額相差僅為1000萬元,但政府撥款佔當年收入的比例之差卻達到了近20%。財政撥款佔比越低,往往代表著高校有著豐富的事業收入和其他收入來源,對政府撥款的依賴程度自然越低。

全國來看,財政撥款經費佔高校當年經費的比例平均值約為48.1%,對財政依賴低於平均水平的往往是地區內強勢的工科院校和綜合性院校。這類高校早已名聲在外,科研能力強,與相關領域企業有著長期的合作往來,也是政府重點扶持的對象,有著不錯的自我創收能力。

但某種程度上,特定領域內聲譽越好能力越強的高校,常常表現出更強的收入能力。更多的收入又得以幫助高校吸引到優質生源和項目資源,反過來進一步增強了高校的實力,馬太效應出現。

錢都花哪兒了?

當然,僅僅有錢還不夠,能不能把錢花在應該花的地方是更多人關心的話題。高等教育支出佔當年支出的比例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當年高校對高等教育的投入情況。

中國高校之最-最有錢&任性篇!

清華大學全年在高等教育支出上花費超過207億元。作為全國高等教育支出位列第一的院校,其高等教育支出佔當年支出的比例僅為85.09%,拋開高等教育支出,科學研究作為高校的重要功能之一,科學技術支出同樣不可或缺。

通常來說,年度預算表的科學技術支出包含了重點實驗室及相關設施支出、高技術研究支出、科技重大專項支出等一系列支出,支出預算值越高,佔當年支出比例越高,相應高校承擔的科研任務越重。在這一指標上,清華大學繼續以近6億元的支出名列全國第一,北大緊隨其後。

整體上看,排名在生均經費榜單前列的高校幾乎全部來自北上廣及周邊地區,生均水平絕對額呈現"中部塌陷"特徵。這一分佈趨勢可以由省際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出差異部分解釋。

中國高校之最-最有錢&任性篇!

西安交通大學作為唯一一所進入榜單前20的西部高校,生均經費只有不到16萬元,比排名第一的清華大學少了近28萬元。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中南大學和湖南大學等中部地區高校在生均支出榜上也紛紛下滑,武漢大學跌至榜單第27位。

一個同樣殘酷的現實是,在榜單最末的合肥工業大學,每位學生2019年獲得的預算支出約為5.3萬元,約佔排名第一的清華大學的八分之一。當清華的學生在實驗室裡人手一臺畢設器材的時候,合肥工業大學的學子們可能還得為誰能使用唯一一臺實驗設備和行政老師扯皮一陣。

知識經濟時代,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如果部分硬件條件,我們已經輸在起跑線上,那麼我們更應該去打破這個圈,去主動吸收現在的、別人的、正確的、優秀的東西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不然差距只會越來越大;如果你仍然高枕無憂地躺在過去的經驗之上,即使你原來的專業知識很紮實,也一樣會被社會的進步潮流所淘汰;只有不斷自我更新,才能隨時應對世界的變化,才能跟這個世界一起進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