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糧底氣十足!益陽赫山今年將建成5.39萬畝高標準農田

種糧底氣十足!益陽赫山今年將建成5.39萬畝高標準農田

整修過後的溝渠旱能灌、澇能排。

紅網時刻記者 王新鳳 通訊員 皮尉人 高明光 益陽報道

陽春四月,暖陽和煦,萬物勃發。放眼益陽市赫山區5萬多畝高標準農田,田塊平整、道路通暢,農戶們春耕身影點綴其間,顯得生機勃勃。

從靠天吃飯到輕鬆種糧,高標準農田是基礎。何為高標準農田?通過水、土、田、林、路綜合治理,讓中低產田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保障糧食安全、實現“藏糧於地”。

自2011年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以來,赫山區已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36.87萬畝,其中包括高效節水灌溉面積0.78萬畝。

農田改造 提升生產條件

晌午時分,剛吃過午飯,歐江岔鎮種糧大戶段青明便來到田間,駕駛著新型插秧機在農田內勻速前行,所經之處,一排排秧苗整齊地立在田間,給水田披上了綠裝。

種糧底氣十足!益陽赫山今年將建成5.39萬畝高標準農田

歐江岔鎮種糧大戶段青明駕駛著新型插秧機在農田內勻速前行。

“以前,機械難進,旱澇靠天,種植費時費工,土地流轉時少有人問津。如今,機耕道修好噠,望天田變成了豐收田,修渠建排鋪路,切實解決了路難走、水難灌、澇難排的難題。”說起以前,段青明十分感慨,高標準農田建好後,極大地改善了農業生產和耕作條件,提高了農業抗風險能力,他所負責的益陽市赫山區紅勝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可以節約很多成本。

在赫山區,像段青明一樣熱衷於承包高標準農田的種植大戶越來越多。“過去,我們村渠道不通,灌水難,排水也不暢。現在政府已經對高標準農田進行了前期的開發,機械作業十分便捷高效,大家當然樂意。”歐江岔村村支書彭正國由衷地感嘆道。

近年來,高標準農田成為農戶們增收致富的“香餑餑”。全區土地流轉面積逐年上升,2019年年底流轉耕地超過40萬畝,有效促進了小農戶分散經營向新型經營主體適度規模經營轉變,為農民、村集體和流轉戶們帶來了無限“錢”景,實現了農村美、農民富、糧豐收。

創新思路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赫山區在項目規劃設計中突出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鄉村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充分利用循環經濟原理,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在人口密集區的渠道、機耕道、山塘改造工程,設置便民取水碼頭、人行橋,栽種綠化樹木,方便群眾生產生活,綠化美化鄉村環境。在機埠、機耕橋等主要建築物的設計上,改變過去呆板單調的造型設計,努力打造成適用、經濟、美觀相結合的鄉村景觀。

種糧底氣十足!益陽赫山今年將建成5.39萬畝高標準農田

新建的蓄水池成了鄉間的一道風景。

此外,大斷面排水渠道底部一律不襯砌底板,護坡不上頂,護坡採用生態草皮磚,設置生物通道,有效保證溝渠水體質量,維護農田生態平衡,打造宜居宜農的優美環境。

歐江岔鎮八甲嶺灌排渠全長800米,修建於上世紀70年代,由於年久失修,常年淤積,雜草叢生,看起來十分不美觀。2019年11月,赫山區農田建設服務中心組織工作人員對渠道內的淤泥、雜草、垃圾進行清理,如今已全面完工。

“之前一到汛期,馬路上都是積水,家門口也有。現在修建好以後,再也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對我們來說,這是一件大好事。”村民陳正蒲說道。

良田沃土 築牢糧食安全“壓艙石”

如何讓農戶真切享受到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帶來的“紅利”?自項目啟動以來,赫山區嚴格按照“政府負責、區農田建設服務中心牽頭、項目區為平臺”的管理格局開展工作,推動項目的順利實施。牽頭單位赫山區農田建設服務中心兼顧數量與質量,突出抓好耕地保護、地力提升和高效節水灌溉,為土地持續“減肥”“節藥”、補充“營養”,破解農業發展的資源瓶頸,牢牢端穩飯碗,為應對各種風險挑戰贏得了主動。

2020年,赫山區計劃投資8690萬元,新建高標準農田5.39萬畝,進一步為糧食穩產增產創造條件,促進水、肥、藥等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推動農業綠色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