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上開花節節高——祁陽企業復工復產紀實

湖南日報見習記者 黃柳英

4月15日,祁陽海創環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危廢儲坑,倒入了第一車危廢。這是該公司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固廢危廢項目的“重頭戲”。項目負責人閆靖看著監控大屏上不斷跳動的數據,像一個對孩子寄予厚望的家長,眼裡滿是讚賞。

事實上,這個新項目確實“爭氣”,開工半個月就處理6000噸固廢,賺了100多萬元。該公司危廢處理上線後,生產氣勢全開,開始與隔壁的“老大哥”祁陽海螺水泥有限責任公司“比翼雙飛”。兩家公司同屬一個集團,海創利用水泥窯的餘熱處理固廢危廢,其無害化處理過的廢渣又反哺水泥廠,給水泥生產提供輔材,形成了一條綠色的循環經濟鏈條。

當天,十餘輛紅色貨車從海螺廠區滿載而出,奔往湘南各地。疫情之下,拼的就是快。停產的74天裡,海螺水泥沒有閒著,而是一邊檢修設備,提高性能,一邊拉長運距,延伸銷售半徑,到2月下旬復工時,公司的訂單與產能齊飛,日銷水泥1萬噸,實現銷量翻番、產銷平衡。

公司的快速復產還得益於當地產業鏈完備。公司副總經理劉小強介紹,固廢危廢處理項目“進群”後,水泥廠生產所需的原材料95%以上都實現了本地供應,產業鏈各環節協同復工,產能自然節節攀升。去年公司實現產能360萬噸,貢獻稅收2個多億,今年兩家公司齊頭並進,效益更加可觀。

劉小強的訂單都來自國內,這是他不受海外各國封關影響的原因。產品60%出口的科力爾電機有限公司,儘管面臨考驗,依然獲得了高效增長。

該公司生產的微型電機廣泛應用於家用電器、醫療設備、智能機器人等領域,客戶多為世界500強企業。2月25日復工後,國內外訂單激增,排到了6月。當天中午12時許,工人們還在生產線上幹得熱火朝天,沒有人離開。

“訂單壓得我們都喘不過氣來了!”罩極事業部副總經理蔣耀剛說,幸好上游供應商都是國內的大型跨國企業,祁陽本地也有五金加工、塑料件和包材等配套產業鏈,原料保供。加上縣政府將復工難的工人引流進來,現在公司的員工數增加到了2300人,產能穩步提升。去年公司產值8億元,今年有信心增加20%以上。

配套引進、“鏈”上開花的產業項目建設模式,使疫情之下的祁陽企業快速恢復產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搶得了先機。祁陽縣委副書記、縣長陳小平介紹,今年該縣還啟動了產業鏈建設行動計劃,安排部署重大項目133個,全力推動建鏈、延鏈、補鏈、強鏈。截至目前,該縣成功簽約入園項目25個、計劃投資90億元。該縣納入省市考核的53個重大產業項目開復工率達到100%,一季度完成投資23.1億元,佔年度計劃任務的3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