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韌性|長虹:產業報國 初心不改

聚焦這家綿陽企業,新華社關注中國經濟的韌性,這篇文章講得最透徹!

7月13日,長虹在成都發布2019年度CHiQ系列旗艦新品ARTIST。作為國內首款8K量產電視,這款電視被長虹定義為“新家居藝術”,是一個集“美學融合”“設計革命”“家居物聯”於一體的概念合集,以滿足用戶對於高端智能電視的進階需求。長虹·美菱中國區總經理吳定剛表示,長虹CHiQ是目前市場上唯一可以實現量產的大屏8K電視品牌。

中國經濟的韌性|長虹:產業報國 初心不改

(長虹ARTIST發佈會)


在中國,堅持60餘年的製造企業鳳毛麟角。它們往往有一個共性,在時代變遷中,低調地應對挑戰,在變化中開創未來。

今天,同樣是家電行業“千億俱樂部”一員,長虹顯然十分“不一樣”。

在同行中,長虹距離沿海最遠,缺乏高端人才、產業鏈配套等資源。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這是中國家電產業三大基地,偏居西南的長虹,是家電行業“獨一份”。

在同行中,長虹的國企色彩格外濃烈,格力、TCL、海信,這些家電企業同樣具有國資背景,但受地域影響,與它們比,長虹依舊顯得“不一樣”。

曾經的國民彩電大王,在一些人眼裡似乎已“跌落神壇”。然而,剛過一個甲子年的長虹,並沒有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它不僅讓“老樹發新芽”,還讓“新樹深紮根”,在不被關注的西南一隅,它悄悄做到千億規模的整體銷售收入。這些年,長虹經歷了怎樣的蝶變?

 

“大王”的輝煌與起落

70、80後,對長虹電視機都不陌生。最火的年代,它是結婚三大件必選彩禮。它曾經作為國禮,隨國家領導走出國門。

憑藉過硬的“軍工品質”及高性價比,長虹“紅雙喜”電視曾火爆全國。當年,每賣出三臺彩電,就有一臺出自長虹,成就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盛名。

上世紀90年代,“長虹,以產業報國,以民族昌盛為己任”的廣告家喻戶曉,它見證著屬於長虹的時代。

1972年,長虹生產出第一臺電視機。1980年,改革開放大門初啟,長虹就從日本引進第一條彩電生產線,成為中國最早的國產彩電生產企業之一。面對外資彩電強大的市場控制力,長虹率先制定價格戰策略,憑藉物美價廉的優勢,贏得消費者追捧,在1988年當年實現了1.97億元利潤的銷售神話。

90年代的家電業是價格戰的天下。長虹無疑是這場大戰的勝利者,讓其從一個毫不起眼的軍工廠,成長為“中國彩電大王”。

從90年代起,一直到2009年,長虹連續20年問鼎中國彩電銷售冠軍。這期間,長虹獨佔鰲頭,其他同行顯得黯淡無光、望塵莫及。

能將成功者拖向失敗的其中一個邏輯陷阱,就是路徑依賴。

90年代長虹的起落,成也價格戰,衰也價格戰。價格戰讓長虹患上了路徑依賴,面對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以及消費者日益多元化的品質需求,價格大棒的效果日漸式微。加之受時代條件限制,最終使彩電業務陷入增長困境。作為長虹的“頂樑柱”,當彩電業務增長出現乏態,也就預示著調整在所難免。

此後的十年,從銷售數字看,長虹不再是王者,似乎刻意淡出大眾視野,轉而注重內功,希望厚積薄發。從技術上看,從那個階段起,長虹從重營銷轉向重創新,將研發擺到更重要的位置,這為長虹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堅定的技術創新派

無一例外,技術進步是支撐一家企業走出困境的根本途徑。

長虹是一家有技術的公司,這是長虹一路走到今天的根本所在。

長虹引領全球壓縮機核心技術,佔領全球冰箱壓縮機高端市場的半壁江山,被譽為“世界冰箱的心臟”;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以及“嫦娥一號”探月工程,長虹研發、製造的電連接器,一次又一次地提供了可靠通訊保障。

中國經濟的韌性|長虹:產業報國 初心不改

(長虹大屏電視生產線)



實際上,長虹很早就意識到,在不掌握核心技術的現實面前,包括長虹在內的國內家電企業,只充當著低廉組裝工的角色。

90年代,科技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驅動力被提上日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口號在大型國企落地生根。時代感召下,長虹迸發出強烈的技術訴求。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與求學10多年的母校清華大學一樣,作為企業領頭人的趙勇是一個堅定的技術創新派。自加入長虹以來,他就將“離開了創新,不去創新,長虹就沒有生存之本”的理念融入企業文化。

“在今天的長虹內部,技術研發部門是沒有預算的部門,需要多少(經費),我們給多少;技術研發部門是沒有編制的部門,需要多少(人員),我們配備多少。”趙勇說。

可以說,長虹的轉型之路,始終與技術創新同行,強調內強技術、外拓市場。近年來,長虹在總部平臺與業務單元分別設立了面向科研技術人員獎勵基金,大幅度提升技術人員的待遇。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長虹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十餘項,覆蓋電源、廣播電視、空調、位置服務等多個領域,是中國家電企業擁有國家科技進步獎最多的企業之一。

低調的“產業冠軍”

做大不是唯一選擇。德國知名管理大師赫爾曼·西蒙教授首次提出“隱形冠軍”的概念。 低調的長虹有著眾多不為人知的“產業冠軍”。

 

在冰箱壓縮機領域,長虹華意蟬聯全球第一:是全球冰箱的“心臟”。目前,長虹華意全球市場份額超20%,每四臺家用冰箱壓縮機中,就有一臺來自長虹;

在物聯網模塊領域,長虹居全國第一:是中國最大物聯網模塊提供商。目前,長虹旗下的愛聯科技,已累計為超過2.2億件電子產品提供可靠聯接服務;

在航空電源領域,長虹穩居中國第一:

佔有率超過90%。長虹多款航空電源產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戰術技術要求,突破一系列航空關鍵技術;

在氧化鈹陶瓷領域,長虹穩居中國第一:市場佔有率超過80%;

在軌道交通電源系統領域,長虹居中國第一

在高速連接器領域,長虹居全國第一

……

與其多言語,不如在行動中見真章。十年,長虹習慣了默默付出,儘管不像其他企業那樣高調示人,但歷經艱難困苦的長虹,培育出的多個細分領域的“王者”,它們是支撐起長虹千億規模體量的秘密所在。

這些“產業冠軍”是在趙勇主導下,長虹戰略調整和管理變革的碩果。

走出價格戰,走技術和利潤引領的高質量發展之路。90年代末期,長虹決定開啟相關業務多元化之路,以“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決心,退出那些與主業不符、不能為公司創造價值的業務。在這一戰略指導下,長虹收購美菱電器和華意冰箱,完善“黑電+白電”的產業佈局。同時,在白電領域形成“核心部件+整機”完整產業鏈,推動產業發展邁入高附加值領域。

縱觀世界500強企業,沒有一家能在高度集中的模式下做到千億銷售規模。高鐵動車之所以跑得快,因為它每個機組都有動力。

為此,長虹一方面進行戰略調整,同時啟動管理變革。2010年底,長虹把原來“聯合艦隊”模式改為“動車組”模式。“產業冠軍”是長虹本輪改革結出的碩果,它們背後蘊含的創新能力,出乎意料。

船大掉頭難。大象跳舞,不比大海撈針容易。

“製造業轉型需要持之以恆,久久為功,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完成的。”趙勇說,長虹控股下轄多家上市企業,在轉型速度、資源投放等方面還要綜合考慮上市公司財務業績、股東利益等訴求;再者,轉型對企業內部組織架構、資本架構、管理架構、業務流程、人資結構、核心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這種為適應轉型需求的調整,客觀上需要時間。

突破困境,格局就打開了,事兒也就成了。

中國經濟的韌性|長虹:產業報國 初心不改

(長虹智能家居產品矩陣)



長虹傳統家電產品線營收總體佔比已下降至四成左右,產業附加值更高的IT分銷、服務、系統集成和軍工產品線營收佔比正逐年提升。

從長遠看,隨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彩電進入智能時代後,已經不再是一個單體,而是智慧家庭中的一環,用戶的需求在變,使用場景在變,相關多元化能更好滿足用戶需求,並衍生出新的商業模式,推動公司走得更遠。

長虹歸來是少年

沒有一家企業拒絕年輕,都希望時刻充滿活力,永葆青春氣息。

不難預料,對老牌國企長虹來說,體制機制改革是必然要撥動的那根弦。

大型企業,尤其是製造型大企業的市場響應比較遲緩。當今,在互聯網企業衝擊下,傳統制造企業如何適應新變化,快速響應,是贏得新競爭的關鍵。在這樣的背景下,長虹以壯士斷腕的決心,發起機制體制變革,顛覆外界傳統國企印象。

如果還認為今天的長虹缺乏年輕氣息,缺乏競爭,沒有年輕人生存的天地,那是對長虹的誤解。

2017年7月21日晚間,“長虹系”上市公司相繼發佈公告,以李偉、楊軍、吳定剛、楊秀彪為首的70後登上長虹系經營管理層的舞臺,給長虹注入一股新風和活力。

事實上,趙勇對長虹管理團隊人才建設,用了“痛點”來形容。在他看來,如果企業核心領導層年齡拉不開層次,可能會帶給企業傷害。長虹形成共識——大膽使用80後、90後。

幸運的是,長虹是一個老牌國企,但不落窠臼。

長虹率先以市場化方式,全力推進產品經理負責制,並在多媒體公司、空調公司率先任命了一批產品經理。

“我用坐電梯的速度在成長!”那一年,加入長虹不滿5年的陳科宇,通過公開競聘,一躍成為長虹最倚重的智能終端產品經理。由他主導研發的CHiQ電視,主打年輕,靈感來自年輕人,方案細化也是年輕人,做出的產品自然更“懂你”。

長虹的轉變還體現在企業掌舵人趙勇身上。

中國經濟的韌性|長虹:產業報國 初心不改

(CHiQ(啟客)產品發佈會)



對大部分員工來說,最直觀的變化就是見到趙董事長也“互聯網化”了。

在一些發佈會現場,記者們也發現,趙勇一改往日西裝革履的國企掌舵者形象,以“喬布斯式”牛仔褲、T恤衫裝扮,為發佈會站臺,為推介產品講故事。

從公司董事長,到產品經理,再到落地執行,這些向市場傳遞出明確信號——長虹轉型的決心堅定,長虹正逐步走出樊籠,長虹正煥發青春活力。

再造一個長虹靠什麼?

鮮活的案例告訴我們,無論企業多麼成功,喘口氣,歇歇腳的念頭都是致命的。

2015年,長虹整體銷售規模超千億元,成為四川省唯一一家千億規模企業。但這些成績並沒有讓趙勇更舒心。他認為,一家千億規模的企業,盈利十多億,數據並不算好看,不算光榮。甚至比起高興,他壓力感更加明顯。

家電行業,是競爭最充分、最透明的行業之一。對今天的長虹來說,有沒有能力趕上潮流,甚至在某些地方站上潮頭?過去幾年,長虹在千億規模基礎上跨百億增長,放眼未來,長虹新的增量在哪裡,靠什麼新動能支撐?

一個甲子的沉澱,從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負。

2018年是長虹建業60週年,長虹宣佈要在2025年實現“做強、做優、做大”的發展目標,力爭要將主要產業發展成為國內第一集團,並培育出一批細分行業冠軍,並在2025年銷售規模超過2000億元。

為實現這一目標,在趙勇帶領下,長虹將雙管齊下。一是加快體制機制改革,推進落實控股集團層面混改,控股集團整體上市,並依據已有的多個上市公司平臺對現有產業進行重組,全面推行骨幹員工入股。二是加速產業結構轉型,退出不符合長虹發展方向的產業,實施全面數字化轉型。在此基礎上,長虹將聚集優質資源,重點發展消費電子、綜合服務等主業板塊,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砥礪奮進60載,長虹開啟新徵程。

中國經濟的韌性|長虹:產業報國 初心不改

(長虹智能製造產業園奠基)



7月的綿陽高新區一片繁忙,一座佔地580畝的產業園正拔地而起。這是長虹智能製造產業園所在地,明年初它將全面投產。這裡,長虹將打造國內領先的數字化示範工廠;這裡,長虹將站在一個更高起點,再出發。

風雨兼程60載,長虹依然在埋頭前行。面對快速變化的技術和市場,尤其是對那些曾經創造出輝煌歷史的傳統家電廠商而言,轉型就如同巨輪轉向,並非一蹴而就,除了需要足夠的智慧,更需要堅韌的意志。

轉型給了我們一個觀察長虹成長的窗口,讓我們看到了長虹人自強自立、堅韌不拔的精氣神。(文/凌紀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