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賈小鋒——蔣村的那些記憶

翻開“第一書記”賈小鋒的“民情日記”,裡面的文字密密麻麻,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和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他都做了不同色彩的標記。在扶貧路上,伴隨他的除了這個“民情日記”,還有一款運動軌跡記錄的APP,這個月已經記錄下一個數字——46911公里!這日積月累的數字使得“第一書記”這個紐帶在蔣村散發著陽光和泥土的清新氣息,綻放著生活的熱烈與鮮活。

“立馬辦”建成了

【我的扶貧故事】賈小鋒——蔣村的那些記憶

蔣村地處洛川縣鳳棲街道辦東北,距縣城2.7公里,這也成了大家口裡的“城中村”,賈小鋒還沒進村就感覺自己很幸運,起碼這裡離縣城很近。

進村的第一天,提著行囊的他站在村子的黨建室門前發了愣,都已經九點多了,村委會還是沒人。更沒有預料到的是距縣城如此近的村子活動陣地竟然是租賃的破廈房。外牆上全是灰,密密麻麻的蜘蛛網結在牆角,透過窗子能看到幾張破舊的辦公桌椅,桌子上放著幾張報紙,滿是浮灰的椅子上有幾個碩大的腳印,地上零散的垃圾塵封已久。

撥通了村幹部的電話,還沒有等他開口問,電話那邊便說:“這裡辦公不好弄,也沒人來,大家都在家裡辦公,我看你也是來鍍金的,要不然你先回去,有事了再叫你。”說完他就掛了電話。

這個閉門羹讓賈小鋒感覺到了村裡的事“不簡單”。

為了融進這個新集體,接下來的幾天裡,他便成了村幹部的“跟屁蟲”。整天就守在村幹部身邊,村幹部上地,他就跟著上地幫忙幹活,村幹部在家,他就嘮嗑引導他去黨建室辦公。

沒熬過三天的村幹部,終於撓頭答應他召開幹部會議。

會場的人很少,這也是賈小鋒能想到的局面。但他卻立下了軍令狀:必須新建一個黨建活動陣地。

項目申請的很成功,實施的也快,從跑項目到竣工僅僅用了75天,6間嶄新的平房在盛夏的鞭炮聲中落建。

有了活動陣地還得有守陣地的人。賈小鋒便推行“黨員設崗定責”規定,明確“定人、定時、定點”的原則,同時他利用陣地開展蘋果技術培訓、政策紅利傳送和農資產品知識講座等各種聯繫服務群眾的活動,並設立黨員關愛互助平臺,對村子裡生活困難、老弱病殘、意外受災的黨員群眾進行幫扶,使得黨群幹群關係進一步密切,黨組織的向心力和影響力明顯增強。

有句話說的好,群眾利益大於天。意思就是說,只要是群眾的事,不管大事小事、急事難事,都要認真辦、抓緊辦、務實辦。隨後的日子裡,賈小鋒把村民們提出硬化村級巷道、綠化美化村落、修建景觀澇池及整治環境衛生的願望全落到了實處。

現在只要提起蔣村,大夥都知道掛著“黨群活動中心”牌子的辦公室,現在讓村民叫成了“立馬辦”這樣的名字。

“名懶漢”不見了

【我的扶貧故事】賈小鋒——蔣村的那些記憶

為了打開扶貧工作的局面,賈小鋒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深入走訪了蔣村8戶貧困戶。現在,村裡誰家有大學生,誰家有留守兒童。誰家有幾畝果園,誰家養了幾頭羊,甚至村裡邊的一草一木、溝溝岔岔他如數家珍。

清晨天剛亮,走在蔣村路上,遠遠便瞧見有一個身影正在清掃著路上的垃圾和落葉……他就是鄭德全,一個曾經令扶貧幹部提起來就頭痛的“懶漢”。

“德全趕快起床了,你也不知道餓,這會已經中午十二點了。”連著十幾天賈小鋒都會跑到德全家找他“嘮嗑”。

過去,鄭德全一直都沒有穩定收入,早些年唯有的3.5畝果園也被青蘭高速修路時徵用了,2015年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生活每天時他能偷懶就偷懶,只想用“等、靠、要”的方式讓政府養活自己。扶貧幹部多次上門做思想工作,苦口婆心勸其用自己的雙手獲得更好的生活,但鄭德全總稱:“我50多歲了,身體不好,沒有力氣,做不了工作,反正有扶貧政策養我……”

扶貧先扶志,“輸血”更要“造血”。賈小鋒多次針對鄭德全明明身體健康卻不願意參與勞動吃低保的行為,最後決定用“唱紅白臉”的方法,促使鄭德全主動參與勞動。來到陳小平家中,賈小鋒嚴肅地告知鄭德全,國家扶貧不是養懶漢,如果不勞動,下一次低保評審將取消他的資格。果不其然,鄭德全一聽這話心裡便泛起了嘀咕。隨後,賈小鋒再次來到他家,以村裡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需要聘用保潔員為由,勸說他當保潔員。

“一個自然村的保潔工作勞動強度不大,年收入可在現有基礎上增加7200元,生活可以更舒適一些。”經過勸說,鄭德全終於同意上崗。

【我的扶貧故事】賈小鋒——蔣村的那些記憶

現在,只要走在蔣村的路上,總能看見鄭德全拿著掃把掃地的身影。每當扶貧幹部見到他,都會向他豎起大拇指,誇讚他保潔工作做得好。經過鼓勵,如今的鄭德全乾勁十足,不光勤於打掃,還主動當起環保宣講員。

“扶貧路上面對‘懶漢心態’,既要深究懶惰病根,對症下藥,也要為貧困戶收集信息、找資源、解難題,發展集體產業,帶動個人就業,才能真正實現‘摘窮帽’‘拔窮根’。”這是賈小鋒在扶貧路上得出的另一種經驗。

“壘長城”散夥了

【我的扶貧故事】賈小鋒——蔣村的那些記憶

帶領群眾致富,過上好日子,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是賈小鋒擔任第一書記的一個新課題,對他來說也是一個現實考驗。

隨著蘋果產業的增收,蔣村藉助距離縣城近的地理優勢大力開展村民外出務工、做小生意,村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村民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心卻亂了。村民開始聚眾賭博,賭博多了,矛盾也就多了,村委會接到的投訴電話也越來越多。

這種情況為賈小鋒始料未及。為此,他多次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村幹部會議,勸說講道理……在不斷的摸索和暗訪調查中他找到了一條以文化建設促和諧發展的新路子。

結合蔣村實際,賈小鋒立馬在村子裡建立起了“圖書室”“棋牌室”等活動場所,嚴格落實《村規民約》的“約定”,組建了道德講堂、科技普及和法律知識宣傳先鋒隊,教導村民如何為人處世,如何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係,如何通過自己的行為彙報社會。

【我的扶貧故事】賈小鋒——蔣村的那些記憶

眼看著村民的“求知”需求,賈小鋒趁熱打鐵,把傳統民俗的文化活動與現代文化活動結合起來,把宣傳教育活動和文化藝術活動、娛樂活動、體育活動結合起來,讓更多的村民參與進來。他採取村民喜聞樂見、豐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動方式,不斷創新村子的文化活動內容,使得村民經常“有戲看、有書看、有棋下、有舞蹈賞”,把他們從牌桌上、賭場裡低級庸俗的活動中拉出來。

蔣村的貧困戶鄭軍虎感觸頗深。“上級扶貧政策這麼好,幫著我們大家脫貧致富,我也要發揮模範作用,帶頭遵守村規民約,次從不打麻將以來,果園的樹腐爛少了,售魚生意越來越好了,女子在班級考試也是第一名。”

活動育人,映日荷花別樣紅。蔣村將村民活動當做農村黨建的前沿陣地,將“學習新時代好農民”“爭做新時代好農民”具體化、規範化。每年的“十星級文明戶”“十佳致富能手”“最佳孝子”“好婆婆、好媳婦”“優秀黨員”等多個類別的評選活動村民們爭先恐後做榮譽的主人,湧現出了一大批黨建文化的傳承人,培育出了更多的謙讓和諧的農村新風氣,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人心,凝聚起了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再見到賈小鋒,他笑著說:“苦盡甘來,蔣村的面貌煥然一新,我心澎湃,信心倍增。”

再來到蔣村,走在田間村道上,暖風習習,柳綠花紅,蘋果花正冒著淺淺的嫩芽。這塊土地,正蘊蓄著蓬勃的生機,綻放著無比的熱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