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矗立在農耕與遊牧文明的交界線,彈唱著一曲滄桑悲壯之歌

導言

如果要找一個最能代表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古建築,想到了故宮,但它不夠遼闊;想到西安,但它不夠滄桑。或許只有長城,綿延萬里,歷經兩千多年,從時間上,最能代表中華民族的歷史滄桑;它矗立在農耕文明和和遊牧文明的分界線,從空間上,最能展示民族獨特的文化魅力。

望著這道萬里長城,我陷入了沉思:長城是如何興起的?為什麼放棄長城的漢唐,反而更強大,依賴長城的王朝,反而風雨飄搖?長城是如何悲壯地結束了自己軍事防禦的使命,然後又是如何成為民族精神文化的永存?長城能向世界展示我們民族哪些獨特的文化內涵?

帶著這些問題,從長城的興起到衰落,我帶著您慢慢品讀這座雄偉滄桑的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矗立在農耕與遊牧文明的交界線,彈唱著一曲滄桑悲壯之歌


一、起源:從城郭走向了長城

古人在漫長的歲月裡,因集市交易,慢慢發展起了城市。為了保衛城市,他們選擇建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在山水之外的平地,以土築牆,稱之為“郭”,以石築牆,稱之為“城”,統稱“城郭”。在城郭之外,鑿溝引水,以護城河環繞。這就是古人保衛家園的智慧。

古代外郭內城,因為郭的防線太長,容易被敵人集中攻破,加上都是土牆,難以堅守。所以古代戰爭,常常放棄郭而守石城。在一次又一次的戰爭中,古人發現了城的威力,他們便將這種保衛城市的城牆,建到了邊境。尤其進入戰國時代,戰國七雄,無不在邊境築起長城。

南方的楚國在北部邊境建造了大量的方城,用來防禦中原各國的進攻。齊國則在南邊,鑄造了長城防禦楚國和吳越。而秦國,趙國,燕國,他們面對北部遊牧民族的不斷襲擾,選擇險要地勢,紛紛築造起了綿延千里的長城來保護自己的後方,留下少量部隊駐守後,他們就有更多的精力和兵力來參與列國爭雄。

萬里長城矗立在農耕與遊牧文明的交界線,彈唱著一曲滄桑悲壯之歌


二、列國長城的興建

每一段長城的背後,都有一段無耐而光輝的歷史

遊牧民族在列國背後肆意劫掠,讓北方各國苦不堪言。於是賢君名將,首要任務都是先除後患,將遊牧民族打跑,佔據有利地形後,然後開始修築長城防禦。燕國、趙國和秦國建設長城的背景,幾乎都是如此。

1.賢將秦開拓邊千里,築起燕長城

燕國秦開,德才兼備,最初作為人質被囚禁在東胡。他以自己的出色的能力和人品,贏得了東胡首領的信奈。秦開並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原人的身份,他利用這份信任,不斷深入瞭解東胡的民俗,地理,經濟和軍事特點。在時機成熟後,他乘機逃回到了燕國。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燕有賢將秦開,為質於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里。……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勵精圖治的燕昭王封秦開為大將軍,開始戍邊練兵。他學習胡人騎兵作戰的特點,利用他們組織上的薄弱,連戰連捷,將東胡驅趕到了千里之外。隨後,燕國選擇險要地形,築建了長達兩千多公里的長城,從今天的河北張家口,一直延伸到了遼寧的遼陽。隨後在這些新增的地方遷入人口,燕國一下子增加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等五個郡,讓燕國實力大增,還擁有了一個穩定的大後方。

萬里長城矗立在農耕與遊牧文明的交界線,彈唱著一曲滄桑悲壯之歌

燕國名將秦開的雕像


2.宣太后詐殺義渠王,築起秦長城。

在秦國的後方,最大的威脅就是實力強大的義渠王。

《史記匈奴列傳》,秦昭王時,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亂,有二子。宣太后詐而殺義渠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

宣太后為了國家形勢需要,一度以身安撫。後來用計謀殺了義渠王后,派兵徹底消滅了義渠國。隨後開始在北部興建長城,防範遊牧民族後續的騷擾。

3.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滅中山,驅二胡,拓地千里,築起趙長城

趙武靈王在消滅中山國,北驅東胡林胡之後,在先祖建造的長城基礎上,又大規模興建了新的長城。

趙武靈王十九年(公元前 307 年)“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於房子,遂之代,北至無窮,西至河,登黃華之上。召樓緩謀曰:‘我先王因世之變,以長南藩之地,屬阻澗、滏之險,立長城”

4.秦始皇統一六國,終成萬里長城

秦國統一六國,秦始皇北卻匈奴後,為了防止匈奴再次南犯,於是命令蒙恬率三十萬大軍,重新修繕和增築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將其連接成一線,變成了中國最早的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矗立在農耕與遊牧文明的交界線,彈唱著一曲滄桑悲壯之歌

萬里長城


三、長城的四次修建,兩千年裡,延續著它防禦的使命

秦始皇打通了萬里長城,將匈奴人擋在了長城之外,本以為就可以讓帝國千秋萬代的延續。然而他不曾想到,長城或可暫時抵擋外敵,卻無法阻止內亂。萬里長城,見證了南方秦國的迅速瓦解,同時也在默默見證北方匈奴帝國在冒頓單于的帶領下,實現了統一和壯大。

一個強大而統一的遊牧帝國,已經不再是一道長城可以阻擋了。剛剛建立西漢帝國的劉邦,決定親率大軍征討匈奴,結果陷入了白登之圍。失敗了之後的大漢王朝,發現長城和軍隊都無法保護自己的帝國。被迫以和親的策略,對外隱忍,對內休養生息,凝聚國力。直到六十餘年後,漢武帝劉徹憑藉著帝國的的兩把利刃,衛青和霍去病,徹底打敗了匈奴,將昔日保護邊境的長城,遠遠的棄在了身後。

萬里長城矗立在農耕與遊牧文明的交界線,彈唱著一曲滄桑悲壯之歌

匈奴騎兵


此後經過西漢東漢四百年,長城一帶,再無戰事。

天下合久必分。中國進入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和社會動盪,拓跋氏帶領北魏重修部分長城,抵禦北方的遊牧民族。這是長城繼秦帝國之後的第一次大修建。

天下分久必合,隋朝統一中國後,北方突厥族正在崛起,所以長城又開始了第二次興建隋朝因為徭役過重,和秦帝國一樣,義軍四起,於是也匆匆滅亡。

唐帝國面對的最大威脅是突厥人,這是繼匈奴之後,中華民族第二次面對一個強大的遊牧帝國。然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中華民族迸發了強大的生命力,總是遇強則強。大唐帝國和西漢王朝一樣,他們放棄了長城的守護,而是縱馬北方,一直征服了整個草原和沙漠。和漢帝國一樣,對於一個積極奮發的王朝,用於防禦的長城被遠遠甩在了身後。

之後的宋朝,是一個保守的王朝。他們沒有漢唐的雄心壯志,最初只希望收復北方的燕雲十六州,恢復到長城的邊境,然而失敗後就放棄了努力,緊接著偏安南宋,歷經千年曾經作為國界的長城,被遠遠的丟在了金國的境內。

金國打敗了遼國,部分契丹人被趕到了長城以北,他們從不屈服。在茫茫草原上,蒙古部落也在崛起。為了防止北方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南下襲擾,金國開始了重修北邊的萬里長城。這成為歷史上第三次大規模的長城修建。

鐵木真統一了蒙古草原,隨後後強大起來的蒙古打敗了金國和南宋,在馬背上南征北伐中,他們只知道進攻,幾乎不知道防守,長城自然變成了一道無用的古城牆。

萬里長城矗立在農耕與遊牧文明的交界線,彈唱著一曲滄桑悲壯之歌

成吉思汗


元朝善於進攻而不善於治理,終於被朱元璋帶領的漢族農民起義軍所打敗。蒙古草原部落回到了分裂狀態,經常小股的南下侵襲大明帝國,防不勝防。為此,明朝進行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也是最後一次重建長城。東起鴨綠江畔,西至甘肅、青海。明代將北部長城分為不同的段落,歸屬不同軍事管轄,設置 9個軍鎮,分段來防禦。

當明帝國進入到了王朝的後期,德政不修,內憂外患,再堅固的長城,也無法保衛它的兒女。終於,被崛起的女真人打敗。大清帝國跨過了長城,用鐵蹄征服了北方的遊牧民族。長城再次失去了它的作用。

回望歷史,我們發現,當遊牧民族太過強大時,比如西漢的匈奴帝國和唐朝的突厥人,長城對於他們毫無用處。跨過長城,打敗強大的對手,就能成就一代偉大的帝國。

正如當初也有大臣建議唐太宗修建長城,唐太宗直接拒絕道:我要親率大軍,掃除沙漠的賊寇,保境安民,不想勞民傷財來修築長城。

《資治通鑑·唐紀九》中記載:“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 628)九月“乙未,突厥寇邊。朝臣或請修古長城,發民承堡障,上曰:突厥災異相仍,頡利不懼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功,亡在朝夕。朕方為公掃清沙漠,安用勞民遠修障塞乎!”

反觀很多修建長城的王朝,他們要麼像秦朝和隋朝那樣,因為傷民過重,匆匆滅亡;要麼像大明王朝一樣,暫時躲在長城背後的安寧享樂裡,加速著內部的腐化。

由此想起了魏武侯一次帶著吳起巡察西河前線時,看到一處有山河之險,大喜,認為是上天賜給魏國的寶地。吳起提醒說:國家的安寧,在德政和民心,而不在險要。是的,有德政和民心,縱使敵人來犯,大家齊心協力,以血肉長城保衛家園。反之,不修德政,失去民心,縱有長城天險,敵寇來了,也是很難抵擋的。因此,在軍事上,長城雖好,切勿貪念。

四、熱兵器時代,軍事長城呼喊出悲壯的絕唱,卻化作民族永恆的信仰

隨著冷兵器時代的結束,熱兵器時代的到來,長城正在失去它的防禦價值。這,也正預示著長城歷經幾千年的血雨腥風后,將告別自己的舞臺。然而,這最後的告別,卻是如此的悲壯淒涼。

萬里長城矗立在農耕與遊牧文明的交界線,彈唱著一曲滄桑悲壯之歌

長城抗戰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佔領了整個東三省。為了抵抗日寇佔領華北的野心,東北軍、西北軍還有中央軍,共計25萬將士,在1933年3月到5月間,與日寇在長城一線進行了激烈的民族保衛戰。然而,此時長城面對的,不再是草原遊牧民族的鐵騎和刀劍,而是日寇的飛機大炮。在慘烈的炮火中,長城防線逐次被日寇撕開,在付出了慘痛的傷亡代價後,全線淪陷。

長城抗戰之後,長城在熱兵器時代,結束了自己在軍事防禦上的使命。

然而,以這次長城抗戰為背景,拍成了日後風靡一時的愛國電影《英雄兒女》。電影的片頭曲,就是今天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尤其是那句“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日後風靡全國,很多抗日部隊自發的將其定為軍歌,鼓舞部隊士氣。血肉長城,團結一致,從此流進了我們民族的血液裡,一直到今天。

萬里長城矗立在農耕與遊牧文明的交界線,彈唱著一曲滄桑悲壯之歌

國歌傳遞著我們的長城精神


五、和平年代的長城,成為了一道述說中華民族獨特文化的風景

今天的萬里長城,已經告別了過去的血雨腥風,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每年接待著全世界的遊客,展示著中國古老燦爛和勤勞堅韌的文明。

細心的遊客,可能會問:在全世界所有歷史悠久的國家裡,提到宏偉高大的古建築。比如埃及有金字塔,意大利有羅馬鬥獸場,印度有泰姬陵,然而提到中國古代的宏偉建築,我們似乎想到的只有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矗立在農耕與遊牧文明的交界線,彈唱著一曲滄桑悲壯之歌

印度泰姬陵


在全世界所有燦爛的古文明裡,他們把傑出的工程藝術,財力和民眾的血汗,用來打造的幾乎都是用於宗教信仰的宏偉建築,和一部分用於貴族享樂的場所。而唯有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耗費無數人力和財力甚至犧牲了很多生命,用來打造了一座保衛家園的萬里長城。這是一個無比務實的民族。

今天我們踏足長城,看到腳下那些長滿青苔的巨石,穿過歲月,彷彿看到那個沒有吊機和貨車的年代,一群群光著膀子汗流浹背的壯漢,他們肩扛手推,齊聲吆喝著,一步一步,把巨石從山腳艱難地搬到山頂,然後耐心地打磨每一塊巨石,一點一點的,在群山荒野上,砌起了這座綿延萬里的長城。正如陸游這首詩裡描繪的場景

古築城曲·築城聲酸嘶

築城聲酸嘶, 漢月傍城低。

白骨若不掩, 高與長城齊。

這是多少人的付出,這是多少代的努力,

不是一個勤勞堅韌的民族,他們怎能扛起這萬里長城的厚重。

萬里長城矗立在農耕與遊牧文明的交界線,彈唱著一曲滄桑悲壯之歌

2002年小布什夫婦遊長城


中國是一個築起長城的民族,他們擋住了遊牧民族的馬蹄和彎刀,在長城的裡面,安靜的耕種繁衍,積累起來了燦爛的農耕文明。多少強大的帝國,他們不要長城圍起的邊界,他們在野心中窮兵黷武,最後分崩離析。多少燦爛的文明,他們沒有居安思危,毀在了野蠻的屠刀下。

所以這是一個愛好和平隱忍智慧的民族

中國不是一個活在宗教信仰的國度,也不是一個只會享樂的國度,更不是一個充滿野心肆意殺伐的國度,而是一個務實勤勞愛好和平的國度。正是這座萬里長城,和長城背後所蘊藏的這些精神文化,才讓中華民族成為四大古文明裡唯一延續的文明。

終!


備註: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即刪

參考資料:

史記

《資治通鑑·唐紀九》

《史記匈奴列傳》

呂思勉著《中國通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