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出口的產品全部轉內銷,人民幣購買力是否會提高?

這個問題看似一個簡單的問題,但是實際上這裡面涉及的內容還是比較豐富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分析一下。

第一、人民幣的購買力可以分為對內購買力和對外購買力。

人民幣的購買力分為對內和對外。對內購買力,就是單位人民幣能夠購買到的商品,比如拿十塊錢可以買到三斤白菜,20塊錢可以買到一斤豬肉,這是人民幣對內的購買力。

除了對內購買力之外,人民幣還有對外購買力,對外購買力的多少要看人民幣跟外幣的匯率。比如同樣是10塊錢,在國內可以買到3斤白菜,但是兌換成美元之後大概是1.4美元,這個錢在美國有可能只買到半斤白菜,如此一來,人民幣對外的購買力就會降低了。

如果中國出口的產品全部轉內銷,人民幣購買力是否會提高?

第二、如果所有出口的產品全部轉內銷,短期人民幣對內購買力有可能會增加,但從長期來看,購買力也不會有太大幅度增加。

人民幣的對內購買力跟兩方面有關,一個是貨幣的供應量,另一個是商品的供應量。

通常情況下,如果貨幣的供應量增速跟商品供應量的增速保持同步,那麼人民幣的購買力就會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但假如短期之內將所有的外銷產品轉內銷,而人民幣的供應量沒有相應的增加,那麼當市場的商品增多了,對應的價格就會下降,這樣人民幣的購買力就會得到提升。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假如現在國內市場有100萬億人民幣,對應的國內市場供應的商品數量大概是10萬億件,那麼對應的每件商品的平均價格大概10塊錢人民幣。假如現在在人民幣供應量沒有增加的前提下,國內市場的商品從10萬億件增加到了15萬億件,其中的5萬億件是由外貿出口轉化過來的,那麼市場商品平均每件的價格就會降低到6.6元。

假如一個人有1000塊錢,原來他可以買100件的商品,但把所有的外貿出口商品轉成內銷之後,市場供應增多了,價格降低了,那麼他1000塊錢就可以買到151件商品,相當於人民幣的購買力增加了50%。

但這種購買力可能維持的時間不會很長,因為市場本身有自己的調節,當企業覺得價格太低沒有利潤空間,甚至處於虧損的情況下,很多企業有可能把庫存賣完之後就不再生產了,這樣時間一長市場供應的商品就會減少,慢慢的商品的價格就會逐漸上升,最終達到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所以最終人民幣對內的購買力也不會有太大幅度的上升。

如果中國出口的產品全部轉內銷,人民幣購買力是否會提高?

第三、想要提高大家的購買力,更關鍵的是要提高大家的收入,而不是將外貿出口產品轉內銷。

前面我們也提到了,如果大量的外銷產品轉內銷,短期之內可以提高大家的購買力,但從長期來看,因為商品供應減少,人民幣的購買力還是會恢復到正常的狀態的,所以將外銷產品轉內銷並不是提高大家購買力的根本措施。

要提高大家的購買力,我認為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大家的收入,降低大家的開支。而目前我國居民的購買力之並不是很強,雖然我國擁有14億人口,但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卻比3.7億人口的美國還少,這裡面我認為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房價束縛了大家的消費能力。

如果未來房價降低了,大家用於支付房價的成本降低了,大家就會有更多的錢用於購買其他東西,這樣大家的購買力就會增強,企業生產動力也會更足,對應的社會的消費也會得到增長,這對於促進內需是非常有幫助的。

如果中國出口的產品全部轉內銷,人民幣購買力是否會提高?

第四、想要把所有外銷轉內銷,根本不現實。

目前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外貿進出口,2019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1.54萬億人民幣,其中出口17.23萬億人民幣,進口14.31萬億人民幣,貿易順差2.92萬億人民幣。

目前出口貨物佔我國GDP的比重已經達到17%,出口成為了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同時貿易的出口也可以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創造更多的財政收入。

除此之外,通過貿易出口可以創造很多外匯,這對於我國進口也是非常有幫助的,畢竟目前我國很多東西都需要依賴進口,比如芯片,比如石油,比如礦產等等,如果沒有外貿出口沒有外匯,那我國是很難購買到這些東西的。

所以想要把外貿出口全部轉為內銷是不太現實的,而且也是行不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