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在惡與正義的區間裡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賈靜雯等人領街主演的臺灣都市劇,從媒體新聞,家庭,社會輿論的角度看待我們印象中所謂的壞人壞事。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都不會承認自己的所作所為有一丁點的過錯,在人們的陳舊觀念裡,我們的所作所為皆為替天行道即為正義。那麼什麼是正義,什麼是惡呢?我們與惡的距離是多遠呢?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在惡與正義的區間裡

正義,在百度詞條中是社會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倫理學政治學的基本範疇。在倫理學中,通指人們按照一定的道德標準所應當做的事,也指一種道德評價,即為公正。在劇中,李曉明在影院無端槍殺9名觀影人群,之後李曉明被捕入獄,從而牽扯出一系列的劇情。社會群眾視李曉明為毒瘤,受害者家屬痛恨李曉明,李曉明一家也因為社會輿論無限升級而活的小心翼翼,妹妹輟學,父親終日醺酒,維持一家生計的麵店也因此倒閉,在之後的兩年中,一家人只能躲在暗無天日的房間中度日如年。因為一出門就要面對大眾的譴責,為什麼會養育出這樣一個孩子來禍害社會,為什麼作為父母家人不管教好自己的孩子.......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在惡與正義的區間裡

從三方觀點來看,誰都沒有錯。李曉明的家人在事情發生之前並不知道自己養育了那麼多年的孩子會變成一個殺人犯,事後他們能做的事情微乎其微,他們也不能挽回逝去的九條鮮活的生命;而作為社會大眾來說,他們也沒有錯,當我們生活在和平時代下,突如其來的命案足以讓人恐慌,他們有權利發表自己的言論來舒緩害怕的情緒;受害者家屬更沒有錯,因為一場突發的事情讓九個家庭支離破碎,從此之後陷入無盡的深淵。那錯的是誰?是潛藏在我們內心深處與惡的近距離。我們常在無形中傷人而不自知,我們一直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確的。社會群眾一直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來評價一件事情的對與錯,但卻不知道這件事情背後的因果關係,只要是自己所認為的正確即為正確,正如當今時代下的網絡輿論,眾多網友只要看到事情剛開始的一點苗頭便開始在網絡上發表自我看法和觀點,對於後果,從來沒有人去計較是好是壞,廣大網友需要的只是一個結果。2016年,喬任梁在微博上被爆出自殺的消息,消息發酵的開始,有某知名網友爆料,其死因為過度娛樂,該爆料一出,眾網友罵聲一片。諸多類似於我之前就覺得這個人怎麼怎麼樣等等的言論。事情發展到高潮時,喬任梁公司給出的解釋是其死於自殺,死因抑鬱症。對於一位去世的人,無論其生前如何,我們都應抱有緬懷之意。惡,就在我們身邊,當你提筆寫下一個你完全沒有接觸過的人的種種言論,就是惡。諸如此類的惡意言論,還有很多。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在惡與正義的區間裡

而李曉明的家人,看似較為無辜的家庭,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他們完全沒有能力抵抗,只能默默承受。很多人會說,他們也沒有想到過自己的孩子會是一個殺人犯,他們有什麼錯呢?但有數據表明,大多數罪犯的源頭是原生家庭。對於李曉明來說,父母強迫他選擇自己不喜歡甚至厭惡的專業,沒人關心他的想法,沒人和他談談,遇到事情要怎麼解決。害怕外界的一切,在兩年的監禁期內,拒絕和任何人交談。但等自己想明白的時候,可以解決事情的時候,他迎來了槍決處刑,沒有留下隻言片語離開了世界。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在惡與正義的區間裡

我們與惡的距離,真的不遠。我們每天的所作所為,所聽所講,都在惡的邊緣徘徊。沒有誰是絕對的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