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經營茶葉獲利的益陽福昌藥號

汪勇

抗戰勝利前夕,因戰局影響,茶葉滯銷,加上國民黨政府不但不致力茶葉復興,反而增收茶稅茶捐,茶葉經營艱難,茶農毀茶種糧,茶廠停產,就連在安化經營最久、資本最為雄厚的“西幫”(山西、陝西、甘肅等地駐安化的茶商)也紛紛離開安化,回到原籍,安化茶產業日益蕭條。就在這個時候,益陽一家著名的藥號,竟然跨界經營,做起了茶葉生意,而且大獲盈利,這家藥號就是福昌藥號。

舊時,社會上有“無江西人不成藥鋪”的說法,益陽亦如此。新中國成立以前,江西人在益陽開的藥鋪有40多家,福昌藥號是其中的佼佼者。

福昌藥號的創始人陳鳴九是一個傳奇人物,14歲時經同鄉介紹離開老家江西清江縣,到南縣全盛藥號學徒。出師後,幫工多年,後到益陽陳廣生藥店負責批發購銷業務。陳有四兒一女,老大陳祿元,14歲起在津市協和生藥店學徒、幫工,擅長藥材的保管儲存,對藥物真偽優劣的鑑別也很內行;老二陳壽元,13歲起就在益陽泉交河同仁泰藥店學徒,後轉回益陽,跟父親一道到陳廣生藥店幫工,不但切藥、製藥、熬膠的手藝好,而且頗有膽識和經營頭腦;老三陳文元,年少聰穎,惜18歲因病早歿;老四為女兒陳淑雲;老五陳俊元,熟悉各地中藥材產銷情況,為人靈活,長袖善舞。

1937年,益陽聶裕泰藥店營業失利而倒閉,陳鳴九即籌集資金,將聶裕泰全部設備和底貨承頂下來,在益陽魏公廟設立門面營業,成立福昌藥號。陳鳴九自任經理,掌管全盤;陳祿元負責藥材購銷;陳壽元專制膠丹丸散;陳俊元專在外地採購藥材,全家數口,組成一個完整的班底。前店後坊,招收學徒38人,精心研製成藥,開拓銷路。

福昌號的膠丹丸散選料認真,依古方適當增減化裁,精心炮製,極受歡迎;炮製牛黃解毒丸,原料選用非洲進口犀牛黃;擂制眼藥,則選珍珠、瑪瑙、琥珀、麝香、冰片等“八寶”精製。冬令補品,驢膠、龜膠、養心丸、補氣丸等均以上等藥材監製;虎骨酒、鹿茸酒則以山西汾酒為底,另加冰糖等配製。對於配方常用藥,如黨參、川芎、當歸、白芍、肉桂、甘草等,都用道地上品。尤其講究做工,熟地切片如紙薄、黃芪切成似柳葉,每道工序都不馬虎。

門市是宣傳的窗口,福昌藥號注重門市生意。每逢冬季來臨,福昌藥號都定好日子,在門市公開宰殺驢、鹿,示信於眾,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顧客進店,接待熱情,服務周到,有問必答。取藥時,夥計按處方依次檢藥,邊檢邊念,顧客聽清藥名和份量,自己也不會出差錯。檢藥完畢,按處方復對一次,並把藥扒開讓顧客看看成色和品質,儘量做到讓顧客滿意離店。

這樣,福昌藥號童叟無欺的名聲逐漸傳開了,在社會上很有信譽。批發生意由益陽周邊的四個鄉擴展到更遠的三堂街、武潭;安化的東坪、小淹、煙溪;新化的琅塘及南縣、華容、沅江、漢壽等地。由於業務日益發展,獲利大増,乃在益陽增設一個門市,在安化、桃江以及長沙、湘潭開設分店,在西安開設福記藥莊,在漢口開設福昌藥店,在廣州開設永泰和藥行,還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昆明、蘭州、重慶等大商埠設有專駐藥莊。各地駐莊人員既負責收購當地藥材,經銷本店成藥,又互通信息,及時掌握市場情況。各莊購進藥材,按總店統一規定篩選分出等級,分類成裝打捆運回益陽,或轉運其他地區銷售。一則減少運輸費用,二則運回的藥材可直接加工,無須再選,減少了損耗。各地藥材統一運輸和歸集,山西、甘肅、陝西、北京、天津藥材到漢口集中,四川藥材在重慶集中,浙江藥材在杭州集中,江西藥材則在樟樹集中;可供出口的藥村材,則一併彙集廣州口岸;總店所需藥材,由各地轉運長沙集中,上輪船運回益陽。

抗戰勝利前夕,陳壽元在安化的小淹、東坪、煙溪等地瞭解中藥銷售情況時,發現當地茶葉大量積壓,茶行歇業,從事茶葉銷售的西幫不見蹤影。長期在全國各地跑市場的他,看到西北市場茶葉奇缺,而安化茶葉又大量積壓。他意識到這裡面蘊藏著巨大商機。回到益陽,他立即向父親作了彙報。陳鳴九審時度勢,決定抓住有利時機,另開業務門路,在販賣藥材的同時,跨界經銷安化茶葉。

根據陳鳴九的安排,陳壽元組織人員從安化收購紅茶、磚茶,運往西安和蘭州等地銷售。當時安化茶價十分低廉,西北鬧“茶荒”,茶價奇高,銷售快而利潤豐厚。賣出茶葉後,他們又從西北各地購回甘草、當歸、麝香、鹿茸等各地名貴藥材轉運至廣州,向外商推銷。福昌藥號資本雄厚,膽子大,講信譽,在兵荒馬亂之際,硬生生殺出了一條路子,茶葉生意紅火,收穫了巨利。從開業到1949年,福昌藥號用12年時間,做成了業內巨擘,是益陽數一數二的大藥號。

新中國成立之初,福昌藥號主動放棄茶葉經營,迴歸主業。但其跨業經營茶葉而積累鉅額財富的故事,在我國商業史中算得上是一個可以上教科書的成功案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