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爺的“繪畫扮演”:變裝大佬的文化政治隱喻 | 張小玉

乾隆爺的“繪畫扮演”:變裝大佬的文化政治隱喻 |

@art張小玉

乾隆爺的“繪畫扮演”:變裝大佬的文化政治隱喻 |  張小玉

如果你想通過照片來了解一個人,那證件照肯定不如生活照和個性寫真照。畢竟前者一眼一眼太官方沒什麼個性顯露,後者就不一樣,它更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小情趣,你也能讀出照片背後一些蛛絲馬跡。古代表現一個人的肖像畫,也適用這個判斷。

今天,小玉就和大家聊一個表現不尋常人的不尋常繪畫:來自清代畫家郎世寧的名畫《平安春信圖》

《平安春信圖》與畫中人

乾隆爺的“繪畫扮演”:變裝大佬的文化政治隱喻 |  張小玉

郎世寧《平安春信圖》

《平安春信圖》是一幅紙本設色的卷軸圖,縱68.8cm,橫40.8cm。畫中表現了這樣的場景:在一片田園之景中,翠竹修長、在清風中微微搖動,寒梅還開著幾枝、星星點點的露出幾朵白花,近處幾處湖石玲瓏,背後小桌上整齊擺放著果品和文具,身後的山坡上,還有幾處花草點綴。中間一老一少兩位,文人打扮,舉止優雅。人與景相得益彰,分外清雅別緻。

如果不仔細再品,那這就是一幅尋常的文人中國畫。但背景處使用的大面積青藍色,卻不得不引人注目——因為能在中國古代使用這種顏色的,只有帝王,被稱作“帝青色”

乾隆爺的“繪畫扮演”:變裝大佬的文化政治隱喻 |  張小玉

青金石

青金石是一種礦物寶石,在東西方都屬於非常有牌面的珍貴原料。在西方藝術品中,只有宗教中的聖母形象才允許使用青金石顏料來繪製;而在中國《石雅》裡也有記載,天青色被形容成和藍天星辰一樣明麗燦爛的顏色。可見青金石經常被賦予了上天威嚴崇高的象徵意義,因此,形容皇家宮殿“金碧輝煌”,指的就是青金色。

因此,《平安春信圖》中那片藍色也被稱為是“帝色青”,皇家的“琉璃瓦”建築也是這種顏色,和天空的澄藍分外和諧。這樣看來,能在一幅畫中使用皇家專用色,便可知這畫中人絕非池中物——是的,這兩位一個是康熙皇帝,一個是乾隆皇帝。

這為什麼不是常規的“帝王圖”?

乾隆爺的“繪畫扮演”:變裝大佬的文化政治隱喻 |  張小玉

《平安春信圖》局部

準確的說,這畫中的乾隆爺,應該叫做太子弘曆。至少在當時作為雍正皇帝的他爹面前,他還不能直接冠名皇帝。畫中右側的是弘曆,左側的是康熙皇帝。這兩個人有著明顯的身份等級差異,這從他們的身體姿態就能讀出來:左側的年長者身材高挑、身形筆直、神情肅穆,右側的年少者微微屈身側向長者、臉上表情略帶謹慎、雙手恭恭敬敬接過長者遞來的一束梅花。無論是位置、表情還是高低大小,都能明顯表現出從屬地位。

不過,有很多欣賞者在初識這幅畫時,都表現出了疑惑,這其中最大的一個疑問就是:這幅畫為什麼和我們尋常看到的帝王“御容畫”差別這麼大?

乾隆爺的“繪畫扮演”:變裝大佬的文化政治隱喻 |  張小玉

康熙御容畫

乾隆爺的“繪畫扮演”:變裝大佬的文化政治隱喻 |  張小玉

乾隆御容畫

御容畫,是一類專門表現皇帝各種形象的繪畫題材。最經典、最莊重的當然是“朝服像”,屬於帝王的標準像,類似於我們現在的身份證照,用於正式外宣場合的。除了朝服像,還有很多表現皇帝歲朝、戎裝、行圍、筵宴等場合和裝束的繪畫題材,算是半日常生活的擺拍。據說郎世寧為皇帝畫“御容”,好像正是起於弘曆。

乾隆爺的“繪畫扮演”:變裝大佬的文化政治隱喻 |  張小玉

郎世寧《乾隆皇帝大閱圖》,御容畫

不過,這些御容畫說到底,都還是要在畫中人的衣著穿戴、行為舉止等處充分體現出皇帝至高無上的身份,比如肖像一定要是正面、身穿金色龍袍、坐騎一定要是血統好馬…而且功能和擺放場合也非常明確:隋唐之後,供奉御容像有了嚴格傳統,要麼在宮中的別殿要麼在廟宇。但這幅《平安行樂圖》卻完全不同

首先,它存放的地點是紫禁城裡的“養心殿”,這是皇帝的行政中心、在這裡面見大臣、處理各種政務的地方,這幅畫不僅給宮內群臣欣賞,更是自己天天會看的。說白了,應該具有一定暗示他人和自己養心的意思;另外這幅畫有三個版本,還有一幅存放在“三希堂”,這裡是熱衷收藏的乾隆皇帝放收藏藝術品的地方,也是鑑賞書畫、提拔之處,可謂還有政治上的審美考慮。

乾隆爺的“繪畫扮演”:變裝大佬的文化政治隱喻 |  張小玉

藏於三溪堂的另一版本《平安春信圖》

其次,《平安春信圖》中的人物穿著裝扮太“另類”了:他們不僅沒穿象徵帝王的龍袍,甚至不是代表清朝統治者民族和政治意味的滿清服裝,而是穿著漢民族儒士文人的衣服,還梳著漢人的髮髻樣式而非滿人的辮子。

因此,這幅畫不算是經典的御容畫,而是一種非正式性的繪畫種類“行樂圖”。而這時,一個更大的疑惑向我們襲來:為啥這麼注重禮儀的滿清皇帝,竟然會穿漢服入畫?

圖像的文化政治隱喻

乾隆爺的“繪畫扮演”:變裝大佬的文化政治隱喻 |  張小玉

《平安春信圖》另一版本

乾隆皇帝一生欽慕漢族文化,還特別愛穿漢服,在《平安春信圖》中,皇帝彰顯了自己的這一“漢服愛好者”屬性。可實際上,這在清朝皇帝中很罕見,甚至在對待服裝上清朝有明確的規定,那就是全國大範圍的“剃髮令”和“易服令”。

可以說,在服飾和髮飾上的改變,是一種禮儀意味之下明確的政治壓制。皇帝不僅換了服裝,還在繪畫中使用了竹和梅的意向。被稱作“歲寒三友”的松竹梅,是寒冷氣候下也能保持頑強生長的植物,這種富有生命力和堅毅精神的意向在繪畫中出現,明確象徵了中國傳統文人的高潔品格。再加上畫中小桌上的東西,都與儒家文化和儒士文人有關。那麼皇帝本人,為什麼要通過“變裝和扮演”,在繪畫中使用大量傳統的、極富象徵意味的中國傳統象徵符號呢?

乾隆爺的“繪畫扮演”:變裝大佬的文化政治隱喻 |  張小玉

《平安春信圖》局部

這是一種“圖像的隱喻”:

一方面,使用中國漢民族傳統文人的文化符號,意味對這種文化合理的掌握與佔用,也是種安撫文人很浪漫的手段,象徵清代帝王會繼續弘揚傳統文化、保持對傳統藝術的審美鑑賞,同時也暗示朕會親民愛民、保持品格;另一方面,畫中弘曆手中接過了父親雍正遞來的梅花,梅花的開放預示春天的到來,也就是一個嶄新的統治者時代即將到來,告訴世人這是一種正統的“傳承”,是皇權的交接。而畫的名字“春信”二字,正有乾隆爺承襲天命的意思。

結語

這幅畫,據說是乾隆登基之前就繪製的,不過能這麼大膽的暗示皇位交接,也自然是受到了雍正的默許。而畫中沒有款印,卻有一段後來乾隆皇帝自題的詩文:“寫真世寧擅,繢我少年時,入室皤然者,不知此是誰?壬寅暮春御題。”題文的時候已經是1782年的乾隆四十七年了,當時的皇帝已是年入古稀的老人,也許回望曾經的帝位更迭之路以及和父親曾經共品春色的時光,不禁感慨光陰荏苒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