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書法碑帖結合,奇趣橫生,讓康有為等人佩服

晚清民國有位書法大家,叫沈曾植。他是著名的學者、詩人,同時還是書法家。浙江嘉興人,字子培,晚號寐叟。光緒六年進士,歷官總理衙門章京等職。他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以“碩學通儒”蜚振中外,被譽為“中國大儒”。王觀堂先生在《沈乙庵先生七十壽序》譽其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第一人”。

他的書法碑帖結合,奇趣橫生,讓康有為等人佩服

沈曾植

沈尤以書法及理論最為精湛。他的行草一絕,大氣老辣,彰顯其性格和道德水準,以及為人之師表的作風。是康有為、王蘧(qú)常等人敬佩的良師益友。

1

沈曾植31歲那年,結識了23歲的康有為。康有為公車上書後,保守派要收拾他。正是沈曾植給康有為支招,讓他假裝沉迷金石,以騙過這些腐朽的老大臣。因為沈喜歡包世臣的《藝舟雙楫》,便讓康寫一部《廣藝舟雙楫》,康有為多有才,真的就寫出來了。康有為寫完《廣藝舟雙楫》影響力劇增,人也變得輕飄飄,有一回沈曾植不高興了: “你再讀十年書跟我談書法還差不多”!康有為立刻“慚而退”。所以康有為這輩子沒服過誰,就服沈。

他的書法碑帖結合,奇趣橫生,讓康有為等人佩服

沈曾植書法 下同

沈曾植有次回鄉時,遇到毛遂自薦的17歲的王蘧常,他發現這個小夥子是個學書法的好苗子,便把自己的學書經驗講給他,二人成了忘年之交。王蘧常把視沈師為大神,王以碑法寫章草,開啟了一條前無古人之路,後來成為一代章草大家,除了自身的勤奮和天賦,也離不開沈寐叟的指引。王蘧常在《憶沈寐叟師》說:“先生生前先以書法為餘事,然刻意經營,竭盡全力,六十四歲後始意寫字。至七十三歲去世,用力極勤,遂卓然成為大家。”

2

沈曾植家學深厚。其祖父沈維鐈,是曾國藩的老師,進士出身,官至工部左侍郎,人稱“小湖先生”。在沈曾植8歲時,其父沈宗涵就去世了,家道衰落。他從小跟母親誦讀唐詩,通音韻之學。雖然家貧,但讀書一日不落下。在恩師長兄的指導下,立下了“修身治國平大下 ”的大志。

他的書法碑帖結合,奇趣橫生,讓康有為等人佩服

沈曾植天資高,富於理想,性格內斂,毅力堅定。他之所以有大學問,除了天賦,就是善於學習。他不僅讀書期間刻苦學習,工作後更是把學習當成必修課,沈能學到什麼程度呢?在刑部工作,通讀古今律法;在外交部工作,為了跟俄羅斯打交道,把遼金元史讀了個底朝天;40多歲,伺候生病的母親,幾年時間居然把醫學也給讀通了。這樣的學習力真讓人敬佩!

3

沈曾植書法取法廣,融合漢隸、北碑、章草,體勢飛動朴茂,創造了奇峭博麗的沈體書法。沈曾植以草書著稱,他的草書勢如破竹,生動流麗。

他的書法碑帖結合,奇趣橫生,讓康有為等人佩服

沈曾植的書法碑帖結合。他早年為了科舉,習館閣書法;中年精帖學,取法黃山谷和包世臣;晚年由帖入碑,嗜張裕釗;後又融南北書流於一體。他寫字強調變化,抒胸中之奇,受到當時書法界的推崇,海內外求其字者頗多,在臨終前數小時仍握筆寫書。

4

沈曾植自稱“書學深而書功淺”,晚年遍臨碑帖以彌補“書功淺”。他的書學思想帶有濃郁的碑學特徵。 他和康有為素有交誼,而論書卻有很大的不同。沈曾植學碑“但問其字之佳不佳,不問其漢魏隋唐碑”,就學習書法而言,沈比康實事求是的多。

他的書法碑帖結合,奇趣橫生,讓康有為等人佩服

章士釗說他的書法:“奇峭博麗”;曾熙曾評:“餘評寐叟書工處在拙,妙處在生,勝人處在不穩。”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書學》中把沈曾植列為“帖學”的殿軍人物,評論他的書法:“專用方筆,翻覆盤旋,如游龍舞鳳,奇趣橫生。”他在書法上還善於探索與突破,關於運筆, 他主張“因所書之宜適”,這點和傳統運筆用腕的觀點不同。沈曾植的書法藝術還影響和培育了一代書法家,如於右任、馬一浮、王蘧常等,為書藝的傳承作出了重要貢獻。

他的書法碑帖結合,奇趣橫生,讓康有為等人佩服

沈曾植人生最後一段時間隱居在上海,以詩書遣日。生活並不好過,於是以賣字為生,一時間 “海內外輦金求書者穿戶限焉”。他流傳至今的很多作品,大多為最後幾年所寫。晚清與民國,多少豪傑,沈曾植就是其中一位。他的學術和書藝,是他留給後人永恆的精神遺產。你喜歡他的書法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