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都洛陽的“十三個朝代 ”

洛陽是中國八大古都之首,從第一個王朝夏朝到中華民國先後有“十三個正統王朝”定都洛陽,是中國歷史上定都時間最長、定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

我們常說“一部河南史,半部中華史”,如果從夏朝開始算則是“一部洛陽史,半部王朝史”。

夏都斟鄩

夏朝(前2070~前1600 )是中國歷史上記載的第一個朝代,我們今天所說的華夏就來源於夏朝。

夏朝的主要統治範圍包括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山東、安徽和湖北北部,也就是傳統中原地區,其核心區域是河南嵩山周邊地區。

根據史書記載夏朝的太康、仲康、夏桀等在公元前1735年-公元前1540年建都洛陽斟鄩,經過考古發掘今天的洛陽二里頭就是史書中的夏都斟鄩,2019年國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項目“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在洛陽二里頭開館。

建都洛陽的“十三個朝代 ”

夏都洛陽部分史書記載:

《竹書紀年》記載:“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

《史記·夏本記》雲:“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括地誌》雲:“故鄩城在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里,蓋桀所居也。”

《史記·吳起列傳》言:“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

商都西亳

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也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文字記載的王朝。

商朝開創了輝煌的青銅文明,並系統性的創造了文字“甲骨文”,形成了一系列的禮儀制度等,為後世所繼承。

商湯在攻佔夏朝都城二里頭後,在距離二里頭六公里的地方建立都城並登基稱帝,這個地方就是今天的洛陽偃師商城遺址。

建都洛陽的“十三個朝代 ”

商都洛陽的部分記載:

《漢書》偃師屍鄉,故殷湯所都者也

《三家注史記》河南偃師為西亳,帝嚳及湯所都,盤庚亦徙都之。”

《元和郡縣圖志》 偃師縣,本漢舊縣,帝嚳及湯盤庚並都之。

《括地誌》毫邑故城在偃師縣西十四里,商湯之都。

西周成周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洛陽孟津大會諸侯,攻取商朝首都朝歌;隨後,周武王登嵩山祭祀天地,宣告周朝建立;在洛陽舉行“定鼎”儀式,宣告洛陽為周朝首都。

周朝第四位天子周昭王在攻打楚國時兵敗身死,新繼位的周穆王在南鄭修建宮殿,周穆王之子周共王遷都南鄭,其後六位周天子雖多次遷都但都在關中。

西周根據《竹書紀年》記載共有281年“武王滅殷,歲在庚寅,定鼎洛邑,至幽王二百五十七年,共二百八十一年。”

建都洛陽的“十三個朝代 ”

武王營度邑以定鼎,周公相成王營成周以建周

西周建都洛陽部分記載:

《漢書》曰:昔者周公營洛邑,以為在於土中,諸侯藩屏四方,故立京師。

《後漢書》:昔周公營洛邑以寧姬,光武卜東郡以隆漢

《晉書》 :昔周公營洛邑,蕭何造未央

《周書》:周公將致政,乃作大邑於洛,北因邙山,以為天下之湊也。

《元和郡縣誌》:河南府,三代皆為都邑,周公營之為成周。

東周王城

公元前771年,陝北的犬戎攻佔西周首都鎬京,周幽王被俘身死,西周滅亡。原太子宜臼在諸侯的擁立下繼位是為周平王。周平王繼位時的關中大部分地區已被犬戎佔領,因此平王復遷洛邑,自此五百年周朝首都定於洛陽。

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諸侯爭相稱霸,戰國時期諸侯相互攻伐。

東周時期雖然諸侯勢大,戰爭貧乏,但這一時期卻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思想最為活躍。在舊有禮制“禮崩樂壞”之時,新的思想“百家爭鳴”,誕生了老子、孔子、墨子等一大批光照古今的思想家。因此東周被稱為中國的“軸心時代”(軸心時代指人類精神領域的飛躍)。

建都洛陽的“十三個朝代 ”

天子駕六博物館

東周建都洛陽王城部分記載:

《史記》平王立,東遷於雒邑,闢戎寇。

《冊府元龜》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徙雒邑

《尚書正義》 平王立而東遷洛邑

漢都雒陽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山東定陶稱帝,國號漢,定都雒陽。

公元25年劉秀在今河北柏鄉稱帝,國號漢,定都雒陽。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大一統王朝,開創了“漢武盛世、文景之治、昭宣中興、建武盛世、明章之志和永元之隆”,是中國盛世最多的朝代。

劉邦開創的漢朝主要定都長安,劉秀開創的漢朝主要定都洛陽,因此又分別稱為西漢和東漢,而洛陽則同時是兩漢開國首都。

建都洛陽的“十三個朝代 ”

公元166年,羅馬使者到達洛陽

西漢定都洛陽曆史記載:

《史記》:天下大定。高祖都雒陽,諸侯皆臣屬

東漢定都洛陽曆史記載:

《後漢書》:冬十月癸丑,車駕入洛陽,幸南宮卻非殿,遂定都焉。

曹魏都洛

魏國(220年 —265年)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由一代梟雄曹操奠定基礎,到曹丕時正式建立,定都洛陽。

我們常常說魏蜀吳三分天下,但其實還有一句話叫“三分天下,魏得其二”。

曹魏創造了輝煌的文化科技成果,在選拔人才上推出了“九品中正制”,以“三曹、竹林七賢”等為代表的文人創造了豐碩的文化成果,思想方面誕生了玄學。

建都洛陽的“十三個朝代 ”

曹魏定都洛陽史書記載:

《三國志》十二月,初營洛陽宮,戊午幸洛陽。

《元和郡縣誌》魏文帝受禪亦都洛陽

魏禪晉,都洛陽

西晉(266年 —316年),是漢朝以後中國第二個大一統王朝。由於晉朝是通過內部權力鬥爭而逐漸取代曹魏的,因此晉朝與曹魏在很多方面都是一脈相承的。

公元263年魏(實為晉)滅蜀漢,公元280年晉滅吳,結束了自董卓入京以來將近百年的亂世,開創了又一個盛世“太康盛世”。

建都洛陽的“十三個朝代 ”

晉朝建都洛陽記載:

《晉書》:即洛陽宮幸太極前殿

《太平寰宇記》:晉受禪,又都洛陽,司州不改。

北魏遷洛

北魏(386年—534年),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結束了中原地區持續百年的五胡亂華。

北魏建立之初定都盛樂、398年遷都平城、493年遷都洛陽。

洛陽在軍事上是南北對峙的前沿陣地,在文化上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區,在地理上是各民族交融中心。因此遷都洛陽被認為是北魏徹底結束五胡亂華,促進民族融合和國家統一的關鍵。

北魏遷都洛陽後,洛陽城規模達到100平方公里,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都城;洛陽地區人口達到百萬以上,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超過百萬人口的城市;同時北魏洛陽城開創的“建中立極、宮城皇城郭城結構、裡坊制度”等等被後世長安城、北京城和日本京都等城市所繼承。

著名文史學家餘秋雨先生對北魏評價說:“從這裡我們走向盛唐

建都洛陽的“十三個朝代 ”

北魏遷都洛陽記載:

《隋書》孝文徙都洛邑

《通典》孝文遷都河洛,定禮崇儒。

隋都洛陽

公元581年隋煬帝接受其外孫北周靜帝禪讓,建立隋朝;公元589年滅陳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三個大一統朝代;公元604年,隋煬帝繼位,遷都洛陽。

隋朝在制度上開創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在經濟上實現了巨大繁榮,並首次出現了“萬國來朝”的盛事局面。《隋書》記載:“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 八里,列為戲場。”

同時,隋朝修建的以洛陽為中心北通涿鹿(北京),南通餘杭(杭州)的大運河,成為中國自隋唐以至明清的國家命脈。此後,中國曆朝歷代的首都皆位於大運河沿岸,通過大運河將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串聯起來。

建都洛陽的“十三個朝代 ”

隋朝建都洛陽記載:

《隋書》煬帝即位,遷都洛陽

《隋書》上自伊闕陳法駕,備千乘萬騎,入於東京

唐都洛陽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又一個大一統中原王朝,盛唐和強漢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

“萬國朝天中”、“勢據萬國尊”、“千官肅事萬國朝宗”等詩詞真實的反映了盛唐君臨四方的氣勢。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繼承隋朝以洛陽為東都;公元621年,唐高祖下詔廢除東都;公元626年,唐太宗繼位以洛陽為東都洛陽宮;唐睿宗光宅元年以洛陽為神都;唐玄宗時以洛陽為上都;

建都洛陽的“十三個朝代 ”

唐朝建都洛陽記載:

《新唐書》東都,貞觀六年號洛陽宮,顯慶二年曰東都,光宅元年曰神都,神龍元年復曰東都,天寶元年曰東京。

《通典》:洛州,凡周、漢、魏、晉、後魏、隋,至於我唐,併為帝都。

唐禪梁,都洛陽

公元907年,唐朝最後一位皇帝唐哀帝在洛陽金祥殿舉行禪讓儀式,後梁太祖朱溫繼位,後梁建立定都洛陽,以開封為東京。

自公元755年爆發安史之亂以來,唐朝在內憂外患下終於走下了歷史舞臺,一個新的時代隨著後梁的建立而到來。

建都洛陽的“十三個朝代 ”

後梁建都洛陽記載:

《舊五代史》宜升汴州為開封府,建名東都,其東都改為西都

《新五代史》升汴州為開封府,建為東都,以唐東都為西都。

滅後梁,復建唐

公元883年沙陀人李克用幫助唐朝收復長安,被封河東節度使,割據一方;公元923年,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滅後梁,沿用“唐”國號,定都洛陽。

後唐是五代時期最強盛的朝代,被譽為“五代領域,無盛於此者”。

後唐北擊契丹,南服吳楚,因此又有:“時梁晉吳蜀四分天下,後唐以一滅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

建都洛陽的“十三個朝代 ”

後唐定都洛陽記載:

《舊五代史》:唐同光元年,莊宗平梁,遷都於洛陽。

後晉滅後唐,初都洛陽

公元936,面對後唐末帝李從珂的“削藩”威脅,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起兵反唐,攻佔洛陽,遂定都,是為後晉。

建都洛陽的“十三個朝代 ”

後梁定都洛陽記載:

《舊五代史》:至晚,車駕入洛。唐兵解甲待罪,皆慰而舍之。甲申,車駕入內,御文明殿受朝賀,用唐禮樂。

歷代都洛總記

洛陽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有“正統意義”的都城。

中華上下五千年,煌煌二十四史記載朝代三十個,其中建都洛陽者有十四。

再以廣義上的大一統王朝來論,十一個大一統王朝有七個建都洛陽。

因此,漢高祖說:“吾行天下多矣,唯見洛陽。

隋煬帝曾言:“自古皇王,何嘗不留意,所不都者蓋有由焉。或以九州未一,或以困其府庫,作洛之制所以未暇也。”

歷史上,建都洛陽的大小朝代數不勝數,可以說“十三朝古都”之說對於洛陽的建都史,只少不多。

那麼到底“有多少朝代建都洛陽”,這個問題我們直接看史書記載!

漢朝統計:

《史記》:昔(夏商周)三代之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嶽,而四嶽各如其方,四瀆鹹在山東。至秦稱帝,都咸陽,則五嶽、四瀆皆並在東方。

唐朝統計:

《通典》:洛州蓋周之舊都。昔武王克殷,定鼎於郟鄏,至成王,營成周。平王因犬戎之亂,自酆東遷而居王城,則東周之始王也。後漢改為河南尹,兼置司隸,魏晉郡因之,兼置司州。後魏孝文自代徙都之,亦為河南尹。隋初為洛州,煬帝之初,移都創制,復曰荊河州,尋改為河南郡,置尹。大唐平偽鄭王充,置洛州。開元元年,改為河南府。凡周、漢、魏、晉、後魏、隋,至於我唐,併為帝都。今號為東京,後改號東都。

《元和郡縣誌》:《禹貢》豫州之域在天地之中,故三代皆為都邑;陽翟

都也,偃師西亳(商)湯都也,周成王定鼎於郟鄏。改為河南郡,後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入洛陽遂定都焉。魏文帝受禪亦都洛陽。晉武帝受禪,司州不改。後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六宮文武盡遷洛陽改為河南尹。至周宣帝移相州六府於洛州以為東京,隋焬帝詔楊素營東京,大業元年新都成遂徙居,今洛陽宮是也。(唐高宗)顯慶二年置東都,則天改為神都,神龍元年復為東都,天寳元年改東都為東京。

宋朝統計:

《太平寰宇記》:河南府古洛州,今理河南、洛陽二縣。偃師縣,本漢舊縣,帝嚳及湯、盤庚並都之,商有三亳,成湯居南亳,即此也。昔,

周武王克殷還,顧瞻河洛而嘆曰:“我南望三途,北望嶽鄙,顧瞻有河,粵瞻伊雒,毋遠天室,遂定鼎郟鄏。”自成王后十世,幽王為犬戎所殺,其子平王居洛邑,所謂新邑也。漢高祖五年,即位定陶,自洛陽徙都長安。後漢建武元年,幸南宮,遂定都焉。受禪,都洛陽,陳留王奐合河南等五郡置司州。受禪,又都洛陽,司州不改。(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又改洛州為司州;十九年,改河南郡為河南尹。大業元年,煬帝命僕射楊素等營構宮室,大業二年,遂成新都而徙居之,今洛陽是也。(唐高宗)顯慶二年,置東都;(唐睿宗)光宅元年,改東都為神都;(唐中宗)神龍元年,改神都復為東都;(唐玄宗)天寶元年,改東都為東京。(後梁)朱梁開平初,廢西京為雍州,仍改東京為西京。
後唐同光元年,復為東都。晉高祖天福三年,此為西京。

從漢朝的“三朝古都”,到唐朝的“十朝古都”,到宋朝則為“十三朝古都”。

因此,洛陽所說“十三朝古都”,在一千年前的宋朝就已經存在。

然而宋朝以後,公元1932年,中華民國還曾從南京遷都洛陽。

其實洛陽到底是幾朝古都已經不重要了,因為這片土地是華夏、中國、中華、中原發源地。這片土地上誕生了夏商周三代文明之源,見證了強漢盛唐的萬國來朝,承載了儒釋道三教文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