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看譚嗣同是捨生取義,當年卻是個反賊,斬首時讓人大快人心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是一句從清末流傳下來的義士名句,同時也見證了一位為了變法甘心流血犧牲的革命烈士,

這位烈士就是譚嗣同。

現在看譚嗣同是捨生取義,當年卻是個反賊,斬首時讓人大快人心

大家都知道,在晚清時期,整個政府腐敗不堪,當時列強用炮火轟開了大清朝的國門,長時間處於閉關鎖國的清政府哪裡是列強的對手,在一番交戰之後就被列強用槍桿子貪生壓得服服帖帖,賠償了鉅額的賠款,割讓了國家的領土,惶惶不可終日。

現在看譚嗣同是捨生取義,當年卻是個反賊,斬首時讓人大快人心

當時整個社會處於動盪,整個國家漸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陷入了生死存亡之時。這個時候,一批有識之士在接受了西方先進的經濟政治制度之下,說服了當時的光緒帝,企圖變法改革整個國家,其中就包括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戊戌變法的革命家,後來因為損害到了慈禧太后與諸多大臣等人的利益加上洩密,維新志士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等六人被清政府捕捉後於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慘遭殺害,歷史上稱其為“戊戌六君子”。

康有為公車上書

現在看譚嗣同是捨生取義,當年卻是個反賊,斬首時讓人大快人心

歷史上大家都知道,清政府曾經試圖用洋務運動來改變整個社會的風貌,來師夷長技以制夷,奈何這洋務運動在根本上依舊是封建的,所以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它失敗的下場。到了後面,隨著各種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康有為同梁啟超二人,心有不甘的他們,召集了六百餘名舉人,組成維新派,給當時的皇帝光緒帝上了一封萬言書,生生打動了光緒皇帝,支持這群維新變法的有志之士。

戊戌變法失敗,康有為、梁啟超出逃

現在看譚嗣同是捨生取義,當年卻是個反賊,斬首時讓人大快人心

本該是一個能夠富國強兵的改革,萬萬沒想到,這個對國家對民族有利的改革因為觸及了慈禧等諸多貴族的利益,因此遭受到了滿朝上下的反對。當時執掌滿清王朝的並不是光緒帝這個所謂的皇帝,而是慈禧,慈禧自然不願皇帝重新掌權,於是他們開始鎮壓過國內的變法派,派遣官兵抓捕康有為、梁啟超等變法人士,好在康有為、梁啟超幾人提前收到了消息,或是逃到了南方,或是逃出了國外,就只有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捕。

譚嗣同慷慨就義

現在看譚嗣同是捨生取義,當年卻是個反賊,斬首時讓人大快人心

譚嗣同其實在心中早就做好了犧牲的準備,早在企圖變法之前他就認為自己一定會犧牲,按照他的說法,西方變法無一不是從流血開始,若是要流血的話,那就從他身上開始吧,果不其然,譚嗣同早有遠見,被捕後全無懼色,只恨自己不能通過變法改變國內現狀,為國家增強國力,民族崛起而奮鬥。正如漢代的史學大家司馬遷曾雲:“人固有一死,或是輕於鴻毛,或是重於泰山。”譚嗣同不懼死,他的死在他認為是重於泰山的,他意圖用自己的鮮血去喚醒國人的血性,喚醒變法的開始。

現在看譚嗣同是捨生取義,當年卻是個反賊,斬首時讓人大快人心

然而,位高權重的慈禧太后以及清政府的諸多大臣們對於譚嗣同等變法派的死非但沒有半點觸動,反而暢快不已,以為只要變法派一死就再也無人能夠去損害他們的利益了,至於列強的欺壓那又如何,只要能夠保證他們自己,慘的也就只有百姓。至於百姓的態度則更加令人心寒不已了,按照清政府對於譚嗣同等人給予百姓們的說法是,這群人是反賊,是企圖顛覆大清統治的反叛分子,愚昧的百姓在清政府的統治下早已被洗腦,對於譚嗣同等人的死非但沒有心生同情,反而發出了笑聲,認為這些企圖破壞國家統治的反賊的死大快人心。特別是譚嗣同那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在如今看來是變法改革烈士的豪言壯志,可在當時卻是圍觀的愚昧百姓的笑談。

現在看譚嗣同是捨生取義,當年卻是個反賊,斬首時讓人大快人心

當然,雖然大多數百姓是愚昧不堪的,可在泱泱華夏中從來就不缺少有識之士,更何況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盡皆逃出生天,在他們的思想之下,更多的有識之士投入了推翻清政府的革命,孫中山、袁世凱等人傑在譚嗣同等人死後暗中積蓄力量,終於在不久之後開啟了革命之火,將清政府趕出了中原大地,再次實現了民族的覺醒,那些以為只要處死譚嗣同等維新派就能鞏固統治的清政府老爺們個個成為了喪家之犬。

直到今天,每每讀到清政府的腐敗我們都會忍不住在心中替譚嗣同等變法的烈士們感到惋惜,不過感激於這些敢為人先的革命烈士們,正因為有他們,才有我們現在的美滿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