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作家的“文學展廊”——讀《新世紀文學的河南映像》

作者:孔會俠

《新世紀文學的河南映像》,是鄭州大學文學院李勇教授新出版的一部文學評論專著,作者在書中對十位河南作家的關注與思考,也是他對自己十年河南生活的回應。從外域而紮根鄭州,他在尋求自己與這塊土地的接近、理解與融入,文學評論,是他的專業,也是通道。

迄今,河南籍作家,已經有九位“茅盾文學獎”得主了。儘管“茅獎”並非評判作品高下的唯一標準,但一定程度上,還是可以反映出“河南是個文學大省,也是個文學強省”。但是,關於河南文學整體創作情況予以研究的專著,實在是少。我以前也只看到過兩部:梁鴻的《外省筆記:20世紀河南文學》和李丹夢的《“文學豫軍”的主體精神圖像》。

河南作家的“文學展廊”——讀《新世紀文學的河南映像》

《新世紀文學的河南映像》,李勇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

與這兩本將河南文學放在宏大的時空背景、多選取省外豫籍作家來探討的書不同,李勇的這部《新世紀文學的河南映像》,因“近水樓臺”之故,將取景框近距離聚焦在了新世紀河南本土作家身上,顯出了這方地域內不同代際作家們的不同寫作特徵和追求,具體而細緻。在書中,他將“十位作家分為五組,以章題概括主旨”,像是佈置了一個河南作家的“文學展廊”,評論部分是他“探索作家個性創造和個人道路”的闡釋,訪談部分則讓作家自己現身來呈現自我。兩部分間相互豐富、彼此對話,使整部書的結構簡便、清晰、開敞。

李勇在十個作家的展廊裡,提煉出了他們各自的關鍵詞句:田中禾——“飛揚的、浪漫的、自由的精神氣質”,李佩甫——“對前現代‘權力文化’的批判”,李洱——“知識……醒目標籤”,墨白——“沉痛似乎是他精神的底色”,邵麗——“對‘底層寫作’的豐富”,喬葉——“一種罕見的坦誠”,南飛雁——“潛伏著一種現代主義的悲觀意識”,李清源——“在這種表面的超脫和冷靜背後,是一顆不平的、悲憫的心在躍動”,周瑄璞——“見出河南人身上的那股子倔強和頑強”,方麗娜——“關於文化衝突的書寫”。

持久的觀察和琢磨,讓李勇概括出了新世紀河南文學的突出特徵:“對於時代現實的強烈關注”,“河南作家情感的猛烈程度”,“比較典型但又比較特殊的批判現實主義風貌”——可謂準確。饒有意味的是,這恰恰印證了此書中田中禾老師的一句話:“但我覺得我們的憂患拘泥了我們。”一個人口眾多、文化深厚、《詩經》之風多處飄蕩過的地方,本土文學特徵顯得侷促單一,“自由”和“激情”似深隱在了社會性時代性的文學主潮裡,那麼這些概括現實、批判現實的成就之外,更深遠來看,遺憾有沒有?侷限呢?

近些年來,文學評論為人不以為然甚至詬病的現象,越來越明顯。拿別人的意見照一照自己的容顏,是能發現一些問題的。比如,搭一個理論的空架子,裡面填充些作家作品的人物情節,缺乏實質性內容;再比如,自甘或不自覺地做作家的“小喇叭”,因循、拼抄他人之見,讓評論沒出息地降格成附會的副產品,造成自身根基不穩而趔趄狼狽,沒有自己的步法和道路。

評論者需要反思,這能促使評論回到自身——一種獨立不倚的文體;評論者應與作家一樣,同等地探索世界、社會和人心的表象和隱蘊,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只是有時,借了作家作品來發言,或共振,或商榷,或辯駁而已。借誰不一定,要看彼此相應的機緣,但腔調、樣貌必須是自己的。

此書中的李勇,談作家忠實於自己的感知和判斷,不避內心的質疑與發現的問題,語言和思維也正在跨出學院式批評的藩籬,漸趨一種平實自然的“散文”式評論風格。“風物長宜放眼量”,評論者的成長和成熟,與作家“在寫作中尋找寫作”一樣,也是在文字的探索和突破中漸漸實現的。

河南作家的“文學展廊”——讀《新世紀文學的河南映像》

2020年4月24日《河南日報》第11版

編輯:河南日報文藝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