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室祕藏》“拈痛湯”臨床應用治療疾病彙總

“拈痛湯”出自金代李杲所著《蘭室秘藏》腰痛門,雲:“治溼熱為病,肩背沉重,肢節疼痛,胸膈不利。”藥物組成為白朮、苦參、升麻、葛根、蒼朮、防風、知母、澤瀉、黃芩、豬苓、當歸身、炙甘草、茵陳、羌活。湯頭歌中將其引申為“當歸拈痛湯”。主治腳氣瘡瘍,症見腳腫痛,舌苔白膩微黃,脈弦數。臨證中我使用本方辨證加減治療多種疾病均取得比較滿意療效。現介紹如下:

拈痛湯為燥溼清熱、上下分消、宜通經脈關節的方劑。方中羌活、防風宣通關節間風溼。升麻、葛根引清氣上行,散肌肉間風溼。蒼朮、白朮健脾燥溼。苦參、黃芩、知母、茵陳,苦寒燥溼清熱。豬苓、澤瀉利小便而滲溼。當歸和血活血,使血氣通利,經脈和暢。在臨床中我對於溼熱所致的以下幾種疾病辨證應用拈痛湯加減,療效不錯。

一、過敏性紫癜性腎炎

現代醫學將過敏性紫癜性腎炎列入小血管炎範疇。我認為,一部分患者的病因病機為溼熱之邪蘊結於血分,迫血妄行,血溢於脈外,滲於肌膚,發為紫癜;溼熱循經下侵於腎,損傷脈絡而為尿血。治當清熱利溼、涼血止血。

案例:患者劉某,女,56歲,2005年2月初診。因食海鮮火鍋而出現雙下肢皮膚紫癜,舌尖紅、苔膩微黃,脈弦微數。尿常規:蛋白(+),紅細胞10~15個/HP。治療用當歸拈痛湯加入清熱涼血劑。處方:

當歸、茵陳、澤瀉、知母、豬苓、藕節、生地黃各20g,羌活、白朮、蒼朮、黃芩、升麻、防風各15g,苦參10g,白茅根30g。

用藥14天后皮膚紫癜完全消退,尿檢:蛋白陰性,紅細胞1~5個/HP。又在上方基礎上加側柏葉20g、小薊25g,14劑。服藥後無新出紫癜,上方續服30劑尿檢正常而告痊癒。半年後隨診紫癜未復發,複查尿常規正常。

二、風溼性關節炎

風溼性關節炎屬中醫學“痺證”範疇,使用本方治療,則與原著相符。主治溼熱蘊於肌肉關節而致肌肉煩痛,或肢節紅腫,或全身痛,風溼結節硬痛紅腫,或紅斑癢甚,伴周身沉重,口渴不欲飲,尿黃,心煩胸悶,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治以清利溼熱、宣通經絡。

案例:患者周某,男,46歲,2003年3月初診。於3天前大量飲酒後深夜在自家樓道內睡眠數小時,次日下午出現周身肢節疼痛,左側肘關節紅腫熱痛,口渴不欲飲,尿黃,心煩,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辨證屬溼熱蘊於肌肉關節。治以清利溼熱、宣通經絡,方用拈痛湯加減:

當歸20g,蒼朮、黃柏、黃芩、知母、羌活、澤瀉、茵陳、苦參、豬苓各15g,防風、甘草各10g。

服藥10劑後,左側肘關節紅腫熱痛和周身肢節疼痛明顯減輕,繼服10劑,上述症狀消失。2年後隨訪,未再復發。

三、過敏性皮膚丘疹

慢性腎衰竭的患者由於腎功能受損,腎小球濾過率下降,體內毒素不能完全排出,一部分患者服藥後很容易過敏而致皮膚丘疹,丘疹如指甲大小、突出於皮膚、色紅、瘙癢。此為毒熱蘊於血分,滲於肌膚,發為丘疹。治以利溼清熱、活血疏風。

案例:患者劉某,女,60歲,2004年5月入院。入院前2個月發現尿蛋白(++),血肌酐585umol/L,當地醫院診斷為慢性腎衰竭,服多種中西藥後,顏面、雙上肢皮膚出現丘疹且瘙癢,血肌酐608umol/L。住院時患者除皮膚丘疹外,還有周身乏力、納差症狀,舌質淡紅、苔白膩,脈細微數。治療擬急則治其標為原則,用拈痛湯加四物湯化裁:

當歸、茵陳、澤瀉、知母、豬苓、生地黃各20g,羌活、白朮、蒼朮、黃芩、升麻、防風、川芎、赤芍各15g,苦參10g,白鮮皮30g。

服藥7劑後,丘疹明顯減輕,因患者腎功能不全,續用上方減生地黃、川芎、赤芍,加蟬蛻、砂仁各15g,大黃10g,桃仁、枳實各20g,土茯芩50g。服7劑後患者丘疹完全消失。此後辨證施治腎衰竭,皮膚丘疹未發。

本文摘自《張琪講臨床》,科學出版社出版。作者/張琪

餘師劉鳴主任,從事中醫、針灸、推拿臨床、教學、研究40餘年,學驗俱豐。餘幸列門牆,隨師應診,收穫頗多。今將師治驗案整理如下,以飧讀者。

患者高某某,女,50歲,2016年5月31日初診。

患者自16歲起,全身出現大片皮疹,狀如地圖,色紅,瘙癢,脫屑,撓之皮屑脫落有滲液,冬輕夏重,自春至秋體無完膚,雖盛夏酷暑亦須身著長袖衣物,不敢裸露於陽光之下。反覆發作30餘年,雖多地求治針藥並用,均無佳效,耗資頗巨,痛苦不堪。

刻診:周身大片不規則皮損,呈斑片狀,上覆有薄白、黃色鱗屑,微癢,餘無所苦(見圖1-3),苔薄質可,右關、尺脈大,汗少。

擬葛根芩連湯合清胃散加味治之。

處方:葛根20g,黃芩10g,黃連10g,生地30g,丹皮10,升麻10g,當歸10g,白鮮皮10g,貫眾10g,地膚子10g,苦參10g,生甘草10g,大黃2g,板藍根10g,6付。

師按:“斑為陽明熱毒,疹乃太陰風溫”,右關尺滑大,故按陽明熱毒為治,取經方、時方合用及加味者,以葛根芩連湯雖有清洩陽明之功,但乏涼血、止癢之力,陽明者,多氣多血之府也。故清熱、涼血並用。

二診、三診治法同前,略。


師按:治急性病要有膽有識,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四診:2016年6月21日。

守上方已服藥20劑,癢感稍減,皮損仍劇,苔薄質稍胖大,有汗,脈關、尺稍大(見圖4-6),改用當歸拈痛湯合三物黃芩湯加減:當歸10g,茵陳10g,升麻10g,蒼白朮各10g,豬茯苓各10g,澤瀉10g,葛根10g,白鮮皮10g,貫眾30g,地膚子10g,黃芩10g,生甘草10g,生地40g,苦參10g, 7付。

師按:迨至四診,忽憶趙炳南先生及陳瑞春先生經驗。趙老認為,病程長,皮損呈散發、肥厚的皮膚病多為溼邪所致;陳瑞春先生有“溼熱邪伏血分”之說。此患者舌質不紅而稍胖大,乃溼熱伏於血分,邪阻絡瘀而為病。故轉用清理血分溼熱之法。陳瑞春先生雖有用當歸拈痛湯的治驗,但當歸拈痛湯缺乏涼血之味,故再合三物黃芩湯。重用生地、貫眾涼血解毒。

五診:2016年6月28日。

當歸拈痛湯合三物黃芩湯加減服用7付,患者症狀明顯減輕(見圖7-9)。

師按:前方之用,果然不辱使命,自當擊鼓再進,四診方加丹參以增涼血、活血之功,7付。

六診:2016年7月5日(見圖10-12)。

症狀明顯減輕,紅斑漸退,皮膚較光潔。藥已中鵠,勿事更張,前方繼用14付。


七診:2016年7月19日(見圖13-15)。

諸症近愈,患者欣喜之情無法言表,主動要求根治。前法繼用(自7月26日起隔日一付)。


八診:2016年8月9日(見圖16-18)。

患者肌膚光潔如常人,唯尚有色素沉著,囑前方繼用。

九診:2016年8月23日。

患者自6月21日改方後,累計服用當歸拈痛湯合三物黃芩湯加減49付,症狀近期治癒,乃停藥觀察,2016年12月30日隨訪未見覆發。

師按:關於病名本案以紅斑型牛皮癬命名,未必十分確切。西醫診斷之牛皮癬,中醫稱為“白疕”,中醫之牛皮癬,西醫稱之為“神經性皮炎”。中醫臨床更重視的是“方證”,病名反倒位退其次。所改之方有效,或可稱之為當歸拈痛湯合三物黃芩湯方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