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如何跟不同老闆打交道?

在工作中,你總會遇到許多不同類型的老闆:有的性格溫和,有的脾氣暴躁,而且,每個老闆還都有與眾不同的習慣。HR,只有摸透老闆脾氣,找到匹配的相處策略,才能最大程度的發揮自己的工作潛力。

一 識別不同類型的老闆

曾經哈佛商學院研究2000位CEO,總結出了5種不同決策風格的老闆類型,分別是魅力型、思考型、懷疑型、追隨型、控制型。

在這裡,小編也總結了5種風格的老闆類型,給大家提供另一個角度的思考。

1、魅力型(leader)

典型人設:領袖氣質,自帶濾鏡

性格特徵:感性、樂觀、口才好、喜歡新鮮事物,自帶閃光點,不喜歡繁瑣的事情。

他們在公司或者部門內部,是唯一真正具有“領導力”的,就像天生的“領導”一樣,自帶“領袖屬性”。可能是性格本身,也可能業務過硬,或者是綜合素質,總之,他們在員工心目中有強大的號召力,容易被員工們放在“最理想的領導”的位置上。

一般來說,這樣類型的領導情商較高,既能處理好領導之間的關係,也能得到普通員工的愛戴,他並不需要經常出現在員工身邊,只是偶爾去關懷員工,會保持一定距離感。

這種上司當然也會有缺點,因為距離“神”越來越近,往下走的“專業能力”就是他的短板。

2、掌控型(BOSS)

典型人設:霸道總裁,不怒自威

性格特徵:自信、果斷、目標明確,缺乏耐心、不容易接受別人的意見、會給人壓迫性的行為

這種老闆似乎天生自帶“控制技能”,常見的臺詞“你不用給我解釋……”“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他們企圖心強,結果導向,享受挑戰性任務,如果你把他的工作搞砸了,一場狂風暴雨式“叫罵”是很難避免的,除非你比他還強。

當然,“掌控型”上司也不一定靠語言,也有默不作聲的,這種老闆反而更有震懾力,氣場強大,往往是“不怒自威”,員工在背後一般都相互提醒,儘量不要“惹”他。

這個類型的老闆缺點非常明顯,脾氣不好,情緒化嚴重。

3、管理型(manger)

典型人設:新官上任,小心翼翼

性格特徵:重流程、謹慎、要求精準、喜歡通過比較來做決策、會過問細節。

這樣的上司既然叫“管理者”,而不是叫“領導者”,要麼缺乏“人格魅力”,要麼缺乏“輝煌業績”,可能是剛從其他地方“空投”過來,也可能剛某個提拔上來的,“職位”比這個人顯得顯赫。

這種上司做事會重事實,容易對事不對人,對工作完美程度要求高,他們做決定時會將方方面面、各種各樣信息之間的關聯都理清,計算出不同方案的利弊和風險,最喜歡靠譜的人。

這個類型上司的缺點,如果剛上任的話,顯得“膽小、小心翼翼”,如果做時間長了就難免有“官僚主義”。

4、專家型(Professional)

典型人設:學霸附體,理性主義。

性格特徵:重數字和邏輯,理性、客觀、完美主義,通常具有很高的能量狀態。

這種上司大多通常接受過良好教育,學歷背景比較硬,常在跨國企業任職多年,或者有海外留學經驗,受過系統的專業訓練和薰陶,原則性強,喜歡高學歷的員工,不太注重人際溝通。

這類上司擁有另外一種“人格魅力”,主要源自他們擁有“硬核”的知識,這樣反而也造成他有點 “不食人間煙火”,跟員工不太能完全打成一片,總是覺得隔了一層東西。

這個類型上司缺點也是明顯,不太容易相信人,看不上未經驗證的東西。

5、老黃牛型(KOL)

典型人設:默默無聞,隱身高手

性格特徵:穩健、低調、不容易生氣、重和諧、不善於表達、有耐性、不喜歡改變。

所謂“KOL”即意見領袖,所有公司和任何部門都少不了這號人,他們在員工心目中屬於“高人”“老人”,“有硬本事”,他們對公司有貢獻,擁有的經驗都是不能抹殺的,員工會比較服他,之所以叫“老黃牛”,因為他資歷長,但不一定是職位最高。

這樣的上司,距離真正“大領導”有一步之遙,為人低調,堅韌,兢兢業業,凡事還留一手,不太容易確定他的管理風格。

這類型上司的缺點,如果跟前面幾個類型比較,不夠霸氣,不夠果斷,不夠自信。

其實,企業中真實的老闆,不可能只有以上5個類型,有的人混合n種類型,有的人也不在這5個類型。作為HR,我們要跟老闆打好交道,首先我們能主動他們歸類,然後才能去“對症下藥”。

二 跟不同老闆打交道

不管跟什麼類型的上司打交道,我們首先希望HR有一個基礎的認知——我們目的不是伺候他,也不是為了掌控他,更不是反制他,而是找到彼此認同的“相處方式”,最終目的是達成公司管理目標,完成工作賦予我們的職責。

因此,跟不同老闆打交道,以戰役為例,我們有三場戰役。

1、情報戰——瞭解老闆痛點

(1)瞭解老闆的關注點

老闆關注點,往往就是他們習以為常的思維方式,以我們眼下的新冠疫情為例,不同類型老闆有不同關注點:

比如魅力型上司——他會更關注政府態度、媒體應對、國外進展,關注點比較宏觀,信息維度比較多,他傾向認同“抗疫”是一場政治動員,而不僅僅“傳染病事件”。

比如掌控型上司——他會更關注“疫情控制”,關注“復產復工”,關注疫情對行業的影響,會認同中國“全攻全守”管控方式,關注點側重在“事件的影響”和“事件產生的結果”。

比如專家型上司——他會更關心“疫情爆發原因、傳播路徑”,關注疫情數據與具體案例,會比較認同“抗疫是需要精準施策,遵從專家判斷”。

這些關注點,可能每個老闆都會涉及,也可能完全不關注,但不能否認每個類型老闆的側重點,這也算是一種“類型分析方法”。

(2)體會老闆的痛點

老闆的痛點,有很多種說法。主要特徵是,一直都存在找不到好的方法去解決但一直存在的疑難問題。

第一種痛點,跟老闆個人相關的問題,可以理解為老闆自身的軟肋和短板,比如掌控型老闆,他也知道自己脾氣壞,但不知道如何控制。

第二種痛點,是跟管理相關,比如下屬內鬥、骨幹流失,跟其他部門有摩擦,跟大老闆溝通不暢,這些問題主要體現上司的“帶兵打戰和管理能力”。

第三種痛點,跟業務相關,比如公司目標不清晰、大客戶流失、競爭對手太兇殘,造成自己所負責的業務現金流下滑等,這些問題主要體現上司的“業務能力”,儘管看起來很多屬於外部因素。

老闆到底會遇到那種痛點,需要你去一一“體會”,然後逐一分析。

(3)避開老闆的敏感區

所謂敏感區,換一個說法就是雷區。如果你對老闆的關注點和痛點拿不住,至少不要去踩雷。

有些老闆比較“迷信”。舉個例子,小A,在聚餐的時候就大談特談自己八字很硬,克過很多人,恰好他現任領導超級迷信,當場臉都綠了。可想而知,後面等著小A的,基本屬於悲慘故事。

所有老闆都有三個雷區,大家要小心避開:

A:老闆的老底不能揭。

老闆的私人癖好、隱私、八卦、家庭、發家史,如果老闆自己不說,你就不要過問和打聽,即使知道也要守口如瓶,知道越多,你和老闆之間不一定增加信任感,反而老闆會跟你保持距離。

B:老闆的面子不能傷。

很多人都以為,公司發展主要靠全體員工,有意忽略“管理者”作用,這個邏輯是錯的,管理者很多作用平時都是“看不見”的,比如抗雷和背鍋。因此,作為下屬,功勞再大,也要給上司留出“面子”,尊重是要發自內心的。

C:老闆的壞話不能說。

“不說領導壞話”,這是一個職場常識,但是,很多人以為只要“客觀、不給差評”就不算壞話,其實,當你回答“你領導最近怎樣呀”任何一個答案,被別人解讀後,都可能成為了領導的“差評”。所以,如果你真心希望上司改變,你最好找一個合適的機會去當面跟他說。

2、陣地戰——針對性配合老闆

如何根據不同類型的老闆找到落腳點?針對前文提到的五種類型,我們試著一一HR拆招,就像打陣地戰,一個山頭一個山頭的打。

(1)魅力型老闆

記得阿里巴巴一個政委,給我們分享一個案例,說她搭配的一個事業部總裁,屬於跨界過來的一個大V,就是那種經常上電視臺錄節目的大咖,如何跟他搭呢?

阿里巴巴的政委後來總結兩條經驗,一是粉絲心態,你要持續給他“掌聲和鮮花”,讓老闆繼續綻放他的光彩;二是搭好班子,這樣的老闆一般都不怎麼擅長做“落地”和“貼近業務”的管理,你要麼做好他的補位,要麼給他配好助理。

所以,跟魅力型的老闆打交道,主要經驗:

  • 做好鋪墊,儘量讓他發揮他的長板,這是他最大的價值。

  • 搭好班子,遇到問題,藉助他的人脈,尋求更多外部資源來解決。

(2)掌控型老闆

無論是在影視劇還是職場中,這種“暴躁型”老闆隨處可見。我們採訪過不少老闆,他們典型的回答是“下屬太笨,被氣懵了”“現在這些員工太沒有責任心”“我比他們厲害,脾氣大他們也只能忍”……

和這樣的老闆打交道,應該怎麼辦?有幾個注意事項:

  • 拿結果說事,做砸了不要解釋,越解釋越掩飾。

  • 非要給他提建設性意見,請換一個環境。

(3)管理型老闆

前面提到這種“管理型”上司,要麼是剛提拔,要麼是空降,還沒有完全建立自己“領導威信”。還處於“新官上任三把火”或者“官大一級壓死人”階段,他們的特點管理敏銳度高,注重細節,如果你在工作中出現紕漏,他會像攝像機一樣迅速捕捉。

因此,這樣的老闆打交道主要掌握幾點:

  • 細節是魔鬼,不要大大咧咧。

  • 少吹牛,多做事

  • 在上司身上多找優點,不要只盯著人家短板。


(4)專家型老闆

記得一家互聯網電商公司,在高速發展期,挖好多外企、名企的精英過來做高管,HR們紛紛被公司配過去他們做“業務搭檔”,一開始是非常不適應的,後來,磨合好長時間才找到“方法”。

後來,我們找這些HR跟我們分享她們跟“專家型”領導打交道的主要經驗:

  • 永遠要用數據與事實說話。

  • 能用郵件說清楚的,就不要去開會。

  • 說事情開門見山,一就一,二就是二。


(5)老黃牛型老闆

在很多一些家族式企業或者傳統中小企業,總有一些“德高望重”的領導,他們的能力可能不是最強的,但是,他們可能是工齡和資歷是最長的,對老闆是最忠誠的,對公司的愛護是持久的,這種類型的領導也算類型“老黃牛”。

他們往往具有很強的話語權,因此,HR在做決策,必須充分考慮和尊重他們的意見。

因此,和這樣的老闆打交道需要掌握幾點:

  • 千萬不要忽略他的存在。

  • 不要在原則問題上犯低級錯誤,比如商業賄賂。

  • 創新需要循序漸進,不要用力過猛。


大家在實際的生活中需要仔細觀察你的上司,找到他們的具體類型,然後對症下藥,跟人打交道需要不斷的練習。

3、突擊戰——超越老闆期待

我們總說,職場上最厲害的人,永遠會超出老闆的期待,我們分兩步做,一讀懂老闆意圖,二超越老闆期待。

(1)讀懂老闆意圖

真正讀懂老闆意圖,有三句話:

A:要清楚——主動確認,吃透原意

比如魅力型、掌控型領導,他們通常工作頭緒多,注意力經常轉移。你跟他溝通,必須詳細聆聽並摘記要點,對詞不達意的話,要仔細詢問清楚,吃透原意,這樣才能力求把握他的工作意圖。

如果你一味的點頭,他誤認為你完全領悟,等你下次再去請示時,則可能時過境遷而不得要領。

跟“粗線條”的領導相處,當你發現他的最初意圖一旦存在偏頗、疏漏、矛盾時,必須擇機據理直言,不應聽之任之,否則最後吃大虧是你。

B:要全面——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所謂全面性,除了常規的5W+2H因素,以某項工作任務為例,可以延展為“工作要求、工作步驟、工作方法、行動方案”等內容。

正常情況下,一個工作“意圖”是由多種要素構成,有模糊的想法、有清晰的指令、有短期的要求,也有長期的目標,有成熟的想法,也有還在醞釀過程中的思路,內涵十分豐富。

作為下屬,你要根據不同的老闆類型,把他們定義的“工作意圖”結合現有工作,專業知識、公司規定、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這是作為下屬的硬本事。

C:深刻——努力發掘,使之深化

讀懂老闆的意圖,你還要主動洞察和感知老闆產生意圖的背景和過程,比如結合領導近期的工作動態、工作日程、KPI重點,必要時,還要做一些外圍調查,以進一步掌握領導的思考脈絡,更深刻地體會意圖。

特別是“天馬行空”型的領導,你要創造性的去把握他的想法,不能只是停留在工作界面,單純是去他猜心思,這樣反而很容易南轅北轍。

(2)超越老闆期待

如何超越老闆期待呢,這裡有三個小建議:

A:巧妙完成公司任務

在超越老闆期待之前,作為下屬,首先要滿足老闆們最基本的期待,比如完成部門工作,達成管理目標,在重點項目上有所突破,在這些領域不能丟分。

如果你按部就班去做事,自然沒有什麼“驚喜感”,如何體現“驚喜感”,在你完成“作業”的實施,儘量要體現一些“微創新”元素,比如大膽借鑑標杆的創意,藉助第三方平臺資源,視覺化方案等。

B:讓老闆有參與感

很多老闆轉身成為“領導”後,內心其實都是“孤獨”的,因為要適當的跟一線員工保持距離,如果不保持距離,就有可能在“員工管理”中無法保持中立,畢竟很多員工的問題,屬於班組長、主管的管理職責。

比如說,HR在做員工關懷項目設計,要考慮“老闆角色”的出鏡。好的HR,不僅僅是員工“貼心小棉襖”,也應該是領導的“軍大衣”。

C:發揮自己個人專長

HR工作時間長了,一般都會有自己“壓箱底”的硬技能,必要時,要秀一秀,對於領導來說,你更重要的是角色是成為他們“HR專家”。

比如阿里巴巴老政委,擅長與員工打交道,最著名的技能是“聞味道”,看員工非常準,公司就需要這些“聞味官”,一方面,他幫助公司從外面挑“對味道”的人才,另一方面,他也能及時發現“有問題”的員工,對於任何一個領導,你有“硬本事”都是求之不得的。

總之,100位老闆,有100種性格,作為HR,自然也要有100種與老闆們共事的方法。希望這些內容能給你一些新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