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中國國際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會議上海舉行“三駕馬車”驅動食安管理水平提升

  11月4—5日,第十四屆中國國際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會議在上海舉行,900餘名來自國內外監管機構、科學家、行業高管、技術專家和學者出席。

  會議認為,確保消費者健康,安全的食品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在全球範圍內,政府和企業共同承擔著保障消費者食品安全的巨大責任。面對這項富有挑戰性的工作,需要藉助政策調整、科研創新和數字技術“三駕馬車”驅動,通過知識共享、多邊合作和對話來應對並取得共贏。

加強交流與合作共同應對食安問題

  大會名譽主席、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葛志榮,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院士,上海市市場監管局食品副局長許瑾,Marler Clark法律事務所董事股東威廉·馬勒和國際食品保護協會執行總監戴維·薩普向大會致歡迎辭。

  歐洲衛生與食品安全委員斯特拉·基里亞齊迪斯、美國食藥局食物政策及回應副專員Frank Yiannas和美國農業部行政辦公室食品安全與檢驗服務局局長Paul Kiecker分別以《食品安全,從農場到餐桌的全球通行法則》《美國食藥局關於新時代更智能化食品安全的進展》和《FSIS食品安全監管的最新動態:2020年基於數據和科學驅動的決策》為題,介紹了在疫情當前世界各國在食品安全領域的最新動態和最新理念。

  在開幕式及全體大會後的圓桌討論階段,來自20餘個國家和地區及國際組織的140多名食品安全專家展開交流,內容涉及食品供應鏈數字技術在管理公共健康風險方面的作用、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創新在改善中的作用確保食品安全和營養、疫情期間和之後的食品安全、應對食品造假國際合作與全球引領、食物過敏原預防檢測與管理、食品安全風險溝通的新動向、批發農貿市場系統性公共衛生健康風險管理、國際食品方法的協調對等、微生物快速檢測方法和技術的進展、食品動物源細菌耐藥性監測與防控、食品審核的新趨勢等諸多方面。

  與會專家表示,要採取更有針對性、更管用、更務實的舉措,在持續解決問題中推動食品安全工作,不斷提升食品安全工作管理能力和水平。尤其是要加強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藉助於政策調整、科研創新和數字技術“三駕馬車”,採取知識共享、多邊合作和加強對話的方式,共同應對食品安全問題,並最終取得共贏。

建立健全基於HACCP的食安質量管理體系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食品生產安全監管司副司長顧紹平在視頻演講中指出,國家構建以系統化思維實現事中事後監管、全鏈條監管、一體化監管、綜合監管和智慧監管的目標,形成社會共治新局面,其核心在於建立健全基於HACCP的食品安全質量管理體系。

  “HACCP是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的簡稱,是對可能發生在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中的食品安全危害進行識別、評估,進而採取控制措施的一種預防性食品安全控制方法。”顧紹平說,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標準CAC/RCP-1《食品衛生通則2003修訂4版》對HACCP的定義為“對顯著危害進行識別、評估和控制的食品安全控制體系”,強調“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生產全過程危害分析和預防控制。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條規定,“鼓勵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符合良好生產規範要求,實施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體系”。

  記者瞭解到,近年來,中國對出口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全面實施HACCP,要求所有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建立並實施基於危害分析的食品安全預防控制體系(HACCP體系),並通過制訂發佈《食品防護計劃及其應用指南》指導出口食品企業為HACCP體系打上了食品防護的“補丁”。同時,出口食品監管採信HACCP認證結果。通過規範HACCP認證活動和“放管服”改革,實現註冊備案監管採信HACCP認證結果和監管聯動。

  2015年,中國HACCP認證制度正式獲得“全球食品安全倡議”(GFSI)對標承認,這是唯一一個亞洲國家獲得GFSI承認的認證制度,也是第一個獲得GFSI技術認可的政府食品安全認證方案,今年8月美國GAPPlus+認證方案才獲得GFSI承認。2016年,國務院部署開展出口食品、農產品內外銷“三同”工程,把HACCP和GAP認證作為制度支撐,2656家出口食品農產品企業和10257種產品實現“三同”。

  此外,中國還加強與美國FDA合作,組織開展美國《FDA食品安全現代化法》(FSMA)及相關法規的翻譯、研究等應對和借鑑工作,為輸美食品企業開展相關培訓和諮詢。

  目前,國內13353家食品生產加工和餐飲企業獲得HACCP認證,509家乳及乳製品生產企業獲得HACCP認證,其中嬰幼兒配方奶粉生產加工企業獲得131張認證;GAP認證企業1071家,食品安全管理體系ISO22000獲證企業19584家。(文/王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