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寄生蟲》:一部單刀直入地揭露人性的電影

寄生蟲》這部電影獲得了

第7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在豆瓣上也是廣受好評。


解讀《寄生蟲》:一部單刀直入地揭露人性的電影


有人問我:如果電影不是這麼曲折,你還會看嗎?

我想我不會的。


如果不是這樣的一種呈現,震撼便會減少,對階層的展現也不會是這麼淋漓盡致。


電影剛開始時就把人拉進了窮人的視角,一家人擠在狹小的地下室,過著理所應當的潦倒生活。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步是怎樣的出人意料,不知道會帶來怎樣的衝擊感。


解讀《寄生蟲》:一部單刀直入地揭露人性的電影


故事的轉機出現在窮人家的兒子通過朋友得到了一份兼職的工作,拉開了一家人通過各種手段取代富人家裡所有工作人員的序幕。導演運用離奇並且曲折的手法完美地呈現了處於社會底層的一家人的形象。


解讀《寄生蟲》:一部單刀直入地揭露人性的電影


“有錢的人才擁有善良”是整部電影透露出的氣氛。甚至是有一些諷刺意味在裡面的。讓觀眾不免站在某種層面的制高點去感受整部電影。至少影片中所展現的窮人都是心裡憋著壞的。


為什麼窮人一家沒有向好的方面改變?


解讀《寄生蟲》:一部單刀直入地揭露人性的電影


最好的計劃就是沒有計劃。因為一旦定了計劃,人生就絕對不會按照計劃來。所以做人就得沒有計劃,沒有計劃也就不會出差錯。”這是窮人家的父親說的一句話。


從一開始,窮人家的兒子得到了去富人家做家教老師的機會,一家人想的就是要想盡辦法把自己家人全部安排進富人家,進而展開了一場大的騙局。細想一下,若是窮人一家當時想的是,各家庭成員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更好的生活,那這樣的一場鬧劇或許就不會發生了。


其次是當窮人家的兒子得到工資的時候,一家人沒有想著要改變目前潦倒的生活狀態而是用於吃吃喝喝解決慾望的滿足。引人深思的是,思想的境界決定當下走的每一步,人生每一個經歷的瞬間都會決定一個人所做的選擇。而窮人一家

選擇了走向看似能改變命運的深淵


解讀《寄生蟲》:一部單刀直入地揭露人性的電影


社會階層是極難跨越的,無論是在哪個時代都是這樣一種狀態。階層是客觀存在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也是不可否認的。從培養孩子這個方面就可以看出些許,孩子從小受到的耳濡目染和思想引導是極其重要的,條件好的家庭可以更多地培養孩子的一些思維,讓孩子接觸到更豐富的世界,從而在對事情的認知和看法上會出現差異。


解讀《寄生蟲》:一部單刀直入地揭露人性的電影


所以從思想認知這個層面來看,影片中的窮人一家走向這個滿盤崩潰的結局又是必然的。但是處於那樣的生活狀態也迫使他們用各種手段去“對付”生活,環境是和生活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一樣地共存。


影片中最具震撼力的場景:


解讀《寄生蟲》:一部單刀直入地揭露人性的電影


富人一家外出時,窮人一家在富人家裡大肆享受,像在自己家似的。後來富人一家提前返回,使窮人一家又一次陷入一場“大逃亡”。在逃跑途中,兒子在通向地下室的臺階上停了下來,雨水勢如破竹一般往下流,流過人們的窗外和路邊。看得出來兒子不想被雨水“沖走”,不想回到那個地下室,

可貧窮如磐石一般擺在面前,讓他毫無還手之力,只得往下走回那個被雨水淹沒的家。


解讀《寄生蟲》:一部單刀直入地揭露人性的電影


解讀《寄生蟲》:一部單刀直入地揭露人性的電影


被趕出富人家的原保姆趁富人不在家時,回去找她住在地下室的老公,是影片中最直接的寄生蟲體現她的老公常年生活在深深的地下室,靠保姆來養活。鏡頭給到地下室時,是一個五臟俱全的屋子,難以想象在這裡常年生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而她的老公展現出來的卻是一種適應感,給人一種只是活著而已的荒涼感受。


影片的最後是一場混亂的大廝殺,不敢說他們當中的一些人是死於非命。但卻是命運使然。影片的前面部分一直在為最後的廝殺做各種準備。讓這場廝殺顯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產生強烈的視覺衝擊和思想震撼。


最後引用影片中的一句臺詞:“

過得好的人,更容易成為好人。”我想說成為好人的種子在人的內心,而不是取決於過得好不好。#情感寫作小能手##心晴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