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只有100多頁的經典寫作指導書

《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只有100多頁的經典寫作指導書

美國長春藤學校入學考試絕密利器

榮獲“美國總統圖書獎”

“國際圖書獎”

“年度教育圖書獎”

全球英文寫作的標杆之作!

這是一本非常小且實用的寫作指導書,作者是美國著名考試機構培訓主管布蘭登·羅伊爾,整本書僅僅只有125頁,是布蘭登20年的教學經驗的總結,讓我儘量借用文中介紹的方法來寫這篇文章吧!

這本書從結構、風格、可讀性三個方面介紹了20條適用於所有人的高效寫作原則。本文將按照書中的寫作順序,從結構、風格、可讀性、回顧和修改文章四個方面依次進行介紹。

結構

在文章寫作中流傳這麼一段話:主題是靈魂,結構是骨架,內容是血肉,語言是皮膚。一篇文章之所以會被寫出來,是因為有寫出來的必要,這個必要就構成了文章的主題,這裡暫且不談。

除主題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文章的結構了。文章有好的結構,每一部分都有合理的安排,才能使文章表述全面而又清晰,可以說,文章結構是否合理直接決定了文章質量的高低。

這一部分裡,書中介紹的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自上而下的寫作法”,即文章開端給出結論,便按照重要性遞減的方式寫接下來的內容。

為什麼要採用這個原則呢?

因為他是符合邏輯順序和人處理事物的本性的,高效且實用。

比如你是一位記者,你要採訪一位名人,你準備了很多采訪的問題,但是約定只有五分鐘或十分鐘的採訪時間,你會問哪些問題呢?

當然是選擇最重要的先問,這樣即使時間匆忙,你也能保證採訪的效率最大化。

再比如向老闆彙報工作時,亮出結論,再一步一步把原因按照最重要、次重要、重要、不重要的順序依次說明,老闆很快就得到了有關工作的相關情況。顯而易見,這是一種最高效的傳遞信息方式。

寫作亦是傳遞信息的一種方式,作者也要對他的讀者負責,可以考慮先給讀者一個目標,然後再告訴他們抵達目標的方向。

不僅整篇文章可以按此原則操作,一個自然段也可以先寫主旨句,再安排相關內容進行支撐。

《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只有100多頁的經典寫作指導書

風格

辯論人士有句格言:“沒有論證的陳述,應當受到無理由的反駁。”文章結構確定下來之後,就需要一些內容支撐所說的觀點。

好的例證,能充分論證觀點,表達清晰有力,描繪具體準確,語言流暢,能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

怎麼做到這些呢?

首先,整合相似材料,選出最合適的例證,支撐所說內容。

其次,讓你的例證個性化,多用短句,刪除不必要的詞。

第三,多用動詞,利用句式變化和平行句式,選擇恰當的語氣。

書中詳細介紹了這些原則的使用原因和方法。

正如文中所說:“寫作一部分是科學,一部分是藝術。需要建構且遵循規則的部分是科學,可以根據每種情境進行變化的部分是藝術。”讓作品具有濃郁的個人風格特點,具有藝術的美感,是每個創作者都有的願望。

可讀性

一部沒有讀者的作品不能稱之為作品。好的寫作者必定時時刻刻心中裝著讀者,只要能為讀者提供便利,他們一定會不辭勞苦。

在原稿即將成為一件獨立的作品前,如何增加作品的可讀性便成為創作者最主要考慮的事情了。

書中給我們提供了三條可以遵循的原則。

第一,利用排版和設計,在文字周圍增加更多空間,以增強可讀性。

第二,用粗體、斜體、下劃線、破折號等可讀性工具突出關鍵詞句和短語,以增強可讀性。

第三,使用標題或提要來高效傳遞信息。

回顧和修改文章

理論上來說,文章是永遠修改不完的,因為它永遠有進步的空間,但是一個作者,可以盡力將文章修改到,自己無可修改為止。

海明威曾說過:“一切文章的初稿都是狗屎。”話糙理不糙,無論是再優秀的作者,很少有初稿就很優秀滿意的,90%的好作品都是修改出來的。一般來說,文章越長,修改的次數和時間就越多。成功都是刻意練習的結果!

《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只有100多頁的經典寫作指導書

這些原則非常簡單,卻又能發揮巨大的功用,是寫作初學者千辛萬苦想要求得的寫作秘籍,無論你是學生、文案編輯者還是作者。如果手邊有寫好的文章初稿,可以對照修改;如果沒有,書中提供了很多練習的例子,邊學邊練,效果也很好。

總之,這是一本簡潔實用的寫作書,花上兩個小時讀一讀,定會讓你有收穫滿滿!

作者介紹:我是一名中學語文教師,熱愛閱讀與寫作。人生百態,遇見即有緣。

如果喜歡,歡迎關注!

圖片選自網絡,侵權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