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真好啊!”怎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發出如此感嘆

一個初秋的日子,蘇霍姆林斯基帶領孩子們來到田野,他們的面前展現出一派迷人的景象。置身其中,孩子們領略到了一種空曠的美。在這裡,他們發現了各種極為微妙的色彩的變幻,聆聽了那來自大自然深處的美妙的樂音,他們幻想、驚奇、喜悅,他們創作詩歌,也編寫童話,為能夠活在這個世上而感到巨大的幸福。蘇霍姆林斯基的學生莉達忍不住發出了這樣的慨嘆:

“活著真好啊!”


“活著真好啊!”怎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發出如此感嘆

“活著真好啊”這樣的感嘆讓我瞬間眼睛溼潤,“活著真好啊”這樣的感嘆發出一個孩子的內心深處,又讓我對這位教育大師頓生出無上的敬仰,更讓我這平凡的一線教育工作者充滿了對教育的敬畏,對生命的敬畏。

怎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發出如此的感嘆呢?能夠讓孩子如此熱愛生活,熱愛這個世界呢?

請你學會退後半步


“活著真好啊!”怎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發出如此感嘆

班上有個男孩,時常會哭泣。四五年級的大小孩對待哭這件事兒還是比較慎重的,不會輕易地哭,一旦某人哭了,往往會立馬引發同伴的關注。但這個男孩哭了,班級裡不會起波瀾,大家習以為常了。當我去詢問時,同學會說,“老師,放心吧,他沒事的!”“別理他,他就是個愛哭鬼。”“是呢,動不動就哭,一點都不像個男子漢。”……詢問結果:“我中午沒有講話,班長說我講話了,嗚……”“他答應下課把書借給我的,又不借了,嗚……”“我不是故意碰她的,她偏說我是故意的,嗚……”

我接手這個班時,就聽說他的家長太護著孩子,已經因為孩子受一點委屈來學校“狀告”過幾次了。不會吧!直到那天早晨,代班老師發現這孩子發燒了,按照衛生部門的規定,學生髮燒不能到學校,退燒後48小時才能來校復課,老師立馬通知了孩子媽媽讓家人來接,並把孩子送到傳達室,又給家人發了信息,“孩子在傳達室”就要趕回班級上課了。他爸爸立馬就發信息過來,“你怎麼能讓孩子一個人在傳達室呢,不能在班級等嗎?你讓他幼小的心靈怎麼能承受得了呢?作為一個家長我的心都要碎了。”

由此,我們就知道

這個男孩為什麼有著一顆玻璃心了。因為爸爸媽媽,永遠衝到孩子前面,替他撐起巨大的保護傘。可是,孩子不會一直在“無菌”的環境裡。


“活著真好啊!”怎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發出如此感嘆

為世界貢獻了馬克思、海涅、弗洛伊德、愛因斯坦等眾多偉人的猶太教育,被稱為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猶太人的危機感從來都是非常強烈的,他們怎麼去應對危機,重點在失敗教育,失敗在他們的認知裡面不是終止,知識意味著你試一次。從家長到整個社會環境,他們是進取型的,

對於孩子,他們都是讓他去嘗試,讓他去失敗,就是最好的保護。而過度保護,反而是一種傷害。

因此,退後半步,站在孩子身後或身旁半步的距離,跟著他的節奏向前走,當他偶爾回望時,給他一個鼓勵一些指點,讓他再次勇敢往前走。

退後半步,才是最好的教育姿勢。

請讓孩子自由呼吸

“活著真好啊!”怎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發出如此感嘆

前面時間熱播劇《小歡喜》裡的學霸喬英子是個活潑開朗的女孩,卻在高考前大半年天天失眠,以致最後想通過跳海來擺脫母親的嚴苛管教。現實生活中,上海一高中生在車內被母親訓幾句,就受不了他跳橋自殺。大眾譁然,現在的孩子都怎麼了?這麼脆弱!

蘇霍姆林斯基多少年就就回答了“在課內不放過一分鐘、一剎那,一直要學生積極進行腦力勞動——在教育人這樣細緻的工作中,還有什麼能比這麼幹更為愚蠢的呢。教師對工作抱著這樣的目的,簡直就是要榨乾兒童全部的精力。”

有一天我在改作業時看到一位學生寫的這樣的話,“老師,你讓我寫的這些作業,讓我變得更不好了。”細想,這不是最近很流行的一句話“要想廢掉一個人,就讓他忙起來”。如今壓榨孩子的比之老師更甚的是家長,幾座大山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了。教育應該是讓孩子自由呼吸的。


“活著真好啊!”怎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發出如此感嘆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講了有一集講述教育強國芬蘭,在全世界國際考試當中的成績非常好的芬蘭,他們的教育卻從來沒有考試,沒有任何形式的競爭,評估的標準不是在學科中學了多少知識,而是他們如何學習,如何思考,如何與人相處,他們可以在優良的環境下,去學習感知藝術,去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更多具有創意的作品。

芬蘭的小學裡有森林課堂,老師帶學生去野外,讓他們去尋找與色卡對應的顏色,再去尋找不同的氣味,不必準確地說出這種氣味叫什麼,只需要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一位校長說:“現

在這些孩子成長的時代,一切都在快速地變化,而我們教育的任務就是讓他們慢下來。”

當然你要說,這些得益於芬蘭是一個高福利的國家。芬蘭人從出生到死亡,幾乎都有人照顧有免費的教育,免費的醫療是全世界文明的保護性質的國家。所以他們可以慢可以悠閒。但教育都是跟真實生活、真實世界聯繫在一起的。只會背方程式記概念,不能去思考現實的問題,畢業以後,突然沒有標準化考試的時候,這些孩子何去何從。好的教育有千萬種,但有一條一定是共有的,那就是能激發起被教育者的內驅力。

建築出世界奇蹟埃及金字塔的是自由快樂的人,而不可能是整天勞作的奴隸。慢下來,閒下來,讓人自由呼吸,他們才能產生內驅力,有創造的激情。正如李希貴老師說:“學生的潛能就像空氣,可以壓縮於斗室,可以充斥於廣廈——就看我們給他們提供什麼樣的空間”。

孔子教你像水一樣教育孩子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社會上流行了這句可怕的口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

”於是,老師和家長有委屈只能往肚裡吞,“教育萬能論”應該也不是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老先生說這句話的初衷吧!


“活著真好啊!”怎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發出如此感嘆

曾有人算了下孔子的教學優秀率,只有2.4%,當然這也是一種戲說。但是,那個春天,泗水河畔孔子與弟子們的一番對話,還是可以讓我們窺探到這位聖人的教育理念。“水沒有一定的形狀,或方或長……萬物入水,必能盪滌汙垢,他好像善施教化。

”的確啊,可以洗滌萬物的水,從來不會去改變事物的形狀,而是按照被他洗滌之物來改變自己的形狀。

這就是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學會用生態的多元的觀點來看我們的孩子,我們就會發現大樹有大樹的風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為生物的多樣性,才顯得如此生機勃勃、如此美輪美奐。”

所以,如果真的有我們教不會的孩子,怎麼辦?來一句哪吒式的宣言“你命由我不由天!”拼命去扭轉他嗎?可能他真的不擅長數學,可能他真的學不了外語,那就放過他吧!放下執著,用生態的多元的觀點,繼續幫他尋找適合他的教育吧。超越愛的是一顆慈悲之心,寬容之心。

“活著真好啊”怎樣的教育能夠讓孩子如此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熱愛世界呢?退後半步,慢下來,用生態的多元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