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能只注重教,重點還在育

首先在這裡要引用一段名人的話來定義一下什麼是教育,英國博物學家托馬斯亨利赫胥黎講道:“我認為教育就是對自然法則智慧的展現,這種展現不僅僅指各種事物及其蘊含的力量,而且也包括人類和他們的各個方面,以及熱切希望和這些自然法則和諧相處的情感與意志的塑造。因此在我看來,這就是所謂的教育。”

教育不能只注重教,重點還在育

這句話理解起來很簡單但是要想真正做到卻很難,教育是什麼,對於大家來說可能有著不同的看法,但是在絕大多數人口中教育大致也就歸為幾種情況。一種是我想稱它為“口號式的”,現在的學生,或者以前的學生每天聽到最多的“教育名言”就是“好好學習啊,快去寫作業,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隨之的回答好一點的也就是“哦,知道了”態度不好的就是“煩不煩啊。煩死了,你管我”。另一種我想取名為“家族繼承式”,相比前面一種,家族式的有了較強的目標,或者說由於父輩有這方面的基礎可以進行指導,有方向總比沒有方向好。可是效果卻不然,只是機械式地學習,這個學好了能有好的工作,學那個,我的父親就是那個職業。完全的屬於被動式的。最後一種就是飽受爭議的“應試式”分數高就是一切,沒有分數天天搗鼓那些不著四六的有什麼用。其實早在幾十年以前就開始推行素質教育了,但雖不能說變了味,只是更偏向於技術層面的,科目的疊加。現在家長們在原有的基礎上也是又添加了一些看似是興趣的課外內容。

教育不能只注重教,重點還在育

真正的教育除了教會一些東西更重要的還有育,是思維的開化,這無論是在孔夫子時代,還是在當今都是不變的真諦。學而不思則罔,青少年時期絕對不能忽略了思辨的培養,培養其思維的獨立性。至於考試,成績好壞,真正做到了教育,其實原有的那些擔心也就揮之而去了,真正學到了,學會了,分數也會自己飛過來。考試只不過是一種對於知識考核的一種形式,應試與教育並不矛盾,會了,懂了,還怕什麼。在那些令人羨慕的學霸身上幾乎找不到應試的影子,滿腦子想著應試和分數的人只不過是想走捷徑,然而教育學習是沒有捷徑的,慢慢培養與積累就是快,相反倒行逆施便會走火入魔得不償失。少年強則中國強,勤思好學,做真正的育人者和授育者,才能成為國之棟樑,報效祖國。

教育不能只注重教,重點還在育

注:文章與圖片均為原創,未經允許不得有侵權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