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老銀川:玉皇閣與王道長

探秘老銀川:玉皇閣與王道長

玉皇閣位於銀川市解放東街與玉皇閣街交會處。明代或更早時即於此建鼓樓,又稱譙樓。

清乾隆三年毀於地震,乾隆五年重建。民國時期《朔方道志》稱其為“玉皇樓”,後演變成今名。

今日玉皇閣街之名即由其衍生。玉皇閣街原名南、北柴市街,1947年分別更名博愛街、和平街。

1981年,因玉皇閣居街中段得現名。


講述者:朱文華 (89歲 )

1932年到1942年,我家住在北大街東大寺巷口(現明道巷)


我上學時經常要經過北柴市

(今玉皇閣北街),穿過玉皇閣下面的門洞,才能到達鼓樓附近的學校;閒時,我也和夥伴們常到上面去玩;後來,更與這裡的王道長結下了師徒之緣。


所以,對當時的玉皇閣我是比較瞭解的。


下面我就根據自己的一些親歷和見聞,給大家說一說這座銀川古建,也是著名老地名的過去的一些情況。

探秘老銀川:玉皇閣與王道長

周圍的商賈繁華

我記憶中,在玉皇閣東西兩側,都有設計美觀、建築風格統一的立木房子(是當時寧夏最好的房子),這些房子有高大的條石臺階,緊密連接,將玉皇閣夾在中間。


這一片區域裡,店鋪林立,商賈繁華,如有名的“敬義泰”、“廣發店”就在玉皇閣的西側。


而在它東側則有布店、綢緞店、京貨店,一直到羊肉街口的協力厚中藥店。


玉皇閣北為北柴市。


閣東北側為民房,一直延伸到馬府街口(今信義市場);西北側不遠便是“寧夏福音堂”,再向北到銅匠街

(今文化街),多數也是居民住宅,少數為商店和雜貨鋪。


在玉皇閣的南側是南柴市、騾馬市。


玉皇閣正對的是當時銀川有名的中藥店,群眾稱“東德泰永”,在銀川藥材行業歷史較久,資金雄厚,南北藥材地道,膏、丹、丸、散齊全,質量上等,是寧夏有名的藥材店。


從玉皇閣向東到羊肉街口,晚上是漢民夜市的地方,各種小吃很多,熱包子、粉湯餃子、炒粉、燒餅果子、豬肉餛飩、肥滷雞、滷雞蛋、肥腸燴炒餅、熱油餅……攤點上在小油紙燈籠的照耀下,鍋裡熱氣騰騰,香氣撲鼻,食客也是熙熙攘攘,不到夜間12點是不收攤子的。

探秘老銀川:玉皇閣與王道長

武藝高強的王道長

當時玉皇閣上,香火旺盛,不僅逢年過節的人多,就是平時那些吃長齋的人,早晚也來燒香叩拜,天黑才能關門。


我們上小學時,經常能看到這裡的道人,沒想到的是之後我和這裡的王道長,結下了師徒之緣。


王道長是個高個子,略瘦的身材,舉止穩重,動作敏捷。橢圓形的臉上,紅光滿面,雙眼閃閃放光,一看就知是個有武功的人。


他身著灰色道袍,腳踏黑布鞋、白布長筒襪子,留的長鬍子隨風飄動,打起太極拳來,身法、步眼、高低姿勢、快慢速度,一招一式都很有規矩,不論什麼動作,都能顯示出深厚的功底,穩如泰山。在當時的寧夏武術界很有名氣。


他在寧夏教太極拳也是很有名的,不但在外面收徒弟,而且軍政單位也有請他去任教的。


如當時的寧夏軍糧總局,司令部軍需處……都長期聘請他為太極拳教練,每天清晨,他在操場上向百多名軍官講解太極拳,聲若洪鐘,大家聽得清清楚楚。


1944年我考上了軍糧總局,這時王道長正在那裡教太極拳,每天清晨,軍糧局局長必準時到場,參加學習。


王道長也精心教練,一招一式認真負責,風雨無阻。


也是在這一時期,王道長主動提出願意在業餘時間,讓我到玉皇閣,教我一些道家功夫,因此,我每晚都去學習。

探秘老銀川:玉皇閣與王道長


昔日印象中的玉皇閣

過去我對玉皇閣是瞭解一些的,但真正從建築藝術、歷史價值等多方面認識這座古蹟,那要感謝王道長。


在我跟他習武期間,他跟我講過不少關於玉皇閣的歷史。


原先,它毀於古代的大地震,重修後上面供有“真武大帝”銅像,故稱“玉皇閣”。


“此閣通高七丈,重樓疊閣,飛簷相啄,佈局巧妙,結構嚴謹,是寧夏少見之建築物”。


它有一個長12丈、寬9丈、高2丈8的臺座,臺座正中闢有南北向的拱形門洞,可通行牛車、馬車、轎車子,交通繁忙。


其西北側外部,有面向東的一個小門,進去是一條石臺階,是唯一可登上臺座的道路。


臺座中央為高達5丈的兩層重簷歇山頂大殿,殿寬5間,進深2間。底層向南接出券棚殿5間,正中闢有玲瓏俏美的券棚抱廈。


大殿東西兩側是兩層重簷飛脊的亭式鐘鼓樓。從底層大殿內側的木梯登上頂層,是一層寬敞的殿堂,殿外以迴廊相通,繞以朱漆欄杆,可憑欄四望。


王道長在軍糧局教我太極拳,又是他主動叫我來玉皇閣學習的,所以學費全免。


他教的是七十三式的太極拳,名稱、招式、內力運用,與陳式、楊式和孫式都有不同。


上世紀40年代後期起,我離開過銀川一段時間過,到60年代我再回來後,再沒見到他。


探秘老銀川:玉皇閣與王道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