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資:新冠疫情的 7 個思考


金融投資:新冠疫情的 7 個思考

一、 事件:新冠疫情蔓延

1 月下旬起,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酵並在多個省市蔓延,中央高度重視,市場關注點轉移到了這個熱門話題。

二、 我們的分析與判斷

首先不要太緊張,目前看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死亡人數並不高,無需過分恐慌。拋開人的生命不談,僅僅從投資的角度看,各種事件本身是中性的,定位(賠率)才是更重要的。

股票市場的好處在於,任何衝擊都是有價格信號對此反應,無論是理性反應還是所謂的不理性。

評價新冠疫情的衝擊,必須考慮市場估值的“位置”,單純談事件本身意義不大。

思考一、這一次“黑天鵝”很可怕嗎?

答:資本市場,幾乎每年都面臨各種黑天鵝,我們看最近二十年。

2001-2005 年持續近四年股災,其中出現”非典”的 2003 年反而是長期熊市中賺錢效應最好的一年,在非典結束後的 8-10 月上證指數表現並不好;

2006 年牛市,依然出現了因為宏觀調控誘發的短期下跌近 10%;

2007 年 530 暴跌,誘因是股市過熱,印花稅出臺試圖降溫投資者熱情,投資者一度恐慌賣出;

2008 年次貸危機,上證指數腰斬再腰斬,其中還有 512 大地震;

2009 年 8 月擔憂刺激政策收縮,上證指數一個月跌了 20%幾;

2010 年夏天持續暴跌三月 20%幾;

2011 年通貨膨脹比較嚴重,貨幣政策收緊使得市場大跌 20%左右;

2012 年下半年市場不佳,白酒行業的塑化劑事件尤為知名;

2013 年 6 月,“錢荒”發酵,上證指數一個月跌 10%幾(當年的創業板和中小板是很牛的);

2014 年,宏觀經濟不佳,市場很擔心,上證指數前三季度表現不佳;

2015 年夏天,6-8 月快速股災(槓桿),千股跌停,上證指數和創業板都快速腰斬;

2016 年一月份熔斷,上證指數跌 22%

2017 年上證指數較好,但是創業板不少公司“商譽暴雷”,互聯網新經濟泡沫破滅;

2018 年,之前因為去槓桿下跌,下半年主要是中美摩擦,市場大跌,貴州茅臺出現罕見的跌停,2018 年底和 2019 年初,各種併購業績“商譽暴雷”;

2019 年 5 月份,中美摩擦升級,市場指數一度大跌 10%幾;

2020 年 1 月中下旬起,武漢冠狀病毒疫情升級,上證指數在春節前出現較大跌幅,預計後市短期衝擊較大;

可見,資本市場要面對各種不利事件和所謂的“黑天鵝”,從生命的角度看,疫情當然很可怕,但是從資本市場的角度看,這次疫情沒什麼不一樣,並不是有多麼可怕的負面事件。


思考二:滬深股市很“便宜”嗎?

答:目前上證指數的市場點位略低於去年 2019 年 12 月下旬,當時有人說滬深股市很“便宜”,儘管 2019 年滬深 300 已經上漲了 40%左右,貴州茅臺、恆瑞醫藥等一大批優質公司股價翻倍、市盈率顯著上升。真實情況怎麼樣呢?

(下圖來自於銀河證券年度策略《堅守主賽道 不忘出奇兵》)

金融投資:新冠疫情的 7 個思考


從圖中可以看出,2020 年 1 月下旬或 2019 年底,滬深股市的估值和風險回報率是合理的,但並沒有“很便宜”。如果下週市場大跌,會出現最近幾個月風險釋放後最有價值的一次底部。


思考三:估值合理,為什麼上證指數很難大幅度往上走?

有人會說,估值位置在“中間”合理位置,為什麼不能大幅往上走呢?請看 2020 年度策略、《投資實務視角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等前期文章

答:我們看看刺激 2019 年牛市的幾個因素。

① 上市公司業績。

宏觀 GDP 增速下滑。如果考慮各省市的話,北方省份跌幅很大,包括曾經的發達省山東,面臨的困難較大。2020 年,經濟會顯著反彈?顯然不會。分歧是止住下滑還是繼續下滑。

有朋友可能關心所謂的“庫存週期”,這是個爭議很大的命題,如果企業賺錢越來越難,大力度補庫存的動力在哪裡?討論庫存週期,只有企業的預期投資回報率越來越高或者維持較高水平才有意義。

看微觀公司,兩極分化。優秀公司問題不大,排名靠後的企業,生存艱難。

②市場 2018 年超跌是 2019 年一季度賺錢效應的最重要因素,可能沒有之一。這個因素在 2019 年底是沒有的。

③貨幣政策從 2018 年初的去槓桿,到 2019 年初暫停去槓桿,然後到了2019 年三季度加碼寬鬆,這個因素在 2019 年已經被充分反映,在 2020 年的邊際改善是有限的。

④財政政策,2019 年的減稅力度是過去近十年最大的,2020 年的目標是“保工資、保運轉”,指望繼續加碼是不現實的,當然對半導體和新能源汽車的支持除外(這個在以前的文章說過了)

金融投資:新冠疫情的 7 個思考

金融投資:新冠疫情的 7 個思考


⑤資金流入?分外資和內資。外資追高的風險偏好不強;國內資本趨勢投資的特點明顯,不少的資金有“烏合之眾”的特點,經常買漲不買跌。靠變化多端的資金來研判牛市,危險!詳細情況請看《外資是“託底”的,不是製造 2020 年牛市的》(2019 年12 月 05 日)


思考四:冠狀病毒衝擊後,市場底在哪裡?

答:絕對的底是沒多大意義的,測算底部區間“賠率”更有意義。

上證指數會不會到 2500 點?應該不會,2018 年中美摩擦+去槓桿,上證指數才跌到了 2500 點。會不會到 2600 點?可能性不大,2019 年中美摩擦升級,上證指數才跌到了 2700 多點。中美摩擦如果不解決,是影響深遠的大事,其負面影響顯著超過冠狀病毒肺炎,這個無需多言。

因此,我們認為,上證指數 2700 點附近是“性價比較高”的點位,2600點附近可以考慮賣出其他資產、增加股票比例。

如果下週跌破 2900 點,何必擔心指數?更需要分析的是,哪些公司風險釋放、跌出了價值?等到疫情消退時,好公司價格估計又上天了。

對於主板和創業板中的優質科技公司,其後期機會依然顯著強於上證指數。


思考五:2020 年初的中國經濟和 2003 年非典有什麼差異?

答:2020 年初的中國經濟、股市和 2003 年非典的中國經濟有顯著的差異。

從絕對 GDP 看,2020 年初的中國經濟規模是 2003 年的 9 倍,但是從 GDP 增速看,2003 年的中國經濟類似於十歲的孩子,成長性很快;2020 年的中國經濟接近成年人,成長性逐步下降。

就抵抗風險而言,政府的財力顯著強於 2003 年,但是就債務槓桿率而言,宏觀經濟和民企的財務槓桿風險較大。

現在的宏觀經濟,似乎是一隻“變慢的成熟股”,政府會確保 2020 年實現 5.5%以上的增速,這就夠了。費盡心機去預測 GDP 增長 6%還是 5.7%不是好辦法,恐怕不會讓你獲得超額收益。建議將主要精力用於研究“蒸蒸日上的強勢浪潮行業(公司)”!


思考六:“非典”發生的 2003 年股市,有什麼借鑑意義?

答:2003 年非典,2003 年一季度是沒有意識到其危害的,等到二季度重視時,很快就控制了,對股市的明顯影響不到 2 個月。

投資者不可能精確預測新冠疫情何時見頂,即使是病毒醫學專家也是眾說紛紜。不要去做高難度的動作,更重要的是思考“對投資者確定性盈利的事情什麼”?以合理的價格買入成長性不錯的優質公司!

因此,我們認為 2003 年非典事件更有借鑑意義的事情是:可持續的高成長行業(公司)才是更值得重視的大事。我們看下當時排名前十的牛股,揚子石化、山東鋁業、韶鋼松山、上海汽車、齊魯石化、江西銅業、長安汽車、通寶能源、中海發展等都是當時的高成長行業的公司,所謂的五朵金花“鋼鐵、汽車、石化、能源電力、銀行”是深度受益於中國經濟城市化和重工業化的高成長行業。遺憾的是,除了個別優質銀行股,這些行業在 2019 年幾乎都是昨日花黃,難以獲得超額收益。


思考七: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哪些行業的負面衝擊很大?

答:長期看,影響不是很大。

從短期看,疫情對大多數行業都有負面衝擊。有的行業影響是暫時的,有的行業影響是長期的,甚至可能是壓垮部分現金流緊張的部分公司的最後一根稻草。

分類一:現金流很緊張的公司,其影響可能是永久性的,不排除小部分相關公司會被壓垮。比如,餐飲公司、旅遊公司、旅行社、酒店、電影、航空、手機分銷公司、對外出口的部分行業。。。。由於上述行業大多數屬於現金流較差、盈利模式不佳的範疇,屬於弱勢行業,屋漏偏逢連夜雨。

以旅遊業為例,春節佔了很多公司近 30%的收入,現在這塊收入是永久性沒有了,回不去的,如果現金流斷裂,個別公司和員工的命運堪憂。

部分銀行的壞賬率會上升,農商行、城商行和地方銀行的風險會上升。當然,工行、建行等大銀行的風險小。

分類二:居民消費(投資)延後的大宗消費品行業。

(說明:買房算是投資還是消費?看房價是否顯著上漲。如果未來房價年漲幅低於 6%且是按揭貸款,買房就是消費,房屋並不是資產,而是沉重的包袱,因為目前房價的估值偏高。)


房地產公司,儘管居民會在 2020 年的二季度後重新開始買房,但是如果現金流繃得太近,小部分現金流斷裂的地產公司可能會倒閉。當然,對於萬科這類穩健型公司是沒有問題的。

一個更需要擔心的問題是,如果部分地產公司在 3 月或 4 月份開始降價銷售回收現金,按照“買漲不買跌”的歷史群體心理,會不會進一步帶來銷售的延後,從而帶來更大的房地產銷售和投資壓力?值得警惕。事實上,在 2019 年底,我們預判 2020 年房地產銷售下降 5%左右可能是會發生的事件、房地產投資增速從 2019 年的歷史最高位下滑可能是會發生的。(畢竟,每年上漲 3 個多百分點的槓桿率是居民難以承受之重!)

再看汽車,2019 年負增長約 10%,部分競爭力不強的汽車公司銷售斷崖式下跌和財務巨大虧損,疫情的短期直接衝擊短期較大,但是到了二季度,該買車的還是會買,但是非新能源汽車的銷售反彈預期不能太高。

家電,和房地產關係較大,2019 年行業低速增長,弱勢公司被淘汰出局。格力、美的、老闆電器等龍頭公司,更多看房地產銷售,疫情的衝擊不大。

分類三:強勢行業(值得投資者重視的現金牛行業)

菸草、遊戲、高端白酒、k12 教育等,受到的衝擊有限,甚至有些還是受益的。

春節期間打王者榮耀遊戲的人創了近年來的記錄,騰訊、網易、三七互娛、完美世界等遊戲公司是受益的。茅臺五糧液,短期可能是少喝了一些。需要調研,也許在家悶得慌,喝得更多了。長期看,茅臺等高端白酒供不應求的特點沒變。唯一需要擔心的是:不能買得太貴。(請看《策略專題:看好“春季躁動”,但執迷於“核心資產”可能會跑輸》2019 年 12 月 16 日)

分類四:信息科技、新能源汽車、創新藥等(值得投資者重視的潛力行業)短期負面影響有限甚至是利好,長期是利好。

靠舉債投資鐵公基刺激 GDP 越來越被證明是高成本之舉,無論是冠狀病毒疫情、擇校難、學區房熱、醫患關係或是芯片之痛,我國國民的痛點是“好教育、好環境、好醫療、房價不能再大漲、優質的公共治理”。

總結:無論有沒有冠狀病毒疫情,現金流差、盈利模式差的行業都是困難的,疫情只是加重了困難程度。

相反,高成長行業、賺錢能力強的強勢公司,不管有沒有疫情,都是前程遠大的。新冠疫情誘發的下跌,提供的是上車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