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投無路的劉備,老百姓卻自願拖家帶口追隨

一、《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劉玄德攜民渡江

劉備逃離帝都,決定起兵反曹操,到處打游擊,跑到皇親國戚荊州太守劉表的地盤新野建立了根據地。還沒發展起來,曹操大軍就殺到了。

走投無路的劉備,老百姓卻自願拖家帶口追隨

三國軍閥混戰

有諸葛亮在,放了一把火首戰告捷,曹操大怒,全軍壓上,實力懸殊之下,硬碰硬是雞蛋碰石頭。劉備問計諸葛亮,孔明曰:“可速棄樊城,取襄陽暫歇。”玄德曰:“奈百姓相隨許久,安忍棄之。”發出命令,讓願意跟隨的一起走。

老百姓都願意追隨,扶老攜幼,將男帶女隨著軍隊渡江去襄陽,一路哭聲不絕。玄德見此情景大哭欲投江自殺,被左右攔下。

走投無路的劉備,老百姓卻自願拖家帶口追隨

隨軍遷徙百姓

到了襄陽,那是他的侄子劉琮的地盤,可是劉琮對手下已經失控了,一些人要放劉備進城,一些人反對。於是又混戰。劉備嘆曰:“本欲保民,反害民。”沒有進去,引著百姓跑到江陵去了。

二、老百姓為什麼誓死追隨劉備?

新野,一個小縣。劉備初到時兵力不足1000人,應該是他起兵平反黃巾起義後兵力最少時期。到請了諸葛亮出山,在諸葛亮幫助下,兵力增加到5000人。增加的兵基本上都是從逃避戰亂到新野的難民中招收。

走投無路的劉備,老百姓卻自願拖家帶口追隨

三國士兵

戰亂年代,一個小縣百姓不足10萬人,供養這麼多軍隊,稅負應該很重。但是亂世中百姓命如草芥,遇到一個珍惜他們性命的皇叔,那確實是感人的。不過也要讓他們活得下去才行啊,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諸葛亮管理一個縣的生產那是管得很好的,老百姓在新野肯定過得比別的地方好。

百姓希望和平,他們懷念漢朝興盛時期的生活是人之常情,劉備的皇叔身份對民心凝聚是有很大作用的。這位皇叔在新野這個地方那也是說了算的主。太守劉表時不時還要送點糧草給他。

百姓中很多子弟都在劉備軍中當差,已經是利益捆綁在一起了。劉備一個梟雄,看慣了屍山血海,為了百姓的遭遇就要跳江,我是不信的。他必須做給這些那些兵看吧,很多兵的家人就在那些百姓中。打仗講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地利都在曹操那邊,劉備要是人心都失去了就不用打了。

追隨劉備逃難的百姓應該只是縣城百姓和縣城附近百姓,如果一個縣10萬百姓遷徙,談何容易!不用曹操打,先把劉備的五千人馬忙死了。

走投無路的劉備,老百姓卻自願拖家帶口追隨

屠城

查了下《三國志》,百姓哭著追隨劉備逃難除了艱難,更多的是對曹操的恐懼。曹操有句名言:“寧教吾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吾。”在三分天下的三位梟雄中,曹操屠城最多,孫權也屠過一兩次,只有劉備沒有幹過。曹操剛剛打了敗仗,敗在新野這些百姓的子弟兵手中,屠城概率非常大!

三、老百姓的命也是有價值的

一本《三國演義》,大多篇幅都是講武將。冷兵器時代,以一敵百的武勇確實非常重要。然而,供養這些武將的老百姓的命也是有價值的。

走投無路的劉備,老百姓卻自願拖家帶口追隨

黃巾起義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是一次農民起義,老百姓面對天災人禍,易子相食,只好造反。可惜喊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過是為了換一批統治者罷了。老百姓的命仍不可能掌握在自己手中,後面便是連年的軍閥混戰。老百姓只好寄希望於跟隨明主!

劉備出身高貴,是皇叔。一位皇叔尚且能為普通百姓流淚,看到百姓因自己的行為遭罪,竟然要自殺。哪怕是演戲,也是老百姓希望看到的戲。

任何一個人的生命都應該受到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