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的身份竟如此離譜——那些偽裝成正史的野史

人們總說,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句話本身是沒什麼問題的,可是就現有的史料來看,我們往往還是選擇相信正史。不過,總有那麼幾個野史故事,民間傳說,家喻戶曉,口口相傳,以至於人們把它們當成了正經史料。接下來,就讓我帶你們看看,這些有趣的小故事吧。

孟姜女哭長城

這可是中國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這裡不加贅述。許多小夥伴知道它不是真的,可是它假在哪裡呢?是哭倒長城那一部分,還是連孟姜女本身都不存在呢?原來,這個故事經歷過很複雜的演變,內容或許有些長,請大家耐心看完吧。

孟姜女的身份竟如此離譜——那些偽裝成正史的野史

1、春秋時期,“杞梁之妻”郊外拒絕弔唁。

“杞梁之妻”的故事,最早見於《左傳》:春秋時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49),齊莊公攻打莒國,身為先鋒的杞梁,不幸戰死。齊莊公率兵歸國,在郊外遇到杞梁的妻子,向她弔唁。卻被杞梁的妻子拒絕:“如果杞梁有罪,就不必為他弔唁,如果有功,應到我家中弔唁。” 齊莊公於是在杞梁家中,舉行哀悼儀式。

這就是是孟姜女傳說的源頭,沒有哭,沒有長城,甚至沒有孟姜女,而且與秦國毫無關係。怎麼樣,是不是有些吃驚呢?

孟姜女的身份竟如此離譜——那些偽裝成正史的野史

2、戰國時期,“善哭”添入故事情節。

戰國中期(約公元前350年),上述故事有了新變化。《孟子·告子下》載:“淳于髡曰:‘昔者王豹處於淇而河西善謳,錦駒處於高唐而齊右善歌,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 另《韓詩外傳》的作者韓嬰,引注淳于髡的話:“杞梁之妻悲哭,而人稱詠。”“稱詠”為歌唱之意。

“杞梁之妻”追念丈夫時,悲痛欲絕的哭腔,卻為文化修養精深的齊國人所讚美,“杞梁之妻”的哭腔也一舉成為齊國的時尚,被齊國上下紛紛仿效,以致改變了齊國歌唱的風氣,成為 “國俗”。

此時,故事增加了杞梁妻哭的情節,但小夥伴們可能會發現,這與現在的故事仍然相距甚遠,那麼,之後又發生了什麼呢?

3、西漢,奇峰陡起,杞梁之妻大哭十日崩城。

西漢時期,出了一個大學者劉向,劉向父子為中國典籍的整理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不過除此之外,他還寫過一本十分著名的《列女傳》。他在《列女傳·齊杞梁妻》記載:“杞梁之妻無子,內外皆無五屬之親。既無所歸,乃就其夫之屍於城下而哭之,內諴動人,道路過者莫不為之揮涕,十日,而城為之崩。既葬……遂赴淄水而死。”

這個故事,派生出城下大哭、義投淄水、十日後城牆崩塌等情節,大家是不是已經感覺有點熟悉了?不過,這裡和秦帝國,和長城還是沒有關係。

這裡額外說一句,北魏的酈道元,在《水經注》裡,還提出孟姜女哭崩莒城的觀點,但說實話,我為莒國感到委屈,明明齊國才是侵略者,可莒國的自衛反擊好不容易勝利,轉眼牆就被哭塌了,上哪說理去?

孟姜女的身份竟如此離譜——那些偽裝成正史的野史

4、三國時期,“杞梁之妻”故事與長城結合;哭山情節出現。

三國時期,名家陳琳(就是寫檄文罵曹操那個)創作了一篇樂府,叫 《飲馬長城窟行》,主要反映修築長城給人民帶來巨大災難的社會現狀,

詩云:

“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

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

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

結髮行事君,慊慊心意關。

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

這首歌中並無實指的人物,但因有“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結髮行事君,慊慊心意關。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詩句,無意間就把長城與“杞梁之妻”故事緊密相連,“死人骸骨相撐拄” 也被具體化,成為杞梁的骸骨,從此,杞梁就被埋在長城下,杞梁夫婦的故事也與長城結下了不解之緣。

這裡,故事總算與秦帝國聯繫起來了,可是且慢,主角孟姜女去哪兒了?

5、唐朝至宋初,孟姜女傳說基本定型。

唐朝至宋初,是“杞梁之妻”故事向孟姜女故事進化的關鍵時期,在這期間,孟姜女夫婦逐步替代杞梁夫婦。牽強附會的結果,使故事情節更加完善,人物形象愈趨豐滿。

(1)《同賢記》中的孟仲姿。

唐代《雕玉集》收錄的《同賢記》,記載著孟仲姿的故事:燕人杞良因避秦始皇築城苦役,逃匿於孟超家後園樹上,見孟女仲姿正在池中洗澡。孟女因身體被杞良所見,便以身相許。婚後杞良又返回築城役地,主典怒其逃走,將他打殺,築屍於城牆內。仲姿尋夫,至城下痛哭,城牆崩倒,露出屍骨,不能辨認。仲姿刺指血滴骨,終得丈夫遺骸,收回安葬。

《同賢記》即為孟姜女傳說的雛形。

2)唐朝僧人貫休的《杞梁妻》,明確哭倒的城牆是秦長城。

對後世孟姜女傳說,影響最大的唐代詩人,當數僧人貫休,其《杞梁妻》雲:“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築人築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孤。一號城崩寒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疲魂飢魄相逐歸,陌上少年莫相非。”

杞梁由齊國人變成了秦朝人,其戰死也變成了被築在長城裡。杞梁妻哭夫,一哭城崩,再哭丈夫骸骨出土。此詩總結了“春秋時死於戰事的杞梁”的種種傳說,開闢了“秦時死於築城的範郎”的新傳說。。

杞梁妻哭倒長城的題材,從此進入許多詩人筆下,為這一故事的廣為流傳,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3)宋初定型

歷史就像這樣繼續演變,到了北宋初年,民間已經有了大量吟誦孟姜女的文章,杞梁妻就此歸隱,而孟姜女哭長城,則成為了婦孺皆知的的故事,廣為流傳。

總之,孟姜女的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大家或許會疑惑:為什麼古人會執著於這個故事,以至於最終結果與原型相距這麼遠呢?這裡化用河南大學王立群教授的一句話——這裡的孟姜女,不再是一個歷史人物,而是反抗暴政的英雄;而秦始皇與秦帝國,也不是歷史上的君王和國家,而是暴政的具體化;最終的長城崩塌,則代表著人民對壞人失敗,好人勝利的嚮往與追求。

無論如何,孟姜女的故事將繼續流傳,而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也永遠不會停止。

(本系列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王立群

百度百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