鯽魚大紅鰓、鰓出血與細菌性敗血症的防控方案

專注水產適用技術,奉獻實用養魚信息!

鯽魚大紅鰓、鰓出血與細菌性敗血症的防控方案

細菌性敗血症、大紅鰓和鰓出血是鯽魚養殖過程中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一直困擾著廣大技術員和養殖戶,本文主要對這3種疾病的症狀進行梳理,為其準確診斷提供參考,同時對其防治提供一些建議。

鯽魚大紅鰓、鰓出血與細菌性敗血症的防控方案

鯽魚大紅鰓、鰓出血與細菌性敗血症的防控方案

鯽魚大紅鰓、鰓出血與細菌性敗血症的防控方案

一、細菌性敗血症

1、發病原因:為細菌感染,病原是嗜水單胞菌。主要誘因有水質惡化、亞硝酸鹽偏高;投餵過多導致的肝臟受傷,免疫下降;魚體受錨頭蚤叮咬存在傷口等。該病的流行時間為每年的6月底到9月初,水溫越高越嚴重;往往伴隨著塘中其他魚類的死亡,死亡順序一般為:雜魚、白鰱、鯿魚、鱅魚、草魚、鯽魚、鯉魚。

2、診斷要點:瀕死魚有腹水、肌肉出血;肛門紅腫、出血、外突;腹部呈彌散狀出血;魚鰾可見樹枝狀充血,肝胰臟糜爛並出血。

3、防治建議:

(1)預防:

A、密切關注池塘及天氣變化,比如池塘中雜魚和白鰱開始死亡說明已經開始感染,應及早處理;再如6月底水溫已經很高,此時如有一場大雨則更會導致該病的發生,應及早對水質及底質進行調節;

B、在流行期前20天開始投餵功能性飼料,以後每半個月投餵一次,或者在普通飼料中添加中草藥等來提高魚體體質;

C、定期打樣,發現錨頭蚤及時用專用藥物殺滅,3天后用進行水體消毒;

D、亞硝酸鹽偏高的池塘及時使用活菌及底改來調節。

(2)治療:

A、外用:第一天上午用有機酸類進行解毒,第二天下午進行水體消毒,隔天再用一次。

B、內服:外用同時內服喹諾酮類藥物2個療程,建議根據魚的體重計算藥量,第二個療程用量酌減。

二、大紅鰓

鯽魚大紅鰓分為兩種,一種是作為細菌性敗血症的併發症,即有些得了細菌性敗血症的鯽魚剛撈起後鰓絲呈鮮紅色,不久又變為暗紅色。另一種是單純的鯽魚大紅鰓,由細菌引起,具體病原尚不明確。每年5~6月,9~10月為發病高峰,病魚表現為剛撈起後鰓絲呈鮮紅色,不久便恢復正常色;瀕死魚體色發黑,鰭條末端發白,眼球突出;解剖有黃色半透明腹水,幾分鐘後會凝固成果凍狀;魚體腹部發黃,體表無出血現象。筆者認為大紅鰓如不及時處理,後期會發展成鰓出血,尤其是9~10月水溫呈下降趨勢時。

鯽魚大紅鰓、鰓出血與細菌性敗血症的防控方案

鯽魚大紅鰓、鰓出血與細菌性敗血症的防控方案

防治建議:

1、預防:

(1)在疾病高發期應特別注重底質的調節,每月可以交替使用化學和生物底改兩到三次,穩定底質;

(2)定期內服乳酸菌類和多維類等,促進腸道健康,增強魚體體質。

2、治療:

(1)第一天上午,全池潑有機酸類解毒;

(2)第二天,第四天下午全池潑灑碘製劑消毒,第一次劑量大於第二次;

(3)同時內服磺胺類藥物2個療程,首次用量需加倍。

三、鰓出血

為病毒病,病原是鯉皰疹病毒2型。在水溫18℃~28℃時流行,水溫達到28℃以上可不治而愈,從魚種到成魚都能發病,一年有2次發病高峰期,即每年的4月底到6月中旬和8月底到10月初。目前無較為有效的治療措施,重點在於提高魚體體質。前期未出現黑頭時以死魚鰓蓋有紅斑,魚鰾點狀出血為診斷要點;後期有黑頭時以腹部、上下頜、鰭條基部點狀出血、鰓絲流血為主要診斷點。

鯽魚大紅鰓、鰓出血與細菌性敗血症的防控方案

鯽魚大紅鰓、鰓出血與細菌性敗血症的防控方案

鯽魚大紅鰓、鰓出血與細菌性敗血症的防控方案

鯽魚大紅鰓、鰓出血與細菌性敗血症的防控方案

防控建議:

1、 預防:

該病的預防除與細菌性出血病和大紅鰓相同外,仍需注意以下方面:

(1)開春後及早開食,建議水溫8℃開始投餵,根據水溫和攝食情況投餌率從0.5%逐漸增加;

(2)在4月下旬之前處理好細菌性疾病,如豎鱗、體表潰爛等,否則很容易演變成鰓出血。

2、對於已經發病的池塘:

(1)消毒藥、殺蟲藥禁止使用;

(2)禁止動水,可以潑灑有機酸類、活菌類,亦可以使用底改改良底質;

(3)停止投料6~9天,待死亡減少並穩定後逐漸恢復投料,同時在飼料中加倍添加多維類和保肝類藥物投餵。

以上3種疾病的預防均是從水環境和魚體本身入手,並根據流行期把握好預防的節點。細菌性出血和大紅鰓這兩種疾病的治療則需要選擇合適的藥物,並準確計算藥量。隨著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及高科技診斷試劑的問世,以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會變得更加方便快捷。

(來源:科學養魚雜誌社 作者:江蘇大北農水產科技有限公司 劉廣豐)

水產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頭條號@漁人劉文俊,本文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補充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