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焦慮》導讀:明白焦慮本身才能更好的應對焦慮

《身份的焦慮》導讀:明白焦慮本身才能更好的應對焦慮


生活中,我們經常為自己能更好的生存和發展而無時不感到焦慮。這就是作者阿蘭德·波頓在《身份的焦慮》一書中所說的“身份的焦慮”。書中作者將“身份”從廣義上定義為:個人在他人眼中的價值和重要性。在這裡,根據作者觀點,對作者所描述的身份焦慮的存在及身份焦慮存在的原因做一個簡要的概述。

1、焦慮的普遍存在。

在餓殍遍地的饑荒年代,很少人會因為身份而感到焦慮。歷史證明,社會保障了生活基本需求之際,就是身份焦慮滋生之時。生活在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都有來自身份所帶來的焦慮。身份的焦慮是對我們在世界中地位的擔憂。我們對自我的認識,很大程度取決於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我們的自我認同完全受制於周圍人對我們的評價。

2、焦慮存在的優點與缺點

毋庸置疑,對身份的渴望,同人類的任何慾望一樣,都具有積極的作用:激發潛能、力臻完美、阻止離經叛道的有害行為,並增強社會共同價值產生的凝聚力。

現今,身份的焦慮比任何時候都強烈,因為每個人獲取成功的可能性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要想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失敗者”,我們必須期望更多的東西。即使在今天我們攀上社會頂層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我們很難獲得與比爾·蓋茨一較高下的成功。然而不幸的是,現在的人們覺得,這一切並非沒有實現的可能。

但是,承認焦慮的價值並不妨礙我們同時對此進行質疑。我們渴望得到地位和財富。但其實一旦如願以償,我們的生活反而會變得更糟糕,我們很多的慾望總是與自己真正的需求毫無相關。過多的關注他人對我們的看法,使我們把自己短暫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破壞殆盡,加入我們不能停止憂慮,我們將用生命中大量的光陰為錯誤的東西而擔心,那才是最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同所有欲求一樣,過分的渴求也是致命的。

3、焦慮存在的原因

身份的高低決定了人情冷暖,我們每個人都唯恐失去身份地位,如果覺察到別人並不怎麼喜歡和尊敬我們時,就很難對自己保持信心。我們的“自我”或自我形象就像一隻漏氣的氣球,需要不斷充入他人的愛戴才能保持形狀,而他人對我們的忽略則會輕而易舉地把它扎破。因此唯有外界對我們保持尊敬的種種跡象才能幫助我們獲得對自己的良好感覺。


《身份的焦慮》導讀:明白焦慮本身才能更好的應對焦慮


造成身份焦慮的影響因素:渴求身份、勢利傾向、過渡期望、精英崇拜、制約因素。

1)渴求身份:我們總是渴望追求顯耀的身份,乞財、求名,希望自己能擴大影響。這都是我們為了贏得一種社會之愛,作者認為我們應該同時在家庭、兩性、社會,三種範疇中尋求愛的定義。把社會之愛視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尊重,以及對其存在的關注,獲得他人的愛,就是讓我們感受到被關注-------注意到我們的出現,記住我們的名字,傾聽我們的意見,寬宥我們的過失。人的所有貪婪、慾望、奔波並不只是為了滿足基本自然需求,作為社會人,我們還會為了滿足社會需求,提高自己的自尊感,以及別人的的尊敬和認同,我們總是樂於處於一個感覺良好的狀態,其實也就是精神上的滿足。每個成年人的生活包括兩個故事,一個是追求性愛之愛的故事,一個是追求世界之愛(社會之愛)的故事,後者更具複雜性、重要性和普遍性,一旦失敗,其痛苦不比第一個少。

2)勢利傾向:

小時候的我們,沒有必要刻意做什麼,輕而易舉就得到父母的寵愛,成為大人眼中關注的焦點。一旦成年就意味著我們必須在滿是勢利鬼和冰冷的世間找到一個位置。勢利者的影響是使我們感到身份焦慮的關鍵因素。

與勢利者相處會讓我們感到惱怒、緊張、氣餒,感覺內心的自我是如此渺小。我們根本無力改變勢利者對我們的歧視。只要我們不具備一種社會認可的身份、地位,哪怕無論我們是多麼的有智慧,勢利者只會漠視我們的存在。

其實,深藏在內心的害怕,是勢利者產生勢利的唯一根源,由於總是感覺自己不如別人,才總要想方設法,讓別人覺得他不如自己。

3)過度期望

兩千年的西方文明發展到近代,西方各國顯現了相似的優越性,那就是物質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但同時出現的一種不太明顯,讓人困惑的現象就是西方各國普通民眾對自己身份的焦慮不斷加劇,他們越來越在意自身的重要性、成就和收入。人們物質方面的極大豐富,隨之而來的卻是一種揮之不去愈加強烈“一無所有”的感覺。以及對這種感覺帶來的的恐懼。

對於怎樣才算足夠,我們總是喜歡找一個參照群體,就是我們認為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只有同他們比較,我們才能確定自己的期待視野。只有當我們所擁有的同兒時的朋友、現在的同事、我們看作朋友的人,以及在公眾領域與我們身份相當的人一樣多,甚至還要略多一些時我們才會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如果我們比照的群體,比我們更優越、更有成就感,我們感到自己原本應該取得更大的成就,從而焦慮,甚至憤恨會接踵而至。

也許我們擁有不多,但由於期望的減少,我們能知足常樂;反之。現代社會鼓勵人們追求一切,因此儘管我們已經非常富有,我們卻終日焦慮多愁。社會的風標總在催促我們追求那些上輩人所不能從事的事業或擁有它們所無法想象的東西。我們所期待的遠遠超出我們祖先的想象,我們所付出的代價,則是永遠揮之不去的焦慮,我們永遠都不能安於現狀,永遠有未實現的夢想。


《身份的焦慮》導讀:明白焦慮本身才能更好的應對焦慮

4)精英崇拜

19世紀中葉,精英崇拜思想盛行,精英崇拜制度向西方平等主義思想和貴族世襲觀念發起了衝擊,精英論者要求:每個人都應該在事業和人生起始之時,有著均等的受教育的機會,有同等的就業機會。建立在此基礎上,允許精英論者認為社會財富分配的不均是合情合理的。

精英崇拜制度對西方社會發展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併為西方社會所逐漸接受。人們開始要求就業機會均等,很多西方發達國家用人制度的核心就是用精英代替那些“不學無術的人”。

人們開始傾向於這樣的觀點,即人的才能往往能影響或決定他在社會上的地位,這種認同反過來賦予金錢一種新的道德涵義:一個人沒有相當的才幹,他不可能有一份高聲望,高薪酬的職位。財富成為一個人良好秉性的象徵,富人不僅富有,而且比別人更優秀。

貧窮本身就是一種痛苦,而在精英崇拜的社會里,貧窮更是一種羞辱。

5)制約因素

在現代社會,我們身份的取得主要體現在一個人的成就(主要是經濟方面的成就),社分身份往往取決於在發展迅速,變幻莫測的經濟體中的表現。由於經濟體系的性質,對社會身份獲取的奮鬥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不確定性。人們的生計與名譽受至少5個方面因素的制約:受變幻無常的才能的才能的制約、受運氣的制約;受僱主的制約、受僱主盈利原則的制約、受全球經濟發展規律的制約。

對於如何解決身份焦慮給我們帶來的壓力和困擾這一問題,作者從哲學、藝術、政治、基督教、波西米亞,五個領域分別作了詳細的描述和探討。這五個領域的革新者們通過不同方式,賦予這些“地位低下,身份卑微的人”以合理性。正如作者所說:世界上並不只有一種方式才能證明生活的成功。

治療身份的焦慮並無靈丹妙藥,但是我們可以儘量去了解它,討論它。一旦對身份的焦慮有所瞭解,當我們再次面對對手的漠視和只有的成功時,我們的反映就不會僅僅是內疚和痛苦了。

文章的末尾,作者阿蘭德·波頓還有這樣一段話:我們有自由認識到,我們對蒙羞的憂慮,完全取決於一定的社會群體,我們充分理解和尊重這個社會群體的判斷方法。身份的焦慮只在一種情況下才是成問題的,那就是我們遵循這些導致焦慮的價值觀,僅僅是因為我們異常膽小怕事、循規蹈矩,或僅僅是因為我們思維已經被完全麻痺,以至於我們認為這些價值觀是天經地義的,或來自神授,或因為我們周圍的人對此心醉神迷,因為我們的想象力變得過於侷限而想不到還有其他選擇。

《身份的焦慮》導讀:明白焦慮本身才能更好的應對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