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詐騙套路翻新,這些坑千萬別跳

疫情期間詐騙套路翻新,這些坑千萬別跳

“你才是騙子!”

電話那頭,本以為是不法分子冒充公檢法工作人員意圖詐騙的李女士生氣地掛斷電話,順手把來電號碼拉入黑名單。而在電話這頭,被當成“騙子”的民警林振明哭笑不得。

最終,他更換多個手機號碼不斷聯繫李女士,同時找到其家人和房管員,最終成功制止李女士差點把錢轉出去的行為。

像這樣的反詐騙工作,對民警來說已經習以為常。疫情防控期間,公安機關加強了對各類詐騙犯罪的打擊力度,與此同時,不法分子的詐騙招數也不斷“更新迭代”

疫情期間詐騙套路翻新,這些坑千萬別跳

漫畫:黃禧

為幫助廣大市民提高安全防範意識,

避免“入坑”,

記者梳理了近期的一系列詐騙案件,

分析出以下常見招數。

疫情期間詐騙套路翻新,這些坑千萬別跳

冒充公檢法等部門

以涉防疫物資犯罪為名實施詐騙

典型案例

4月8日,深圳市公安局光明分局新湖派出所接市局反詐預警稱,轄區居民曾女士正在與境外冒充公檢法詐騙人員通話,並且多次拒接反詐中心的聯繫勸阻,屬高危易受騙人群,需要派出所立即處置。

然而,民警到達曾女士家後,卻發現曾女士家門外反鎖,不管怎麼敲門、喊話,裡面均無人應答。民警隨即致電曾女士,在電話中,民警又聽說曾女士還在同時與騙子保持著視頻聯繫。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還沒等民警開始勸說,曾女士就掛斷了電話。

為了阻斷曾女士與騙子的聯繫,民警在門外不斷給曾女士及其家人撥打電話,最終成功聯繫上了曾女士的家人,並在其家人的幫助下取得了曾女士的信任。

原來,曾女士如今仍身在老家暫未返深,與她視頻聯繫的是一名自稱外省某市通信局工作人員的人。對方稱有人冒用曾女士的微信,在網上販賣假口罩,要求曾女士配合“公安機關”調查,洗清自己的嫌疑

由於對方準確說出了曾女士的身份證號,曾女士便信以為真,將自己近3萬元的存款彙總到一張卡,準備按照對方的指示轉賬到“安全賬戶”上。

所幸民警在她轉賬前堅持不懈地打電話,成功攔截了她的轉賬行為

案件特點分析

從“涉嫌洗錢”,到“涉嫌在網上販賣假口罩”,詐騙分子的手段實際上是“換湯不換藥”。

在冒充公檢法工作人員詐騙的“套路”中,騙子往往會先用偽造的警官證、通緝令、法院傳票等材料“自證身份”,騙取受害人信任;緊接著,再以“涉嫌犯罪”等理由強勢震懾恐嚇,讓受害人相信自己捲入一個重大案件,隨時會被逮捕;最後,詐騙人員利用受害人的恐慌心理,讓其把資金轉到“安全賬號”以自證清白。

事實上,公檢法機關不會通過電話通知公民說“你犯罪了”,更不會要求轉賬。凡是提到轉賬、銀行卡號、驗證碼的,都要提高警惕,及時報警

傳統兼職刷單

詐騙套路升級

典型案例

3月初,家住寶安的黃女士在某短視頻平臺上收到一陌生人私信,對方詢問黃女士是否要刷單並留下了聯絡方式。兩人添加微信好友後,陌生人便將黃女士拉到一個微信群,還發布一條商品鏈接,讓群裡的人刷單。想著這個商品才199元,金額並不多,如果這次成功,以後自己也能掙點零花錢。於是她拍下了寶貝。不久後,對方直接退還214元。

接著,此人又把黃女士拉近另一個群,提出刷一個金額為999元的訂單,連刷3次。然而這一次,黃女士沒有收到退款。對方安撫黃女士,這是個連續刷單的群,需要再刷單一次才能把錢一次性退還。

前前後後,黃女士共刷了17539元,除了第一次掙了15元,後面再也沒見過“回頭錢”。自己也被這個陌生網友拉黑。

黃女士遭遇的,是傳統的兼職刷單騙局。騙子剛開始會按時退還本金和佣金,但隨著刷單金額越來越大,騙子會以各種藉口拒絕返還事主墊付的資金。而在疫情防控期間,兼職刷單詐騙也“升級”了。

不久前,宅在家裡的李先生看到朋友在朋友圈裡發佈了一個關於輕鬆掙零花錢的廣告海報,海報內容令李先生有點心動。

據朋友介紹,該平臺與多家知名購物網站簽訂了長期合作合同,在平臺註冊充值後,系統會自動“搶單”。充值金額越多,刷單佣金越高。如果李先生介紹別人加入平臺,還會得到額外提成。

在該平臺充值2萬元後,李先生髮現一切“確如”朋友所說,每天自己能掙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熱心的他開始邀請身邊親朋好友參與。然而數週後,李先生忽然發現平臺無法再提現

原來,這個詐騙團伙主要是打著“兼職刷單”的名頭讓受害人主動充值註冊,再鼓勵受害人以拉人頭模式發展下線,攫取鉅額不法利益。所謂“搶單”“刷單”任務都是平臺提前設計,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受害者產生自己在努力勞動,平臺在健康運作的錯覺。

案件特點分析

近期,疫情防控形勢不斷好轉,許多市民陸續復工,但仍有部分人因各種原因留守家中。這時,部分人便會想到兼職賺點零花錢,而最簡單的“刷單”也最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

不管是傳統刷單兼職還是升級後的“拉人頭”套路,騙子一般都會先給一些蠅頭小利,引誘受害者投入更多資金,最後讓受害者血本無歸

要規避這類詐騙,就要拒絕網上類似“足不出戶,日進斗金”“輕輕鬆鬆賺錢”等兼職刷單信息或廣告,識破“天上掉餡餅”的騙局一旦發現自己疑似被騙,保存好對方的電話號碼、QQ、微信、聊天記錄等資料,及時報警

在家上網課的學生

成為騙子的重點目標

典型案例

3月7日,一位媽媽帶著她10歲的兒子到羅湖公安分局東湖派出所報案稱,兒子用手機玩遊戲被騙了4000元。原來,這個孩子用手機玩遊戲時,系統自動匹配了4名遊戲隊友,其中一名隊友自稱是遊戲主播,要求加他QQ好友。隨後雙方通過QQ交流,對方說抽100名學生贈送遊戲皮膚,同時承諾活動期間給他轉1000元將會返還3000元

於是,兒子便用媽媽的微信號,分三筆給對方轉賬4000元。可是轉完錢後,對方就把他拉黑了,兒子才發現自己被騙。

無獨有偶,3月22日,家住福田區的市民嚴女士報案稱,她14歲女兒在家上網期間被騙19400元。據瞭解,嚴女士的女兒在社交群裡參加了給自己喜愛明星投票即可獲得抽獎機會的活動。該活動發佈者稱,中獎的人能得到明星簽名,未中獎者的福利是支付200元返1000元。

由於嚴女士的女兒未中獎,群主便發出二維碼,讓她掃碼支付200元,隨後返還1000元。這名群主還重複強調,未中獎者一定要用自己父母的手機來支付,原因是使用父母的手機付款,只是虛擬付錢,不會真實扣錢。

在對方的語言誘導與攻勢下,嚴女士的女兒把嚴女士手機的付款二維碼發給了對方。就這樣,對方陸續盜走了近兩萬元。

案件特點分析

疫情防控期間,各地中小學生正紛紛開啟網課學習模式,學生們也因此有了更多接觸網絡的理由。然而,由於年紀小、社會閱歷少,學生們缺乏一定的辨別能力,這便讓騙子們乘虛而入。

記者梳理一系列學生被騙案件後發現,騙子一般會利用孩子愛玩遊戲、追星等心理,引誘他們用父母的賬戶付款。

內容來源:深圳晚報

編輯:鄭蔚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