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江西獨有的戲曲文化,你知道幾個?

作為“戲曲創作大師”湯顯祖的故鄉,江西這片從越、楚文化中脫胎而出的土地,也孕育了不少古樸的曲藝文化,它們各具特色,優雅精緻。江西贛劇、永新小鼓、萍鄉春鑼、贛南採茶戲……這些江西獨有的戲曲文化,你知道幾個?

江西贛劇


這些江西獨有的戲曲文化,你知道幾個?

贛劇是一個兼唱高腔、亂彈、崑腔及其它曲調的多聲腔的傳統戲曲劇種。所用方言為贛語。其起源和前身為弋陽腔,為著名的古代四大聲腔之一。弋陽腔饒河班、信河班兩大流派1950年相合,隨後進入省會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贛劇團,弋陽腔於是更名為贛劇。贛劇的彈腔,以二黃、西皮為主,其它還包括秦腔、高撥子、浙調、浦江調和文南詞諸腔,其中優美動聽的文南詞腔調尤受群眾的歡迎。解放後,贛劇藝術進行改革,整理、改編演出了《梁祝姻緣》、《還魂記》、《竇娥冤》等優秀傳統劇目。贛劇的發展對對京劇、川劇、湘劇、秦腔等44個劇種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

永新小鼓


這些江西獨有的戲曲文化,你知道幾個?

永新小鼓是江西省吉安市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起源於道情。相傳在清道光年間形成於江西永新。早期是收容孤寡殘疾的養濟院裡的盲藝人傳唱謀生的漁鼓形式。後來有永新的盲藝人改用小鼓伴奏,並在語言音調、表演風格上有所變化,演唱一些從戲曲、小說中改編的短篇曲目,逐漸發展到編唱長篇曲詞,並形成具有地方色彩的曲種。永新小鼓的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以唱為主,間有說白。演唱者腰繫雙面小皮鼓,敲鼓擊節。唱腔脫胎於漁鼓,句式和板腔結構同漁鼓有相似之處,但又有發展變化。曲調跳躍起伏,跌宕多姿,能敘事也能抒情。

萍鄉春鑼


這些江西獨有的戲曲文化,你知道幾個?

萍鄉春鑼是流傳在萍鄉一帶的由“報春”演變來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每逢春節之後,報春人身背鑼鼓,挨家挨戶去告訴人們當年的家事季節,提醒人們注意及時播種、耕田。傳統的萍鄉春鑼,由一個人表演。演唱者身披一黃色綢緞或布袋,將一面直徑約200公分的小鼓系在左腹部,鼓邊掛一同樣大小的小銅鑼,左手持鼓籤,右手持鑼槌,敲打出曲首的過門和段落之間的間奏音樂。以說唱為主,表演為輔。春鑼用萍鄉方言演唱,方言與音調緊密結合,富有濃厚的地域色彩。

贛南採茶戲


這些江西獨有的戲曲文化,你知道幾個?

贛南採茶戲是江西省贛南土生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在當地民間燈綵和採茶歌舞的基礎上形成為戲,其產生和流傳具有悠久的歷史。明朝,贛南茶區每逢穀雨季節,勞動婦女上山,一邊採茶一邊唱山歌以鼓舞勞動熱情,這種在茶區流傳的山歌,被人稱為“採茶歌”。贛南採茶戲總的特點是:表演歡快,詼諧風趣,載歌載舞,喜劇性強,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頗受群眾喜愛。

沒想到,原來江西本土也有如此豐富的曲藝文化。

圖片來源網絡,侵聯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