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富二代”,一個月做出爆品,月銷售額突破50萬元

河南“富二代”,一個月做出爆品,月銷售額突破50萬元

河南焦作小縣城的“富二代”封偉星,一直不肯回家繼承皮毛加工廠。

那個工廠經過爺爺和父親兩代人的努力,一年能穩賺200萬,但他還是很不屑,寧可去當北漂、賣保險、當滴滴司機。

直到三年前,82歲的爺爺,在工廠裡操勞時,不小心踩在了羊皮零料上,從臺階上滑了下去,一度昏迷。封偉星才意識到,自己該為這個積累了兩代人心血的工廠,認真做點事了。

他設計生產了一款羊毛拖鞋,第一個月就賣爆了。


老技工

封偉星的名字是爺爺取的,老人家沒文化,他說,咱們住在孟州,就取孟州吧,將來孩子走到哪兒,都不會忘了回家。河南焦作孟州市,就是封偉星的家鄉。這裡是知名的皮毛加工地,本地還有一個名叫桑坡的村子,素有“皮毛加工第一村”的稱號,皮毛加工歷史悠久,據說早在鄭和下西洋的時期,這裡生產的皮裝就遠銷海外了。

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村子裡陸陸續續出現了許多從事皮毛加工的作坊,大大小小的,就有三百多家,是亞洲最大的羊剪絨加工基地和集散地,皮毛製品遠銷日韓和歐美,又有“出口創匯第一村”的美譽。

封偉星的爺爺是甘肅人,年輕時逃荒到了河南,在孟州留了下來。

外來人吃苦肯幹,入贅了鄉里,本來跟其他村民一樣,農忙時種種地,閒下來,就去焦作或者鄭州做些短工。

上世紀八十年代,孟州出現了一個羊皮加工廠,從澳洲把羊皮運進來,做成皮衣、鞋子,再出口到其他國家去。當時廠裡來招工,封偉星的爺爺就想去試試,同村沒被錄用的人提醒他,“廠裡要的是會手工的人,大老爺們不行。”

老頭子還是去了,很快被錄用,後來大家才知道,因為早年一直在外漂泊,他學會了自己縫補衣褲,手裡確實有手藝。

整個八十年代,封偉星的爺爺一直在羊皮加工廠上班,從最底層的倉庫管理,一路做到技術負責人,就算是老闆見了他也很客氣地喊一聲“封師傅”。他的絕活:只要看幾眼樣衣,一把裁刀在手,直接就能在羊皮上裁剪出模樣來,這都是十幾年經驗的積累。

但是,雖有技術傍身,但老封依然還是一個技術工人。許多從他手裡出師的年輕人,都紛紛自立門戶,尤其是九十年代,幾乎每個月都有徒弟單飛創業。


皮毛作坊

1995年,年近六十的老封從廠里正式退了下來。那段時間,隔幾天就有徒弟上門,請他去幫忙,一個月最高給他開3000的工資,老封差一點就心動了。

當時28歲的兒子封富國卻說,要麼安心退休,要麼就去開工廠,“別給人打工了。”

但開工廠哪有這麼容易?一家人的積蓄,全靠著這十幾年老爺子在皮毛廠的工資,滿打滿算不過一兩萬塊錢,還得留著給孫子封偉星上學用。老封就去跟徒弟們借,誰知走了一圈,竟然全吹閉門羹。

老爺子心灰意冷了,但兒子封富國卻不信邪。他在鄭州做外貿,聽同行說,有一個日本的客商,正在四處打聽一批羊皮靴子。但那時的孟州雖然皮毛製品豐富,但質量好的,大部分都是皮大衣,羊皮靴子很少有工廠去做,“那時候流行穿皮衣,一件皮衣國外能賣好幾千,誰會用羊皮去做鞋,太浪費了。”

他回家和老爺子一說,老封想到了自己原先上班的外貿工廠,因為生意不景氣,澳大利亞一個客戶跑路,倉庫裡一直擠壓了一大批羊毛皮子,壓了快兩年了,一直消化不了,爺倆一商量,準備把這批皮毛“吃下來”。

廠長一聽,有人幫忙去庫存,立馬眉開眼笑,但又聽他們說沒貨款時,臉色就不好看了。老爺子給了一個方案:由他兒子,去搞定日本商人的皮靴訂單,交給工廠來做,老封負責技術,最後工廠分一部分利潤給老封。

“其實就是給工廠拉個業務,我爺爺賺點回扣和辛苦費。”封偉星說。

那一單,封家父子一下子就賺了十幾萬。拿到了錢,兩人二話不說,就在代工廠的隔壁,租了一個100平左右的小倉庫,開起了自己的皮毛作坊。


“封一刀”

開工那天,作坊門口放了鞭炮。當時的封偉星不到10歲,鞭炮的響聲嚇得他不敢出門,爺爺硬是把他拽到門口,“男子漢,怕什麼,以後你是要闖天下的人。”

這話之所以記得那麼清楚,是因為在之後的很多年中,爺爺不斷跟他重複,所以當後來封偉星上了大學,為了躲避繼承家業這件事,而滿中國跑的時候,他會不時地“反擊”自己的爺爺,“你從小就讓我出去闖的呀。”

封家的皮毛作坊,因為有60多歲的老技術工坐鎮,當地不少大工廠,只要有訂單來不及,就會找上門來,“一開業,就有業務,幾乎很少有中斷過。”

而且,因為老手藝人裁剪羊皮時的功力極高,同樣一張羊皮,封老爺子裁剪,和一般技工裁剪,相比起來,封老爺子能夠省下20%左右的羊皮。

同時,在封家的作坊,剪羊皮絕對不能用剪子,而是要用專門的裁刀,“不能傷到毛”。

有一次,一個意大利的客戶來參觀時,大家起鬨,讓老爺子展示一下絕活。老封也不客氣,一裁刀過去,刀面齊齊地貼著羊毛,竟然能做到一根羊毛都沒被切斷。意大利人大加讚賞,當場就決定把兩萬雙羊毛鞋子的訂單交給封家。這也為老封帶去了“封一刀”的美名。

剪裁是皮草製品最關鍵的一步,它決定了皮料的用料多少,關乎成本。老爺子在廠裡坐鎮,又陸續帶出六七個徒弟。到孫子封偉星去上海念大學時,家裡的皮毛工廠已經在鎮上數一數二了,工廠也交到了他父親的手上。

不過,名氣雖響,利潤卻不高,最好的一年,也沒超過200萬。


沒出息的富二代

封偉星不想繼承家業。

從小就在羊皮、羊毛堆裡打滾,他早就厭倦了,有那麼一段時間,他碰到羊毛就起疹子,醫生說是過敏,建議他不能再接觸羊毛製品。全家人為此傷感了好長時間,生怕後繼無人,幸好過了幾個月,竟然奇蹟般地恢復了。

封偉星的母親說,這是天意,封偉星才不信,大學一畢業,他就申請去了新西蘭,一待就是兩年。回國後,封偉星去了北京,漂了兩年,做過房產銷售,當過英語培訓老師,還去賣過保險開過滴滴,“什麼工作門檻低,就去做什麼,就差去工地打工了。”

村裡人都說,封家這孩子,有錢了,就混社會,沒出息。前幾年,村裡有個大學生去了國有大銀行,他又被拿出來對比,他還跟父母鬧過多次不愉快,每次吵架,都會以幾乎相同的方式結束。

父母問:“你到底回不回家?”

封偉星迴答:“不回家。”

直到三年前,在意大利閒逛的封偉星接到電話,母親跟他說,爺爺摔了一跤,快不行了。

“回去的飛機上,我突然想,我該回家了,爺爺給我取名叫孟州,就是讓我不要忘記家鄉。我在飛機上其實已經決定留下來繼承皮毛廠。”封偉星說。

幸好,爺爺逐漸康復,封偉星也答應接手工廠。皆大歡喜。


老廠新生

但矛盾很快爆發。

家人希望他從一線的技術工人開始做起,至少得把祖傳的剪裁絕活給學會了,將“封一刀”的美名傳揚下去。但封偉星卻對技術和“虛名”一概不感興趣,“我又不可能真的下去切羊皮。”

無論爺爺還是父親,都是一路和工人同吃同住過來的,他們堅信,不懂一線,怎麼可能管好工廠,封偉星迴擊的方式也很直接,他問了父親一個問題:你知道工廠盈利水平為什麼一直做只有200萬嗎?父親當時就被問住了。

封偉星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代工業務繼續做,但重心轉到自有品牌的開發上來,他去北京拜訪了一個設計公司,為工廠設計新產品,同時在焦作本地組建起電商部門,專門運營雲店加店,“以前是低端代工廠,既然交給我了,我不屑於做原來的事,我要做利潤高的事。”

他還聘用了自己的母親,當她負責產品體驗,“羊毛產品,包括服裝、鞋子,用戶大部分是女性,如果連我媽都不滿意,肯定賣不好呀。”他甚至去新西蘭選擇羊皮毛料的時候,都會帶上母親。

三個月後,第一款羊毛拖鞋正式在雲店加上架,2000雙鞋子,不到一星期,就銷售一空,他又緊急補了3000雙。第一個月全網銷售額就突破了50萬元。

網絡熱銷也帶動了線下的客流,不少外地的批發商趕上門來訂貨,“比網上可多多了。”

這個皮毛工廠到了第三代手中,重新有了生命力。

不過,封偉星有時候也會有煩惱,河南孟州本就是皮毛製品的集散地,仿製能力非常強。曾經有一天,封偉星在皮毛城的一個檔口看到一款羊毛鞋很眼熟,拿在手裡反覆看,老闆娘就在一旁不斷說,這可是網紅產品,網上賣得很好,“當時我真想跟她說,這鞋就是我賣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